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過是非李鴻章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最複雜人物之一,從他登陸中國歷史舞臺的那一刻,他的所作所為就伴隨著極大的爭議。

總體來講,李鴻章是一個傳統的儒家士大夫,二十四歲中進士,入翰林院任職,同時受教於曾國藩門下,後太平天國起義,李鴻章擔任湘軍幕僚,直至三十九歲,仍然籍籍無名。

李鴻章人生的轉折點是太平軍進攻上海。1861年,太平軍將領忠王李秀成率軍進攻上海,此時曾國藩無力解救上海之圍,李鴻章認識到了上海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也意識到這將是他個人的機會,因此他挺身而出。李鴻章回到老家安徽,招募組建了淮軍,淮軍靠著躲在英國人火輪船的艙底悄悄的潛入上海。上海士紳僱傭外國人成立的洋槍隊對剛剛到來的淮軍極為鄙視,認為他們像乞丐一樣,所以淮軍也有一個外號叫"花子軍"。淮軍在1862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成功了守住了上海,洋人看到淮軍"將校之勇毅,紀律之整嚴,莫不改容起敬"。淮軍鎮太平軍、平捻軍,李鴻章憑藉軍功從一介書生走向了清朝的中央政治圈。

在上海戰場,李鴻章見識到了洋槍洋炮的威力,常勝軍幾百人能夠將太平軍數萬人打的潰不成軍,對李鴻章感觸很大。李鴻章決心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藝,開始了他的洋務生涯。

1864年,時任江蘇巡撫,李鴻章給總理衙門恭親王和文祥去信:

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用非所學,學非所用。無事則斥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

……

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

雖然清朝經歷了鴉片戰爭,但是當時整個統治集團以及士大夫階層仍然沒有意識到改革的緊迫性,以李鴻章的官職和地位,他有向西方學習的覺悟,是非常難得的,所以毋庸置疑,他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李鴻章的洋務

1865年,李鴻章主持收購美國人設在上海虹口的旗記鐵廠,並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併,擴建為江南製造局,這就是李鴻章洋務生涯的第一步。

李鴻章在平定發捻以後至甲午戰爭之前所辦洋務列表如下(來自梁啟超《李鴻章傳》):

功過是非李鴻章

功過是非李鴻章

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概括一下一是軍事、二是商業。

他組建了中國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引進國外艦船,招聘外國人教習中國海軍學員,派遣中國學員往海外學習艦船製作等技術。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前是亞洲第一海軍,世界排名第九,1886年7月,定遠、鎮遠號等四艘鐵甲艦船從朝鮮回國途中往日本長崎港大修,日本群眾紛紛圍觀,日本人本來是非常害怕來自鄰居的鉅艦,但是登船看到中國軍艦管理鬆散,因此也就放鬆下來。

以興辦海軍為契機,李鴻章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個煤礦、設立電報局、興辦紡織工業等等。

此外,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其中有"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有清華大學的首任校長唐國安,民國政府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等等,這批留學生對於中國的現代化有很大的貢獻。

如何評價李鴻章主導的洋務運動呢?

迴歸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李鴻章興辦洋務面臨的阻力很大。

一:人民群眾視西式器物為洪水猛獸,中國最早的一條鐵路是英國人在上海修建的,被人視為不詳,後來火車撞死了一名中國士兵,引起民憤,清政府不得已花了28.5萬兩白銀從英國人手裡把鐵路收購了,然後拆毀了。

二:守舊派勢力強大,守舊派的思想一直都是中國文明中心論,洋務是"媚外",是拋棄祖宗,是要被挫骨揚灰、遺臭萬年的。尤其是朝廷中的清流派,類似於明朝的東林黨,現在的"鍵盤俠",滿口仁義道德,但是不幹實事,處處找茬,想想魏晉南北朝時期,風氣最尚清談,但是"五胡亂華",據說當時漢人最後只剩下200萬人。所以,要實幹,不要空談。

三:滿族的貴族勢力不容許李鴻章獨自做大,以及皇權和相權的矛盾,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對比明治維新,日本能夠上下一心,只能說"大清自有國情"。

