口述史|朱顺意:建设第一座现代化矿井的艰辛


口述史|朱顺意:建设第一座现代化矿井的艰辛

朱顺意

  1992年6月27日,朱顺意在大柳塔煤矿首届职代会上作工作报告。

朱顺意,1996年9月—1998年7月任神华神府精煤公司副总经理。

来神东之前的工作经历和入党动机

进入神东之前,我在韩城矿务局工作。1971年,我到韩城矿务局下峪口煤矿,一干就是17年。期间,在井下采掘一线干了11年,1982年被选拔到陕西省煤炭工业学校学习两年。1984年毕业后,一直搞管理,先后任下峪口煤矿调度室副主任、通风区区长。1987年6月,我到大柳塔煤矿任职。

  我 是1976年1 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我们这代人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想法。当时入党就是为了追求进步,认为共产党员很光荣。

  为啥要入党?让我理解的话,两个字:付出。再换两个字,就是奉献。那会儿讲,一个月奉献了多少个公休日,工作一天总结一下,今天做了多少贡献,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可以说,没想过当什么官,不是谋官的人,即使有,也是个别的。虽然不入党不能提干,但是和我接触的人里面,没有一个人把当官作为入党的唯一目的。入党是为了积极上进,为了付出,这就是共产党员。过去的人就这么个想法,很单纯。

  我请求入党历经5年,先后换了2任党支部书记,写了3次申请,经过5年考察。1976年1月8日,这个日子很特殊、非常难忘,不但是我入党的日子,更重要的是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日子。所以说,其他的可以忘,这一天是我这辈子也忘不了的。我入党很兴奋,心里很充实,但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们这代人对总理的感情很深。

  当时广播播出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饭也不想吃,到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如此。虽然自己入党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是噩耗传来,高兴不起来,心情很复杂,终生难忘。

神东工作经历

  1987年6月,我调入神府。当时国家规划要在神府地区建一个大型矿区,以大柳塔煤矿为中心,向外拓展。当时处于开发之初,缺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经过陕西省政府研究,决定从韩城矿务局抽调一部分人员过来,不是援建,我们是连人事关系一并转来了。当时找的第一个人是樊治国,他正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省领导找他谈话,终止学习,赶紧到大柳塔。之前,我听说过神府煤田是大煤田、低磷、低硫,赋存条件非常好,但是心里没有概念,更没想着能来。在一个单位干的时间长了,人际关系什么的都处好了,如果再去一个新单位,一切就得从头开始,所以我这个人是不爱调单位的。没想到,樊治国一回去,第二天就找我问愿不愿意跟他到大柳塔,我当即一口答应。走的时候,开座谈会还有人问我,在这儿干得挺好,为啥要去那么艰苦的地方?我说因为我是陕北人,而且在煤校学的专业就是采煤,我要回家乡、为家乡做点贡献。当然这当中还有点私心,离家近。

  当时的矿区,是三无状态:一无资金,二无设计图纸,三无吃住的地方。我们开始租住的是大柳塔林场,就在院里搭个小棚自己做饭吃。除了人,什么都没有,车也没有。后来,矿区贷款买了个车,就为了买米、买面,解决基本生活条件。

  大柳塔煤矿建设初期是三方出资,组成股份制公司,协商是按比例出资。当时地方政府拿不出钱,其他两方也不出资,没钱没法开展工作。樊治国同志当机立断,分了几步:第一步,向银行贷款50万元;第二步,借调人,仅靠三十多个人不行;第三步,催设计,要设备。那会儿没有经济来源,半年发不了工资。从矿长到职工,都在现场干活。每天就吃两顿饭,自己搭建活动板房,自己围料场,不发工资也干得热火朝天。华能精煤公司副总经理刘凤堂到矿区考察调研时看了非常感动,直接发电报从北京打来 50万元,情况才略有好转。

  大柳塔煤矿最初只有我们38个技术管理人员,后来又从韩城带来129个工人。实际矿区就是从这 38个人和129个人开始干起来的,这就是后来矿区人所熟知的“38军”“129师”的由来。最初分配的大学生不愿意来,几个转业兵来看了后直接就走了,不干了。当时条件确实太艰苦,没人愿意来,后来才慢慢好转。

