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趙充國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年時仰慕將帥而學兵法,以“良家子”身份參軍當騎兵,後因善於騎射調入羽林軍中。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前99年五月,漢軍北討匈奴。趙充國效命貳師將軍李廣利麾下。李廣利出師酒泉,兵鋒直指匈奴右賢王,兩軍交鋒百餘合,萬馬馳騁,矢石遮天蔽日,漢軍不敵被圍。漢軍乏食,士卒多有傷亡。趙充國在這種情況下首次展現他傑出的戰場判斷能力:他推想匈奴的策略是圍而不攻,通過饑荒而非流血逼使漢軍投降;因此漢軍的面前只有兩條道路可選:要麼拼死突圍死裡求生,要麼繳械投降。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李廣利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任命充國選拔壯士組織突圍。充國披掛完畢,手提環手刀飛身上馬,帶領百餘精銳如離弦之箭奮勇殺出,李廣利率領大軍掩殺在後。匈奴見漢軍突圍甚急,立即上馬堵截。充國領兵衝殺在前,好生驍勇,所到之處,莫不披靡,兩軍酣戰良久,漢軍血戰突圍,充國雖勇,然匈奴甚眾,身亦負傷二十餘處。武帝聞之,當即特別召見,讓他脫下衣服察看他的傷口,予以讚揚,官拜中郎,後升為車騎將軍長史。趙充國在以後的數次軍事生涯中又屢立大功,皇帝對他很是器重。前63年,羌人叛亂,先零羌聯合本族各部落,強渡湟水,佔據了漢朝邊郡地區。為了抵禦漢人的進攻,羌族二百多位部落酋長會盟消除冤仇,交換人質,訂立攻守同盟條約。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宣帝聽到這一消息後,便召見趙充國。趙充國分析了羌族的情況,以及與匈奴的關係,指出一旦他們“解仇交質”,並與匈奴勾結在一起“到秋馬肥,變必起矣”,因此建議立即讓邊防部隊作好戰備工作,同時派人去離間羌族各部落。宣帝採納了趙充國的建議,於是選派騎都尉義渠安國出使羌族。不幸的是,義渠安國並不按照趙充國的建議行事,反而激發了羌人與漢人的矛盾,自己也被打得大敗而歸。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前61年春,宣帝任命已七十三歲的趙充國為統帥出征隴西。宣帝問他:“羌人目前的勢力究竟有多大?要帶多少兵去?”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事上的事難以遙測,我願先到金城去,察看情況後才能提出作戰方略。羌族雖說是人數較少的民族,但它背叛朝廷,是叛逆行為,註定會失敗的,請陛下相信我能擔當此任,陛下就不必擔憂了。”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趙充國率領一萬多騎兵先殺到了金城,準備渡過黃河向北進軍,為了防備羌兵在漢軍渡河時突然出擊,他先派出三個分隊趁夜偷渡過河,在對岸建立灘頭陣地,以掩護全軍過河。第二天全軍過河後立即構築營壘嚴陣以待,不久,便有一百多個羌族騎兵到漢營附近來尋釁挑戰。

