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車機越來越像手機 連洩露隱私都一樣

黑客315檔案 | 智能車機越來越像手機 連洩露隱私都一樣

出品 | 搜狐汽車·黑客

作者 | 程功

[搜狐汽車·黑客] 漆黑的夜晚,一個人在高速上行駛。儀表盤上負責監測疲勞駕駛的攝像頭隱隱閃著紅光,正對著你的面部,但你卻不知道黑漆漆的攝像頭背後究竟是誰在注視著你。導航的定位圖標不斷跳動,也不知產生的路徑數據最終會被傳到誰的服務器裡。

每到這時候,就問你慌不慌。

隨著汽車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車機系統越來越強大。不僅搭載了生物識別、指紋識別、語音識別,有些甚至還帶有聲紋識別,這使得車機系統越來越像手機一樣瞭解我們。

從本質上來說,能夠有這樣先進的車機系統是好事,可以方便我們的用車生活,同時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人們總喜歡不斷的嚐鮮,但是在便利性的同時,對隱私洩露的擔憂也被不斷探討。隱私與便利性的邊界在哪?這些車機系統到底能不能保護我的隱私?

[·車越來越懂人 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隨著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有些時候汽車正在成為另一部手機,越來越瞭解我們。

車機系統會讀取你的習慣,可以依託大數據分析出你最常去的餐廳,去餐廳之前都會做哪些準備;或者根據你聽過的歌曲來判斷你喜歡哪些歌手,甚至可以利用車上的攝像頭,來判斷你和戀人約會時會去哪些地方;又或者可以根據讀取汽車OED來判斷你對汽車做了哪些改裝,開車時的駕駛習慣……

黑客315檔案 | 智能車機越來越像手機 連洩露隱私都一樣


雖然絕大多數駕駛汽車的時間只有每天上下班那一兩個小時,但你在這短時間之中,所洩露的隱私信息比你在手機上洩露更多,換句話說,互聯網社交平臺有一定的虛擬性,但你開車時的駕駛習慣卻是實打實的。

汽車越來越懂人,這已經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從近些年來車企發佈的產品來看,車輛會蒐集車主越來越多的生物信息,提供更便利的服務。

2017年,最早應用在商用車領域的疲勞監測系統被更多車企選擇使用,司機逐漸習慣了面前有一顆注視著自己的攝像頭,攝像頭可以不斷收集車主的面部信息,在疲勞時做出預警;2018年,某造車新勢力車型可以通過全車內置的六個麥克風收集車主的聲紋信息,來區分車內哪些成員在講話。

黑客315檔案 | 智能車機越來越像手機 連洩露隱私都一樣


2019年,某車企推出了首款可以刷指紋上車的SUV,這意味著車輛已經進入使用指紋信息的時代;同年,另一家車企推出了最新車型,這款車型可以使用儀表盤上的攝像頭識別車主的虹膜信息,來自動登錄車主ID,提供個性化服務;又在這一年,一家主打人工智能的科技企業,在天津濱海新區落地了L4級自動駕駛公交車,這款公交車在售票口處搭載了掌脈識別系統,乘客可以像刷指紋一樣付費乘車。

從指紋到面部表情,從掌脈到身份信息,如果車企願意的話,你的大部分生物信息都將暴露。雖然平時手機上會儲存人們的一些生物信息,但是想收集更精準的生物信息,需要更大的設備來實現,車內龐大的空間,為搭載這種設備提供了便利,這也就是為什麼車主會在汽車上暴露更多生物信息的原因。

黑客315檔案 | 智能車機越來越像手機 連洩露隱私都一樣


說句實話,我們應該感謝汽車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可以讓我們的用車生活更加便捷。但凡事有利也有弊,既然一些軟件能根據我們的生物信息,來提供更好的服務,也就自然會存在被惡意軟件盜取隱私的風險。

[·當用戶的隱私變成一門生意·]

用戶的隱私信息可以變現,這是很多公司目前最真實的看法。百度CEO李彥宏甚至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的消費者可以接受用隱私換取一定程度的便利性。

現在很多汽車出廠時會自帶行車記錄儀,行車記錄儀的信息和用戶在經銷商留下的資料,對於汽車公司來說極具價值。當初,Google和蘋果向汽車公司推銷CarPlay和Android Auto車載系統,車企想要置換的就是這部分數據。諮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0年,依靠用戶隱私獲得的收入是一個價值2000億美元的市場。

