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事实真相往往会出乎意料,也许你会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真正的美好。

1999年反映美国中产家庭众生像的电影《美国丽人》上映当年获得无数好评,这部第7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展现了隐藏在美国社会光鲜亮丽外表下的不堪,在嘲讽之余却让我们看到了追求自我的心理历程。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如同剧中那个被抛弃的塑料袋,随风起舞,不知归宿在何方,无言的诉说着人生的无奈和无助。当你带着面具生活时,一切正常,当你回归本我时,貌似脱离了轨道却是走向毁灭。

富裕的中产生活伴随着玫瑰花的香气,依旧解决不了内心的冲动,从超我到本我的回归在世俗中注定是场悲剧。

玫瑰有刺,依然值得向往

《美国丽人》这部电影是世界一流舞台剧导演门德斯的电影处女作,在众多剧本中,他选择了《美国丽人》作为进军影坛的初战,并且一战封神。

以此为契机,此后也是佳片不断,《毁灭之路》、《革命之路》及两部007电影让他成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导演之一。

在这第一部电影中,他深受舞台剧道具独特性的影响,所以影片中那无所不在的红色玫瑰特别显目,让人难以忘怀。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如同电影的英文名American Beauty一样,玫瑰花作为表达爱情之花的不二选择,一直是美丽的代名词,这种美丽与剧中生活的沉闷和所谓的精致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是玫瑰本身也是有刺的,若是一不小心,可能这种刺不仅仅刺痛别人,也会刺痛自己,当你一往无前的去采摘玫瑰时,生活也许变得多彩,但是玫瑰如血也会如影随行。

主角莱斯特是个遇到中年危机的老男人,事业无起色,生活对于他就是朝九晚五,混吃等死,影片以他的一段自述开始,他的生活就是死气沉沉,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哪怕院子里开满了妻子种的玫瑰花对他而言属于无聊之事。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但是玫瑰花却在他的身边不断出没,直到一朵艳丽的玫瑰花开放在球场上时,莱斯特第一次感受到了美丽,他的中年沉闷的生活从此有了玫瑰的色彩。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这朵带刺的玫瑰就是女儿的同学安吉拉,从此他好像回到二十岁,知道对方喜欢强壮的男人,开始跑步、拿起哑铃锻炼身体,希望能够吸引到对方的注意,却不知道,对方却想用他来试试自己的魅力,结果一场玫瑰之旅就这样发生了。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这部电影的主色调是暗色系,影片的开始就是冬日光秃秃的外景,主人公一家三口吃饭时精致的餐厅场景,还有夜晚的场景在其中占据着很多的篇幅,但是在这些场景当中,除了黑暗之外,无处不在的则是红色玫瑰花,在暗淡中透露出一点火热和生机,连莱斯特的艳梦里也是玫瑰花唱主角,美女和火花的花瓣留下影史上经典的一幕。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玫瑰还在继续,红色的玫瑰即是爱情也是鲜血的颜色。最后当杀人者从他身后悄悄摸过来时,从真实的玫瑰花到墙壁上被杀后血红的血迹,完成了红色玫瑰的回归,玫瑰的红即是莱斯特内心梦想的美好,也是死亡的安魂曲。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人,总得要为真实的自己活那么一回,这种活并不可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秒钟的闪回就是永恒。

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回归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及超我概念:"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后世有人认为,弗洛依德的贡献最重要的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这三个概念最终完成了弗洛依德完整的人格理论框架,可以说在心理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心理史学家E. G. 波林说,如果谁想在今后三百年里写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诞生以来,从简单的纪录生活片到现在故事片为主的时代,人在其中已经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对于人性的各种分析、选择及复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都爱听故事,而在故事中可以看到人性的种种复杂性,而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则是如同剥开俄罗斯套娃一样,展现了脱去了所谓中年危机伪装之后的最底层的原则,本我就在其中跳舞。

如同弗洛伊德认为的,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所以,当《美国丽人》的主人公寻找到本我的那一点冲动之后,我们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如何凤凰涅槃,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与无奈。

