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歷史記憶:一塊“窯渣”的美麗傳說

我的家鄉在山東茌平,茌平,秦時置縣,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故名。這裡歷史悠久,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民風淳樸。千年的風雲變幻,埋藏著多少歷史記憶的碎片,隱藏著多少塵封已久的故事。


家鄉的歷史記憶:一塊“窯渣”的美麗傳說

牛莊的故事

在縣城南8公里處有一處小村莊,現有村民137戶,因牛姓家族最早遷棲此地而稱為牛莊村,隸屬於茌平縣振興街道。村子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到清康熙年間達到鼎盛。鼎盛時期,僅50戶的小村莊,良田面積達到3000多畝,村莊擴展到方圓五里之外。村民樹碑立傳,捐建廟堂。祖林上松柏疊翠,鬱鬱蔥蔥,以至於從三十里外就能看到牛莊祖林上的松柏,成為當時茌平到聊城“官道”上的地標;捐建的七聖堂,飛簷翹角,雕樑畫棟,常年香火繚繞。幾百年間,家道昌盛,人丁興旺,無論仕途還是經商,非常興旺,後來村裡來了一個南方蠻子,把村內池塘裡的一塊烏黑的“窯渣”換走了,從此,牛莊就逐漸蕭條起來。

質樸的牛氏族人,憑藉勤勞的雙手和智慧,把村莊建成遠近聞名的富庶之地。明洪武年間,青州府邑都縣牛虎、牛山倆兄弟途經此地,發現這裡山青水碧,綠樹成蔭,乃為上乘的風水寶地,於是舉家遷此定居,取名牛莊村。牛姓人忠厚為人,誠實守信,勤儉持家,購田治地,村莊慢慢興旺發達起來。到清康熙年間,全村約300人,50戶,其中財主23戶,共有“大車”31輛(所謂“大車”就是那種一牛駕轅,兩牛拉套的大型牛車),良田3000多畝,為了方便牛車出入田地耕地方便,專門修了一條能過大牛車的路,被稱為“牛家路”。方圓幾百裡的村子,皆知牛莊村的富裕,又因該村處在“官道”之側,所以又是南來北往商人喜歡棲息歇腳的途經之地。


家鄉的歷史記憶:一塊“窯渣”的美麗傳說

牛氏族人用智慧為村子佈局“牛”的造形

牛姓族人很講究風水,請來風水大師指點,根據陰陽之所,為牛莊村“造型”——先在村西頭開挖一水塘,呈橢圓形,三畝有餘,象徵“牛頭”,族人稱之為“西坑”。岸邊栽柳,塘裡種藕,一年四季池塘裡水清如鏡。夏天綠柳環繞,荷花點點,是婦女洗衣、孩子游泳、老人乘涼的好地方;冬天冰凍三尺,白雪皚皚,又成為村民滑冰、鑿冰捕魚的好去處。池塘的西側,建有兩眼磚井,象徵著“牛眼”。井中水醇清甘甜,是全村人飲用水的水源。據村裡老教師牛光彬、牛守海講,就是這兩口井養育了祖祖輩輩的牛莊人。多少年來,每天一大早,去井邊挑水的人絡繹不絕。冬天水桶滴落的水痕,形成兩道獨有的冰道。井沿上的兩塊厚厚的青石板上,留有幾道深深的繩痕,見證著井的滄桑。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會點燃一盞小油燈,放在井沿上,來感謝井神的恩賜。小小的油燈,蘿蔔頭做盞,棉繩做芯,棉油做燃料,燈火在夜色中搖曳,忽明忽暗,撲朔迷離,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雙井中間的部位,有一個直徑1米,高0.8米的石臼,被村民稱為“牛鼻”;雙井旁各有一株奇大的柳樹,象徵“牛角”。每年的清明節,為討吉祥,家家在柳樹上栓紅布條,紅布條與嫩柳芽紅綠相映,在春風中飄動,婀娜多姿,煞是嫵媚。在村北村南分別挖了四個小池塘,喻作“牛蹄”。最為有趣的當數在村東頭有一眼小點的磚井,被笑稱為“牛肛”,這井裡的水,晦澀難嚥,從來無人取用。此井在2013年被填埋,現在村民牛守軍院內。

因為富足,牛姓人開始立碑建廟,為祖墳樹碑立傳,栽植松柏;在村西頭建七聖堂一處,座北朝南,有大殿三間,東西各有偏殿兩間,殿內供奉觀音菩薩、牛王爺、二郎真君、文昌帝君、關聖帝君、正一福祿財神、馬王爺等七尊神像,大殿青磚起脊,氣勢非凡,堂內常年香火不斷。同時為了防匪防盜,富足的牛姓族人開始修築寨牆,俗稱“打圍子”。寨牆寬一丈五,高二丈,分東西兩門,相當壯觀,在十里八鄉赫赫有名,無與倫比。現在村西還存有一段一百多米的溝壑,村人稱之為“寨壕”。


家鄉的歷史記憶:一塊“窯渣”的美麗傳說

村民不識的“窯渣”原為鎮村之寶,不慎遺失成為村民的遺憾

相傳,在某一年冬天,族人們利用農閒時間清挖村西池塘內淤泥,從淤泥中挖出一塊烏黑的貌似“窯渣”的東西,人們把淤泥運到田裡做肥料,那塊“窯渣”就丟回了池塘裡。過了幾天,細心的人們發現那塊“窯渣”自動回到了岸邊,有好事者又把它丟回池塘裡,過了幾天它又自動回到了岸邊。如此幾次,就沒人再去理會它了。有一天,一位頭戴道帽,身穿大褂的外地人,操著一口濃重的南方口音,來村裡用破爛換碗,村裡人都稱他為“南蠻子”。他轉到村西池塘邊的時候,看到那塊“窯渣”兩眼放光,意欲拿碗換那塊‘窯渣”,有好事者問“南蠻子”能給多少碗,“南蠻子”指了指一整馬車的碗,說車內有碗三百,整車來換。於是那好事者就將“窯渣”賣給了“南蠻子”。此後接連數年,牛姓人不斷遭到自然災害,雖經百般努力,無奈家道逐漸中落。

後來,有擅占卜問卦者道破玄機,雲:此“窯渣”乃仙人之物,是仙人送給牛莊人的寶貝,物失運移也!

時光流逝,歲月更迭,牛莊的故事成為後人們談論不盡的話題。幾經變遷,牛氏祖先精心佈局的“牛”式構造的古村也失去了它原來的面貌。象徵著“牛眼”的古井、“牛角”的柳樹都已不復存在,只有哪一方池塘尚存,已成為牛莊村人的靈魂所在。它靜默在哪裡,印證著歷史的滄桑,見證著牛氏族人的生生不息。哪一塊烏黑的“窯渣”,無論是否存在,它寄託了祖祖輩輩牛莊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