在民智未開、清廷窮途末路之時,李鴻章作為統治階層裡最早醒悟的那一批,所以他開展的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不管是興辦海軍、修建鐵路、以及設立翻譯館等等,這些在我們現在看來最稀鬆平常的事情,在李鴻章的時代,都是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李鴻章能夠熟練的利用他的政治技巧,破除種種阻礙,不拋棄、不放棄,拉扯著晚清這條巨大的破船往前走,這是值得尊敬的地方。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李鴻章所謂的"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巨大的侷限性,李是地主階層的代表,封建統治階層的代表,他所做的一切既不徹底,也不純粹,另外他的家族從洋務中謀利,這也是極不光彩的地方。

梁啟超對於李鴻章洋務的評價是:

李鴻章實不知國務之人也。不知國家之為何物,不知國家與政府有若何之關係,不知政府與人民有若何之權限,不知大臣當盡之責任。其於西國所以富強之原,茫乎未有聞焉,以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於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鐵路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此近日舉國談時務者所異口同聲,而李鴻章實此一派中三十年前之先輩也。是所謂無鹽效西子之顰,邯鄲學壽陵之步,其適形其醜,終無所得也,固宜。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的導火索是朝鮮內部發生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向宗主國乞援,朝鮮也不是第一次坑中國了,常規操作。

甲午戰爭李鴻章應該背幾個鍋呢?梁啟超的《李鴻章傳》裡也寫的比較清楚了。

第一:"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天津訂約,載明異日朝鮮有事,中日兩國欲派兵往,必先互行知照。……此為李鴻章失機第一事。"中國往朝鮮派兵協助平叛,同時照會日本,日本也發兵朝鮮。朝鮮方面看到日軍也來了,非常震驚,趕緊讓中國先撤兵,這樣也好讓日軍撤退。中國沒有同意,和日本一起平叛成功,之後日本要求和中國一起幹預朝鮮內政,此刻"戰機伏於眉睫間矣"。

第二:袁世凱為了邀功,誇大戰事,引來了日本入朝,袁世凱是李鴻章的人,李鴻章有用人不當之過。"論者謂袁世凱欲藉端以邀戰功,故張大其詞,生此波瀾,而不料日本之躡其後也。果爾,則是以一念之私,遂至毒十餘萬之生靈,隳數千年之國體。袁固不能辭其責,而用袁聽袁者,得不謂失知人之明哉?此為李鴻章失機第二事。"

第三:李鴻章不想和日本開戰,尋求和談,貽誤了戰機。"遷延經日,戰備未具。及五月下旬,而日本之兵調到韓境者已萬餘人矣。平時兵力既已不能如人,而臨時戰備,又復著著落後,使敵盡扼要衝,主客易位,蓋未交綏而勝負之數已見矣。此為李鴻章失機第三事。"

從1894年9月開始,甲午戰爭主要的戰役:

黃海大東溝海戰:日軍取得黃海制海權;

遼東旅順陸戰:日軍佔領遼東半島;

威海衛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甲午中日戰爭的徹底慘敗,讓中國從上層的統治者到平民百姓,都從洋務興國的夢中驚醒了,我們被日本打敗了,這樣的屈辱千年未有,試過當時的國人,有誰曾經看得上日本?

之後中國與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的國家地位極速下降,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時也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也就是從這裡開始,李鴻章被帶上了"賣國賊"的帽子。客觀的說,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統領,是必須要為甲午慘敗負責的,他要負的責任是指揮失誤,一開始"主和"貽誤戰機,後來想要保全北洋水師而主動放棄黃海的制海權,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城一池的得失並不能證明什麼,只是,中國已經輸不起了,別人的一仗失敗了只是損兵折將而已,而李鴻章得這一仗,則直接把中國打殘了。所以,說李鴻章是賣國賊是過分的,只能說李鴻章不是一個"大忠大奸"之人,大忠之人必以國家利益至上,肝腦塗地、萬死不辭,大奸之人必定奴顏媚骨、賣國求榮,但是李鴻章不是,他是在為了清朝積極的奔走,而且他是一個忠臣,和他同時代的那些權貴相比,李鴻章這樣的德行顯得更高高貴,只是,清朝已經爛透了,他這麼一點積極的努力,猶如魚入大海,看不到任何波瀾。

周遊列國和《中俄密約》

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幾乎就已經隱退政壇了。

1896年,俄皇加冕典禮,邀請中國參加,清廷派出了當時在法國出訪的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就近前去,但是俄國方面不太滿意,認為王之春的資格不夠,委婉表達了希望李鴻章去的想法。清廷詔令李鴻章去參加俄皇的加冕典禮,李鴻章認為這樣太過於招搖,於是就以出使歐美列國為由頭,前去俄國。俄國對李鴻章的到來非常重視,包括後來去到英國、德國、美國等,李鴻章都受到了可以說到最高規格的禮遇。李鴻章在俄國的時候,與俄國簽訂了後來通常被稱為《中俄密約》的條約。