趙眾將領建議出陣迎戰,充國傳令:“我軍遠道而來,人馬疲憊,敵騎都是輕裝精兵,也可能是專門來引誘我們的小股前鋒,我們既然大軍出征,應以全殲敵軍為目的,而不要貪圖局部的小勝利。”羌兵見漢軍不動,只好揚塵而去。趙充國派人到咽喉要道四望峽偵察,發現那裡沒有敵人,便領兵連夜穿過四望峽,直插西部都尉府。充國大喜,笑著說:“以此看來羌人不足為慮,如果在四望峽設下數千騎兵,我軍豈能到達此地!”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趙充國進駐西部都尉府後,並未立即出戰,而是每天設宴擺酒犒勞將士。無論羌兵怎樣挑戰,漢軍都不理睬。先零謀反之初,罕、開部首領靡當兒曾派其弟雕庫來見西部都尉,陳述其本不願反的立場,但恰遇部分罕、開部落的人參與了反叛,西部都尉便將雕庫扣留。趙充國到來之後,下令釋放雕庫,並當面撫慰說:“你本無罪,我放你回去,望你轉告各部,速與叛亂者斷絕關係,以免自取滅亡。現在天子有詔,對於參與反叛而能投案自首的人,或者協助官軍逮捕斬殺叛匪的人,都一律免罪,凡能捕殺一個有罪的大貴族賞錢四十萬,中等豪紳十五萬,小富豪二萬,壯年男子三千。”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這個時候,皇帝調集了各地軍隊大約6萬人,酒泉太守辛武賢向宣帝提議說:“如今邊防部隊都集中在南邊,北邊空虛,而且塞外地區苦寒,內地人馬很不適應,不如先發制人,在七月上旬出兵,各帶一個月的糧草,從張掖、酒泉分路出發,征討鮮水一帶的罕、稈羌人,雖不能消滅羌兵,也能掠奪大量牲畜,俘虜他們的妻兒,然後退兵,伺機出擊。這樣一來,必能震懾羌虜。”宣帝對辛武賢的意見表示贊同。一面調兵遣將,一面把辛武賢的意見轉交趙充國。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趙充國提出了反對意見:“辛武賢想輕率地帶領一萬人馬,繞道千里去攻擊罕、開是不實際的。如果一匹馬馱上三十天的糧食,再加上武器服裝,就很難快速前進了。況且,即使漢軍辛辛苦苦地趕去了,飄忽不定的羌兵或者逃匿,或者據險扼守,截斷漢軍的糧道,漢軍必然師勞力竭,白白耗費人力、財力。(遊牧民族依靠廣大的地域所形成的機動優勢,盡情展現)而且張掖、酒泉防禦匈奴的邊防要地,如果一旦匈奴趁虛而入,後果將十分嚴重。”趙充國從實際情況出發,堅持採取剛柔相濟的策略,爭取罕、開,孤立先零。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西漢步兵

然而皇帝和大臣們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趙充國現在率領萬餘騎兵部隊在外作戰,對於國家的後勤是個沉重的負擔,趙充國不趁現在能獲取水草之時進攻對方,等到冬天苦寒之時,羌人以牛羊為食,藏在險要的山中,而我方一者不能就地解決一些糧草問題,二者冬天苦寒,士兵不能適應,勢必不利。宣帝於是下詔書譴責了趙充國,並任命將領率兵征討罕、開羌人,而且要求速戰速決。

趙充國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力勸宣帝收回成命。他指出:“現在羌人時時準備攻打敦煌和酒泉,我惟恐擔心兩地的兵力不足以抵擋他們的進攻,現在卻要派遣兩地的軍隊去進攻他們,羌人現在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發兵進攻他們不僅會因為實力的差距而戰事不利,還會讓他們的結盟更為穩固。先零羌起兵為叛是有罪的,罕、開羌並未入侵邊境,現在放開有罪的一方,而去討伐無辜的一方,勢必增加一個仇敵。如果先打罕、開,先零必然發兵援助,這樣就會堅其約,合其黨。他們再迫脅諸小種,附著者稍眾,莫須之屬不輕得離也。如是,虜兵寢多,誅之用力數倍,臣恐國家憂累繇十年數,不二三歲而已。”這樣才勉強說服了皇帝。(兵法上說:兵貴速,不貴久,但是如果只從表面上理解,那麼其結果將是,皇帝表面上是追求了速度了,可是實際上卻拖延了戰爭;而趙充國表面上是使戰爭持續的時間角長,而實際上是卻是速戰)。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不久,趙充國進兵先零羌佔據的地區,先零猝不及防,望風而逃,丟下了所有的輜重物資,爭先搶渡湟水。有的將領認為這正是聚殲敵人的大好時機,趙充國回答說:“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下令全軍不得擅自追擊。結果,先零羌淹死數百人、被殺和投降漢軍有五百人,儘管主力都安全地渡過了湟水。但是卻留下了大量輜重,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輛。隨後趙充國又進軍到了罕、開地區,嚴令士兵不準侵擾,部落首領靡當兒到漢軍營地說:“漢兵果然篤守信義,不打擊我們。”一再表示願聽約束,仍回故地。