  我1987年任大柳塔煤矿副矿长 ;1992年任矿长和党委书记 ;1993年底到安监局 ;1994年4月任大柳塔热电厂书记兼厂长 ;1996年底任神府公司副总经理 ;1998年8月任多经公司党委书记 ;之后任包头办事处副主任,物资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2005年回到神华集团。在神东公司工作的十几年,主要贡献就是参与建设第

  一个现代化的大柳塔煤矿,第二个是我带领热电厂干部职工建成一个现代化热电厂。当时全国少有,用时最短,用人最少,投资最省。当时热电厂建成后,全国各地许多人来参观。

对大柳塔热电厂的整顿

  大柳塔热电厂于1991年6月开工建设,当时生活小区的办公楼以及部分职工家属楼、单身楼已建成投入使用,所以冬季供暖便成了当务之急。然而,由于设计严重滞后,设备采购又是由总公司物资供应部负责,造成设计、采供、施工不能有机衔接,从而形成了边设计、边施工、边供暖的“三边工程”。

  为了保障矿区已建成部分住宅的冬季供暖需求,初期安装完成的三台20吨沸腾炉在系统尚未完善、厂房没有封闭的情况下带病投入运行。这样条件的车间里,还有跑冒滴漏,到处结冰,职工每天一上班就是刨冰化冻,为矿区供暖更是无从谈起。加之设计采用了行将淘汰的“水膜除尘”法,这种方法是全靠水来除尘排灰的,在滴水成冰的冬天里从灰渣池抓出的灰渣不等晾晒好便已冻结,越积累越高,形成一座“冰山”,春暖花开之季不等“灰山”完全化冻便被风吹得到处都是,给厂区周边造成了严重污染。真像职工形容的那样,“冬季高高一座山,春季灰渣舞翩跹”。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已经很伤脑筋了,再加上管理混乱,热电厂的职工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一落千丈,矿区的职工家属怨声载道。一时间,热电厂成了全公司的“老大难”单位。在这样的争议中度过了两年多“蒙羞”岁月。1994年4月份,公司领导突然找我谈话,让我到热电厂担任厂长兼书记。虽然我提出了种种理由说明自己不能胜任这个工作,然而领导一再坚持不容申辩。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份本不愿意承担的担子,这也算是临危受命吧!

  上任的第一天,我到处走走,熟悉一下环境。不料,目睹的却是杂草丛生的厂院,破败不堪的厂房,满目疮痍的车间和设施,不知道是完好的还是待修的设备,配件散落在厂院的各个角落。看到这样的境况,好像数九寒天被人浇了一盆凉水,我的心彻底凉透了!回到家中晚饭也不想吃,白天看到的一切总是在眼前浮现,挥之不去,不由得愁肠百结,怨从中来。感觉到这次也许是我工作里程中的“滑铁卢”到了!想着想着不由得又回忆起了开大会宣布我任职决定的场景,联想到白天的所见所闻,我突然明白了,在会场上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和一张张饱含委屈的面孔。古人云 :哀兵必胜,热电厂的职工早就憋着一口气啊!就看我这个带头人怎么引导。

  摸准了症结就有了相应的对策,恰好又到了气温转暖该停炉检修的季节。于是我们召开党政联席会,制定了三条整顿措施 :一是请公司基建处联系原来所有的施工单位回厂复工,限期清除建筑和安装中的所有缺陷;二是全厂干部职工除检修人员外一律参加劳动,着手铲除院内杂草,整理散落各处的设备;三是厂领导每天必须提前进厂,首先在大门口列队迎接职工上班。这些措施逐一落实后,紧接着整章建制,废除一些陈旧不切实际的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简便、易懂、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新规章,比如:实行按岗位进行百分考核联责计酬,让职工每天都能知道自己任务完成得怎样就会影响多少工资收入,材料费和办公费采用包干制,结余的可以按比例提成奖励……