當時的背景是俄國和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利益有衝突,"三國干涉還遼"也是俄國主導的,因此清廷主流都認為俄國是朋友,此次俄國請李鴻章去俄國參與加冕典禮,也是為了和中國進一步確定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利益,李鴻章也希望靠俄國牽制日本,於是中國兩國簽訂了一個攻守同盟的秘密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

1.如日本入侵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土地,中俄兩國應以陸海軍及軍火、糧食互相援助,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均向俄國兵船開放。

2.中國允許華俄道勝銀行接造一條由黑龍江、吉林至海參崴的鐵路,無論戰時平時,俄國均有權使用該鐵路運送兵員、糧食和軍械。

關於這個條約的爭議很大,一部分人認為這屬於引狼入室,是李鴻章的又一個賣國條約。客觀上,這個條約使得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實際上把中國東北納入其勢力範圍,因此條約對於中國來說,是愚蠢和失敗的。當然另外就是李鴻章的依靠俄國制約日本的想法,只是沒有把日本這條毒蛇趕走,又引來了惡狼。至於中間關於李鴻章貪汙的說法,還是那句話,李鴻章不是大忠大奸之人,他不至於為了50萬盧布賣國,但是他不會拒絕俄國人這樣的"好意",這是李鴻章的官場哲學,至清如海瑞,至忠如諸葛亮,這類人畢竟是少數,所以他們才被傳頌千古。

辛丑條約

1900年5月底,西方列強以清政府清剿義和團不力,保護本國僑民為由,在天津集結,攻佔大沽炮臺,進而向北京進軍。

清廷一方面向諸國宣戰(是諸國,並沒有指明是哪一國,只能說慈禧誤國,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連向哪國宣戰都說不清,哎),另外一方面又通過駐外使節向各國尋求和談。面對八國聯軍的進軍,清廷節節潰敗,慈禧命令李鴻章及各省封疆大吏率軍北上勤王,李鴻章回答是:"此所謂亂命也",所以他說這根本不是慈禧下達的命令,是"矯詔",李鴻章的這句話給後來和列強的和談留下了伏筆。

以兩廣總督李鴻章為首,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決定共同抗旨,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矯詔、亂命",以求"東南互保",以免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干戈之苦。

八國聯軍的攻勢入摧枯拉朽一般,慈禧害怕了,開始和八國議和,這個時候除了李鴻章,也沒有任何人有經驗、有能力,並且值得她信任。《辛丑條約》簽訂,標誌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賠款4億5千萬兩,"人均一兩,以示侮辱",實際上列強要求的賠款金額是10億,雖然4.5億是一個侮辱性的數字,但是能少賠一半多,對於風燭殘年的清廷來說,面子已經不重要了。清廷把賠款攤牌到各地,其中連當時最為困難的貴州也被攤牌了每年20萬兩。

《辛丑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大口大口的吐血。在李鴻章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俄國公使逼迫他在出賣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李鴻章閉目拒絕。李鴻章掙扎做完一首詩後,與世長辭,他死不瞑目,停止呼吸時,兩眼流淚,周馥摸著他的眼睛一兩個時辰,李鴻章的眼睛才閉上。

《李鴻章傳》是梁啟超於李辭世50天后成書的,對於李鴻章的評價應該說比我們沒有經歷過晚清時代的人要客觀。

吾輩生於今日,而以此大業責李,吾知李必不任受。彼其所謂局外之訾議,不知局中之艱難,言下蓋有餘病焉。援《春秋》責備賢者之義,李固咎無可辭。然試問今日四萬萬人中,有可以Cast the first stone之資格者,幾何人哉?吾雖責李,而必不能為所謂拘謹之儒取巧之士囿於章句狃於目前者,稍寬其罪,而又決不許彼輩之隨我而容喙也。要而論之,李鴻章不失為一有名之英雄,所最不幸者,以舉國之大,而無所謂無名之英雄以立乎其後,故一躍而不能起也。吾於李侯之遇,有餘悲焉耳!

讀歷史不為崇拜,不為苛責,只是為了以史為鑑,不要再讓黎民受苦、生靈塗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