趙充國雖然打敗了先零羌,但是並沒有徹底征服。這時趙充國染病在身,需要休養,由於趙充國正確的戰略,羌人投降的人數達到了萬人以上,趙充國判斷羌人必定會被擊敗,為了確保邊防的安全,他打算實行“屯田之策”,即撤退騎兵,留一萬步兵屯田守邊。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但是,這一正確的建議又遭到多數朝臣的反對。宣帝派來破羌將軍辛武賢,命令他倆合兵一處進攻先零。趙充國再次向皇帝詳細闡述了國家、軍隊和邊防的關係。他指出:“就後勤補給而論,現在我的軍隊,每月需要大量糧草,全靠內地轉運,戰事一天不解決,勞役就停止不了;就邊防而言,目前的緊張局勢不僅僅是羌族問題,羌族問題如不從根本上解決,四鄰小國還會一個影響一個地發生變亂。而且羌人強悍,不容易在軍事上擊敗,如果採取主動出擊的策略,將要調動大量軍隊,必定會造成其他防線的空虛以及後勤補給的加重,這於整個國家的邊防是不利的。

他談到:‘蠻夷習俗雖殊於禮義之國,然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死亡,一也。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子寄託遠遁,骨肉心離,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羌虜瓦解,前後降者萬七百餘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與此同時,他提出“班師罷兵,萬人留田”的建議,並具體陳述了屯田的十二條好處。

趙充國為堅持屯田之策,秉筆直書,極言利弊,三次上書皇帝。最後漢宣帝終於批准了他的屯田之策。這時,許延壽和辛武賢仍然主張進擊羌人,宣帝也予以批准,兩策並用,命許、辛和中郎將趙印會師進剿。結果,許延壽收降羌人四千多名,辛武賢斬殺二千,趙印斬殺,收降二千多人,唯有趙充國兵不出營而收降五千多人。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於是趙充國又上奏章說:“羌人約有五萬軍兵,已經斬首七千六百級,投降三萬一千二百人,淹於湟水和飢餓而死的也有五六千人,現在逃跑的四千兵馬,況且罕羌首領表示,要殺死先零羌的首領楊玉,於是請求回軍。當年秋天,先零羌首領楊玉果然被部下殺死,其部屬四千多人全部歸降漢軍。

孫子兵法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是孫子認為的用兵的最高境界,不僅他本人沒有實現過,縱觀世界軍事史,也只有本文的主人公近似的達到這種境界,本人現以探討和批判的態度來分析這個觀點,有不妥之處,還望大蝦指點。

首先我們來看趙充國是如何達到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的的。

第一個條件,是由漢朝與羌人的國力差距,早在趙充國前往平羌之前,他就說: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在戰略的高度,趙充國就認為漢朝是必然會取得勝利的,採用何種軍事策略不同的只在于軍事力量使用多少的代價。(最重要的客觀條件)

第二點,是羌人在軍事上的種種失策,如趙充國在通過四望狹後感嘆道:“吾知羌虜不能為兵矣。使虜發數千人守杜四望狹中,兵豈得入哉!”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點不是趙充國擊敗羌人本所擁有的客觀條件,而是羌人“主動”製造的“勢”。

第三點,是羌人內部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羌人的致命傷,在前去平羌前,趙充國就分析道: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種自有豪,數相攻擊,勢不一也。這種內部不統一的條件使趙充國後來的分化瓦解策略成為可能。這是重要客觀條件之一。

第四點,是趙充國所率領的軍隊有足夠的威懾力量以致能在某種條件下僅僅通過軍事機動就能迫使敵人放棄自己的目的。在先零的軍事勢力受到不小的削弱後,在趙充國率領軍隊進攻他們的地區時, 他們猝不及防,望風而逃,丟下了大量輜重,從而失去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為後來的降伏羌人作了充分的準備。

趙充國的萬人留田的策略能夠起作用也是因為“從今盡三月,虜馬贏瘦,必不敢捐其妻子於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又見屯田之士精兵萬人,終不敢復將其累重還歸故地”,趙充國能推測出羌人在整個冬天的力量將持續削弱,已無力反攻,在利弊權衡中,將更傾向投降。

在趙充國整個平羌過程中,實際上的戰鬥幾乎沒有,僅在進軍先零的營地時出現過“先零羌淹死數百人、被殺和投降漢軍有五百人”的極小規模的戰鬥,後來許延壽和辛武賢以及趙印的戰鬥並非出自趙充國的本意,而且從整個戰果來看,羌人投降的比例高達(31000+4000)/500000=70%,非戰鬥減員達6000/500000=12%,如果不是許延壽和辛武賢等人力求進攻,趙充國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可能性是非常之高的。

西漢名將率一萬騎兵討伐五萬羌兵,如何做到接近零傷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