  在矿区所有人的面前,厂区干净整洁,车间里窗明几净,设备焕然一新、一尘不染。全厂职工积极性空前高涨,过去厂里有事要挨个地叫,现在是半夜鼓风机、叶轮出现故障检修人员以及车间主任、生产科长不叫自到。后来这类例子不断出现,着实令人感动。

  我记得那年的天气冷得比较早,老天爷好像是专门检验我们半年来的成果似的,刚过完国庆节就来了一股冷空气,恰逢也到了联合试运行的时候,于是10月2日我们将一股“暖流”提前送到了矿区各户。这一年冬天大家着实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公司领导放心了,矿区职工家属满意了,热电厂的员工用自己的辛劳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这一刻,当年年底评先选优中热电厂高票被评为先进单位,受到公司的表彰奖励。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接再厉、乘胜前进。1995年5月份,启动了第二期工程,在土建工程开工的同时,同步抓紧设备考察论证,引进八威技术北京锅炉研究所研发的三台 7.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彻底淘汰“水膜除尘”,改用电除尘,将过去的正压排渣改为负压排渣……

  短短八个月的时间,热电厂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华丽转身,基本实现了消化脏渣煤,做到了零污染,提升了供热能力,满足了日渐增加供热面积的需求,同时也为汽轮机的安装铺平了道路,打好了基础。

口述史|朱顺意:建设第一座现代化矿井的艰辛

大柳塔热电厂外景

1996年上半年,蒸汽轮机逐步到货投入安装,经我们反复申请,上级部门批准又同步上了一套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截至 1996年10月份,全部工程进入了消缺扫尾阶段。至此,热电厂形成了“六炉四机”格局,供热能力达到了285个蒸吨,完全实现了“供热为主, 发电为辅,热电联运,自负盈亏”的设计理念。并且由于上了自动监测,监控系统人员仅用 221人,与全国同类小电厂相比,建设工期短、自动化程度高、用人最少。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雷景良同志到矿区来考察,特意到热电厂看了一遍,他高兴地对我说 :“真没想到你们把小电厂管理得这么好。”

神东精神的精髓

  神东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主要靠的就是精神。从神东公司前身神府公司、东胜公司,到 1998 年两公司合并成为神东公司,始终都在谋新,谋求一个创新,谋求一个新的高度,谋求一个新的起点,每一个阶段都是这样的。谋新就是我们的主流精髓,谋新的目的是图强。我们不是光谋新就完了,不是图新鲜,图的是把我们企业做强做大,这个就是精髓。敢为人先就是从来没有人干过,我们就敢去闯,敢去做。何永久总经理最先提出来,“建设这个矿区,要对得起先人,无愧于后人”,并坚持了“五高”建设方针,即: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们光大柳塔一个矿就连续创造了7项世界纪录。从掘进到采煤到连采,特别是连采那块,多次新突破,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创新这块最担心的是引进设备,不光是花钱,怕咱们使不了。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全套引进设备,万一不好使怎么办?事实证明,我们不但能使用,还能使用好,而且还培养出好多顶尖的技师和技术人员。从软件到硬件,我们现在全都能拿下来。要说贡献,神东乃至神华集团的贡献就是彻底改变了中国煤炭工业的落后面貌,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大柳塔煤矿第一年综采队就出了300多万吨煤。而且是设备不升井,不检修。在过去那都是奇迹,神东公司为中国煤炭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后来人寄予的希望

  作为神东第一代开发者、建设者,首先感谢后来接任的同志们,在我们原有的基础上拓展、拔高,做大也做强了,比我们当年预期的某些方面还要超前、还要超大,这是我们值得欣慰的。作为第一代建设者,对后来的建设者是感激、感谢的,因为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事业,功不可没。要说希望的话,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依然不要忘了过去的艰难时代和我们的奋斗过程。特别是要牢牢记住神东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在整个几十年建设过程中,我们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就我而言,谋新图强、敢为人先的精神要永远保持。不管我们是怎么起步的,后续工作是怎么发展的,依然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保持这样一个饱满的精神,才能使我们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