层层外衣下的本我

有人说的,人们藏起不愿接受的"本我","自我"便穿起各种各样的伪装,在追求"超我"的人生道路上,跳着孤独压抑或偏执绝望的舞。

在《美国丽人》这部电影中,饰演莱斯特的演员凯文·史派西曾谈过对于这个角色的认知:

我认为莱斯特与很多美国男人如出一辙,起初他们生活意图明确,可在人生脉络中,他们的想法被压制了。生活中的某个瞬间让莱斯特想起了他原本想要的一切,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缺乏诚实和交流,他无法道出实际感受和意图,沉睡已久的他再度觉醒了。这不是中年危机,而是一次重生,他开始意识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尽管这顿悟有些为时已晚。

为什么在女儿的眼中莱斯特总是色迷迷的看着其他漂亮的女人,但是却没有做作任何出轨的实质行动呢?因为他内心的那点渴望被世俗压抑住了,从某方面来说,他想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和丈夫,这是世俗的中产阶段全部如些行事的。

但是内心深处却总有冲动想突破,只不过这种突破还没有被真正的玫瑰花打动罢了,一旦找到触发的时点,一切伪装就此解体了。

所以当安吉拉在球场上跳舞时,她身上的那种青春亮丽,那种天然的美给莱斯特带来了无限的冲击,导演在这一段中的场景特别进行了渲染,在他的眼中,热闹的赛场只剩下他和她了,而她却在为他一个人狂舞,这一次玫瑰花盛开在莱斯特的心中。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这种对于本我的压抑不仅仅是主角莱斯特一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渴望,但是这种渴望却在世俗的规则或者他人的目光中穿起了一层层外衣,直到变得面目全非,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也就如同莱斯特一样感觉到死气沉沉。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莱斯特的妻子也很焦虑,身为中介的她手中的房子却一直卖不出去,在外面强壮积极、乐观,连在老公面前都不会表现出脆弱的一面,而到了售卖的房子里才敢哭一会,而她对老公又充满了世俗的期待,希望对方能够事业有成,看不到这种世俗的希望时,转而和成功的男人上床,这样才能寻找到一点内心的安慰和激情。

莱斯特的女儿十分叛逆,总是感觉到父亲看到任何女人都是色迷迷的,甚至希望有人来结束他可怜的生命,她以父亲为耻,她也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直到遇到一个完全处在本我当中的Ricky。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Ricky是他们的邻居家的男孩,每天拿着一个录相机四处拍摄,感受生命甚至非物质的美好,一个四处飘落的塑料袋在他的眼中也是十分美好的存在,但是他在其他人的眼中则是怪胎和精神病人。

为什么Ricky最后面对躺在血泊中已经死亡的莱斯特微笑,因为他从对方的眼睛中感受到对于本我的发现和解放,明白对方终于寻找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欲望,那就是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如同莱斯特在最后拿着一家三口的像册一直说的:man,or,man。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Ricky的父亲看上去如此强壮和霸道,然而他去是羡慕隔壁的那对同性恋人,因为他自己就是个同性恋,然而却不敢迈出那关键的一步,因为他还是活在自我的牢笼里,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欲望。

人刚刚出生时,只知道吃喝睡,饿了就哭,这些完全是本能的反应,慢慢长大受到各种教育之后,开始接触世俗的种种渲染,世俗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称之为伦理和道德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之中,本我会往后退缩。

如同有心理学分析的那样,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的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我们启动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面对这种外界的压力,不是所有人都会顿悟,而当莱斯特和安吉拉马上要成就好事时,安吉拉却说她是处女,以前所有的酷和声称许多的性经验其实是假装的,莱斯特此时才真正顿悟了,他并不是一个色鬼,他要追寻的是生命的意义,而不是一时的极乐。

《美国丽人》讲述了一个美丽如玫瑰般花香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种种不堪,同时也体验到真正面对本我时的那种美好。

《美国丽人》:中年危机的涅槃,浅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经典

正如人们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若是没有这种发现美好的心灵,哪怕玫瑰花天天摆放在身边你也感觉不到它的芬芳,若是拥有这种发现的心,哪怕一只随风飘荡的塑料袋也能感受其中的美丽。

世界这么美,不该一直生气,有时候一次看完会无法承受……你一定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别担心,有一天你会明白。

只是,我们真的能明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