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对一首《离乡辞》的赏析

对一首《离乡辞》的赏析

谷慧勇

当代新诗创作贵在一个“新”字。一首好的诗歌,表达上,要有新角度,语言上要有新感觉,感情上要有新呈现。

从目前老中青三个层面的诗歌奉献来看,老一代诗人的经验与厚重,让人不觉其老;中年一代则扛鼎重量级诗体,代表着“大”与“力”;青年一代则以思维和语言见长,闪耀着灵动的光芒。在这其中,我更关注的是青年人的表现。我觉得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特质。特别是如何从小处着手,表达一种深邃的人生体验,有时他们做得更好。

最近,我在中国诗歌网上,读到一首张标的诗,我觉得写的不错。同时,我又浏览了他的另外一些诗,发现其创作水平处于一个高点,总体是平稳而向上的。不像有的年轻诗人,偶有金子,大多还是沉沙。看来这是一个很在潜力的青年诗人,其后劲儿不可小觑。

张标,1982年出生,广东梅州人,诗歌爱好者,作品散见于各类诗歌网站、微信平台及报刊杂志。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江区作家协会会员。

请看他的一首诗。

《离乡辞》

我的人生像父亲制作的鱼竿

细长、柔韧

我是线那头

挂满希望的鱼钩

父亲一次次把我抛出去

又收回来

有时,我会带给他惊喜

有时,又让他摇头

最后一次

父亲用力把我甩得老远

二十年了

还没将我拉回来

秋风中

头发花白的父亲

像一株芦苇

躬着身子,不肯上岸


这首诗,通体上就是一个比喻。用父亲钓鱼来比喻父亲对待一个儿子的态度,用鱼钩抛出去,来比喻一个儿子回报父亲的现实。


诗的第一节很有意思。我的人生像鱼竿,我是挂满希望的鱼钩。人生在谁手里握着?在父亲手里。父亲一手握着我的人生,一手又把我抛了出去。细想想,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正是这样一种关系吗?

诗的第二节,应属于实写。父亲一次次把我抛出去,又一次次拉回来。有时候有收获,有时候没有收获。这其实就是钓鱼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回合。放是培养,是锻炼,是为了收。但在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中,父亲的把控能力显然在逐渐减弱。

所以,到第三节,诗人就直接从钓鱼的喻体中回到了人生的本体中了。离开父亲二十年了,给父亲带来了什么呢?或者说,当父亲已经把我们培养成人,工作了,成家了,回报给父亲的却少之又少,甚至一年下来,见也见不了儿子几次。

最后一节,是本诗的高潮。在漫长的等待中,父亲老了,像一株芦苇,弓着身子,不肯上岸。为什么不肯上岸呢?因为,父亲的手里仍然攥着儿子的人生,不肯丢手。这个时候,父亲并不是还想钓回什么,只是不放心儿子罢了。父爱如山,到任何时候,父亲对儿子的感情,都是一个大人对一个小孩的呵护与牵挂。

这首诗最出彩的地方,除了它的最后一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外,题目的制作也非常关键。如果题目不叫《离乡辞》,而换成《钓鱼》、《父爱》、《我的父亲》之类,也就成了一首平庸的“滥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