黑客315檔案 | 智能車機越來越像手機 連洩露隱私都一樣


隱私與便利性的邊界在哪裡?這誰也說不清,因為這件事更取決於主觀看法。這就給了車企更多的理由,可以打著“為你好”的幌子肆意收集你的個人信息,用於各種產品的開發。

比如說在你經過了一個收費站時,系統會為你自動推薦這個收費站附近的美食。如果你喜歡吃的話,會很開心地“接受安利”,而不會覺得這是在侵犯你的隱私;但如果你現在急於趕路或是不餓,你就會想“為什麼他可以自動去收集我的定位信息來給我推送商業廣告”。

類似的遭遇,我們在手機APP上經歷過。2018年,大眾點評就陷入了“洩露用戶隱私”的聲討中。用戶一旦使用微信登錄,系統就會將用戶對酒店、餐廳的簽到信息、關注信息、點贊信息或自己的地址信息分享給微信好友,甚至通過APP後門抓取用戶社交關係,然後直接將其移植共享到自己的應用內,成為所謂的社交圈。大眾點評這種做法並不是第一家,滴滴、航旅縱橫等都因為相同的問題被質疑過。

黑客315檔案 | 智能車機越來越像手機 連洩露隱私都一樣


如何防止用戶在手機上經歷過的遭遇,又在車機上重新經歷一遍?不光要看很多軟件商是否有良心與道德,還要看車機系統在設計時的安全防護措施。遺憾的是,車企抵禦黑客攻擊的實力還是太弱。到今天,車企在升級車載系統上做得遠不如手機和電腦,但作為汽車製造商,它們又對車載系統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特斯拉CEO馬斯克就曾表達過對黑客攻擊汽車系統的擔憂,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容易成為黑客大規模攻擊的目標。但特斯拉不止被黑客攻破過一次,2014年,上海的信息安全團隊就公開演示了對特斯拉的控制,並在行駛中迫使其倒車,使特斯拉第一次成為“遙控汽車”。

在可見的未來,車企、軟件商與黑客仍是洩露用戶隱私的幕後真兇。國家只有出臺更嚴厲更全面的隱私保護法規,才能夠確保用戶在獲得車機系統便利性的同時,也可以有效保障自己的信息安全。

[·難題何解?唯有法規·]

用戶隱私洩露的問題,最終會通過哪種方式來解決?也許我們可以從手機生態的發展,來展望車機系統的未來。目前在監管中缺位較多的政策法規,是日後解決用戶隱私洩露問題的最好方法。

我國目前針對用戶個人隱私洩露的法律依據,大部分來自於我國《刑法》。《刑法》中明確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犯該罪的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雖然互聯網企業侵犯公民隱私的事情屢屢發生,但尚未有幾個互聯網企業真正被警方立案調查。

到了車機系統這裡,由於數據大量集中在互聯網企業與車企之中,用戶無法看到自己究竟有哪些隱私信息被後臺分享,也無法收集確切證據,來證明自己的隱私遭到洩露,所以這一方面的調查取證比手機要難的多。

黑客315檔案 | 智能車機越來越像手機 連洩露隱私都一樣


舉例來說,有些採用升降式攝像頭的手機,用戶在打開某個app時,如果手機鏡頭彈出,那意味著這個APP使用了攝像頭的權限,用戶可以及時發現。但在車機這裡,車機系統應用具體權限無法看到。

綜上所述,進一步完善防止用戶隱私洩露的法規,可以有效收集證據,例如在車企或互聯網企業中進行監管,或是在用戶核心數據背後建立一定的防護體系,可以有效避免隱私的洩露。

當我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在網上“衝浪”,不用擔心自己因為隱私洩露成為“透明人”,更不用擔心因為信息洩露而給生活帶來一定的麻煩,這樣的智能網聯時代,想想就很美好。

[·寫在最後·]

在汽車紛紛邁入智能網聯的大環境下,消費者權益保護需要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所以消費者維護權益的舞臺也轉向了新領域。而難度就在於,這個領域內相關政策法規還不是很完善,約束力大部分依靠用戶與輿論。

為什麼要重視315?因為消費者們被不法商家坑害得已經夠慘了,我們不想再讓這樣的事情繼續發生。接下來,《黑客315檔案》還將講述汽車零部件與自動駕駛領域內的“內幕重重”,歡迎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