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月亮在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宋时期的吟月词,看月之意象

诗词之美,在于含蓄婉转。所以诗人们大多爱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

情思与巧志。就像战争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一样,诗词中同样也存在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意象,而月亮便是其中之一。它历经多代而不曾断绝,反而在每一代的诗人手中焕发出更具生命力的光彩。

一、吟月词的定义

人们常言唐诗宋词,这甚至已经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由此可见,唐诗和宋词之盛。其实,词在唐五代时期就已出现,例如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词人,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宋朝是词最辉煌的时代。

为何月亮在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宋时期的吟月词,看月之意象

而吟月词即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吟月词即是把月作为主体事物去描写表达,在对月亮这一主体的描写下,隐晦的表达自己情趣和意志,代表作品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人多有对月吟诗的传统,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有杜荀鹤曾作诗云“洞口礼星披鹤氅,溪头吟月上渔船。”而这一传统发展到后来,就出现了大量的吟月词。

二、月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月意象自出现之初,就以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姿态进入了诗词意象中,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人们反复地吟唱着月亮,为它取了很多别有情致,而又缠绵悱恻的别称,如“桂宫”,“冰轮”,“银钩”,“婵娟”等等。古往今来的诗人在月亮身上倾注了无数的感情,也留下了许多妙语天成的吟月词。为什么月亮在诗词中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我想,这与它本身所具有的

意象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月亮的时空意象

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过“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人出现,又有多少人消逝,但是月亮却总是那一轮月亮。月亮总是挂在天上,偌大的天幕上,除了零散的星子,便只有那一轮月亮。几千年,几万年,它总是孤零零地呆在天上,除了清冷和寂寞,别的什么都没有。它不知见过多少人,也不知送别过多少人。

古人和今人,望着同一弯月亮。而身处边关的将士和他们远在家乡的妻儿也望着同一片月亮。月亮它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管过了多少年,不管离你到底有多远,我们看到的终归是同一弯月亮。这便也难怪会出现“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的诗句了。

为何月亮在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宋时期的吟月词,看月之意象

2、月亮的愁绪和团圆意象

月亮出现在黑夜,总是朦朦胧胧的,看的不甚清晰,夜风和云给它戴上了一层面纱。它似乎总是清冷的,夜里孤独的人辗转难以入眠的时候,看着清冷的月亮,也许会更加孤独。此时,与我相伴的只有一轮月亮,但是它却静静地挂在天上,也不曾言语。若是这样想着,李白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象过渡就显得十分自然了。看着这样的月亮,诗人在满心孤寂之下,怎么会不思念遥远的故乡和亲人呢?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留下了这样的千古佳句,巧妙地将月亮的圆缺变化和人类的离合悲欢联系在一起。每月十五,月亮都会从缺变圆,月月如此,年年也如此。当人们看见圆月时,可能就会出现和家人团圆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被无数诗人写进诗里,一代一代反复吟诵,从而确定了月的团圆意象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中秋节便是月的团圆意象的典型代表。

为何月亮在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宋时期的吟月词,看月之意象

3、月的神话意象

自古以来,月亮就伴随着很多神话传说。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广寒宫等等。月亮本就是清冷的,再加上“嫦娥奔月”和广寒宫的传说,更加体现了它的清冷和孤寂。例如李贺有诗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神话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文化基因,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嫦娥一号”等等。而月亮的神话意象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开始的时候,还有月神望舒这样的说法,虽然发展到后来,逐渐被嫦娥仙子所取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嫦娥奔月这样的神话传说,对月亮这一意象内涵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吟月词的总体特征和代表人物

唐五代的词以李煜的词最为著名,而宋词两大派别则分别是豪放词和婉约词。所以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归纳吟月词的总体特征和代表人物。李煜作为亡国君主,其词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学界普遍认为他亡国之后写的词更为出色,正是“字字血泪”。例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等等。

为何月亮在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宋时期的吟月词,看月之意象

李煜亡国之后,其词中多是追悔国破家亡,人生不再之情。我们从他构建出来的月意象,可以看到,李煜词里的月总是如今瘦削的缺月,萧瑟的秋月,和追忆往昔时回想起的那轮记忆里的饱满的旧月。这样的月表现出的便是诗人眼见家国灭亡后的心里的萧索,悔恨与痛苦之情。

“东坡在玉堂曰,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一故事便是描写了苏轼与柳永词风的区别,一者豪放,而一者婉约。词在五代时期,便是多写妇女情思,时称为“花间词”。宋初,仍延续了这种风格,追求清切秾丽。自柳永词出现后,词风才为之一变。柳永新创长调慢词,增加了词的字数,更利于词对细腻情感的刻画和表达。

柳永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东坡词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两首词都是传世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而这两首词中对月的描写却又大相径庭。两者的词应该都写于中秋节前后,柳永的词里有“清秋节”这样的描述,苏轼则是直接在小序里面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按理来说,此时的月亮应该都是圆月或者接近于圆月,但是柳永词里的月亮却是残月,而苏轼却直言月亮的阴晴圆缺。

为何月亮在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宋时期的吟月词,看月之意象

柳永词中的月是情月,是因为与佳人分别而觉心情苦闷惆怅,自己独自一人而见世界皆是残缺,所以他眼中的月是残月。苏轼词中的月是理月,并不只是自然的月亮景象。在他的眼中,此刻他眼中的月亮是跨越了时空局限的,富含理趣的月亮。

而处于两宋交接的女词人

李清照更是继承了情月的说法,将月的相思之意表现的淋漓尽致。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语。吟月词,虽为咏物,实则抒情,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吟月词最大的特征便是借月抒情,而因所抒之情的不同便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别。大致有亡国之情,相思之情,离愁别绪,乐观旷达的心绪等等。

四、吟月词对词的发展的影响

吟月词描绘了许许多多诗人眼中不同的月亮,有新月,有残月,有圆月,有明月等,极大地丰富了月亮的意象内涵,使的月亮成为了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对于宋以后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被称为清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就多次用到月意象。如“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等。

月意象在诗词起源之初就已经存在,如《诗经》里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但是在唐宋时期,对月的描摹和解读才达到顶峰

。吟月词作为月亮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历程便体现了月亮这一意象,在总的诗词意象中地位日趋重要这一特征。

为何月亮在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唐宋时期的吟月词,看月之意象

五、总结

咏月词的发展与月亮本身的客观特征分不开的。如月亮的阴晴圆缺,夜升昼落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人们

对月亮的想象,并且因为想象而赋予月亮的独有的意象内涵,如相思,团圆,离愁别绪等等。因为这一意象内涵本就为人所赋予,自然也就与人们的审美趣味相吻合。所以历代诗词中对月意象的使用多如繁星,也就因此成就了月意象的经典地位和以月意象为主要描述对象的吟月词。使得吟月词成为了词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别。

参考文献:

1、《柳永词的唐人高处和苏轼的豪放词风》

2、《宋词三百首》

3、《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