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我國竹子資源極為豐富,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內曾發現竹節等遺物,可知早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利用竹子了。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竹子均列其中,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竹子生長快,纖維長且韌,富有彈性,是竹編工藝品的原料。歷代工匠們破竹取篾,編紮成各種玲瓏剔透、別具風韻的竹藝術品。

嵊州竹編是浙江嵊州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嵊州市是中國竹編之鄉,地處浙江東部,曹娥江上游,四明山西麓,氣候溫和,盛產各種翠竹,素有"水竹之鄉"之稱。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嵊州竹編始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勤勞聰慧的先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編制簡易的用具,編織出"方格紋"、"米字紋"、"人字紋"等紋樣,至漢晉時工藝已臻精細。


大多的竹編工藝依舊是隻能手工編織完成。竹編的方法多種多樣,甚至上達百種,依據不同用途又發展出相異的方法。


基本可分為四邊編法、六邊編法、八邊編法、弧形編法、網狀編法、繩結編法等等,甚者有編織出文字、立體編織、混色編織的方法,若是幾種編法交織使用,那更可用“吾編無盡”來形容。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四邊編法是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淨的篾絲,以相互圍合交錯,縱橫相壓編結成四邊鏤空形狀,四邊網格以及斜邊菱形也屬此法。


從而又再衍生出多層交錯的編織,其中竹絲粗細的變化,色彩的組合也令呈現出的效果豐富多姿。


明清兩代,嵊州竹編工場生產的竹製品已相當精緻,竹編成為民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並遠銷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嵊州竹編成為國內聞名的民間工藝。到清光緒年間,出現了竹編作坊。據《嵊縣誌》記載,清光緒初,細篾匠達90多人,以蒼巖一帶最多。

嵊州出現竹編作坊,以編制挈籃、考籃、香籃、食籃、食籃、鞋籃等細篾竹編器皿為主。


而食盒大多數使用竹子製成,四框、盒底、提樑使用較厚的竹劈,外表四周以細小的竹片織成,內層盒全部使用大漆塗料,以實用為目的。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南方氣候溫暖溼潤,特別適宜竹子生長。因其取之容易,故早年間竹製提盒的使用在南方比北方更加普及。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而古時竹編食盒更為講究,結合漆器、描金、浮雕、鏤雕及圓雕等各種工藝與自然時光的交織,通過巧手成就美麗。


一件竹編工藝製品,包含構圖、製作模型、選竹、劈篾、編織、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異常複雜,所有的活都體現在手上。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竹編是門辛苦活,從破竹到劈篾條,要的是力氣,從編竹到完成要的則是耐心。


竹編:指尖上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