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桂與伊犁屯墾


阿桂與伊犁屯墾

阿桂與伊犁屯墾

鵬 鳴

都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浩如煙海的史冊典籍中,記載的往往都是傑出人物或者英雄。人民群眾像是默默無聞隱身在幕後,難見蹤跡。故此,梁啟超說:“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

漫步在伊犁河谷,徜徉在尼勒克鄉鎮的田間地頭,看著長勢喜人的綠油油的農作物,看著辛勤勞作的農民,不由不想起一個人——阿桂。

伊犁地區是清代新疆重要的屯田區之一。各族軍民在這裡開荒種地,屯墾戍邊,使地處我國西北邊疆的伊犁河谷,在乾隆至同治年間成為當時新疆的政治、軍事中心,安居樂業達百餘年。

為伊犁屯墾做出重要貢獻的首推阿桂。

阿桂初為滿洲正藍旗人,後因在伊犁創建屯墾功績卓著,抬升為正白旗。從乾隆二十年(1755年)起,38歲的阿桂以參贊大臣的身份參加了清朝平定天山以北準噶爾部與天山以南大小和卓叛亂的戰爭。清朝統一天山南北後,乾隆皇帝命各軍營大臣等籌議如何分兵駐守伊犁。大臣們多認為新疆地方遼遠,沙漠居多,牲畜已消耗殆盡,難以駐守。

在這決定清軍是堅守還是從伊犁撤退的關鍵時刻,阿桂挺身而出,慷慨陳詞,堅決主張在伊犁屯田。他說:“伊犁為西域適中之地,幅員廣闊,苟能悉心籌計,從容佈置,可冀有成。查守邊以駐兵為先,駐兵以軍食為要。臣來往軍營,詢問此間地勢情形,伊犁海努克及固勒札等處水土沃衍,且有河可引灌注,若開墾屯田則兵食可以漸充。”

傑出人物之所以傑出,是他的思想境界和遠見卓識高於一般人,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不計個人得失做出英明之舉。

阿桂的話打消了乾隆帝的疑慮,使他做出了伊犁駐兵屯田的決策。乾隆帝鼓勵阿桂說:“所辦甚是,俱依議行。果能實心奮勉,次第辦理,則屯田一事當錄伊經始之功也。”同年八月,他正式下令:“以阿桂總理伊犁事務,授為都統。”

此時在阿克蘇辦事大臣任上的阿桂提出先從阿克蘇各地抽調維吾爾族農民到伊犁恢復農業生產的建議。乾隆批准了他的建議以後,他於乾隆 二十五年二月底,率領滿洲索倫兵500名、綠營兵100名和300名維吾爾族農民從阿克蘇出發,他們趕著牲畜、攜帶農具糧種,頂風冒雪,翻越天山穆素爾冰達坂,於三月底到達伊犁。

伊犁,是我國西北邊疆一塊美麗富饒的寶地,天山分支哈爾克他烏山和婆羅克努山像南北兩大屏障高聳屹立,減弱了西伯利亞寒潮的侵襲,阻止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乾熱風的危害。境內伊犁河及其上游喀什河、鞏乃斯河、特克斯河水源充足。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發展農業生產的理想場所。

但是,由於當時戰爭剛剛結束,殘餘的叛亂分子還在不時出來搗亂,同時持續多年的戰亂又使本來就很貧瘠的這一地區遭到更大的破壞,人煙稀少,野獸出沒,到處是一片荒蕪蕭條的景象。

阿桂帶領軍民到達伊犁後,就趕緊抓住春耕大好季節,在伊犁河南岸的海努克等地一面開荒播種,一面搭建房屋,很快就取得成效。接著,他組織軍民開挖渠道,整修道路,為進一步恢復生產做準備。在阿桂的精心組織和各族軍民的共同努力下,伊犁的屯田當年就獲得了豐收,僅300戶維吾爾族農民屯田所收糧食,作為前後駐紮的官兵,及額魯特、維吾爾族2000餘口的口糧,可到來年五月,一下子就解決了當地軍民的吃飯問題。

阿桂把當年屯田的成績報告上去,乾隆大喜,立即決定擴大伊犁的屯田面積。乾隆二十六年春,從烏魯木齊抽調500名綠營兵,又從南疆招集800戶維吾爾族農民,先後到達伊犁。阿桂把這些軍民安置在伊犁河兩岸,立即開始墾荒播種。當年秋收時,800戶維吾爾族農民合算每人收糧40石,綠營兵屯田8000畝,收穫大小麥、黍、粟、青稞共27100餘石,又是一個大豐收。

阿桂對屯田更有信心了,他繼續對伊犁駐防和屯田進行了周密的計劃和安排。九月,在給乾隆帝的奏文中,他提出了7條建議:第一,增派更多的維吾爾族農民到伊犁,大力推行“回屯”。阿桂有個估計,即乾隆二十五年的300名維吾爾族農民屯田收穫量,“可敷屯田回人一千戶之食”,而目前在伊犁的維吾爾人數目太少,最低還應再遷移700名去,才能使“回屯”有所發展。第二,增派數量更多的士兵,從事駐防屯田,即“兵屯”。阿桂把駐軍分成兩部分,滿洲軍隊負責駐守,綠營兵專事屯種。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屯田發展前景的估計,阿桂建議將駐防的滿洲兵再增加600名,與此相適應的是將現有的綠營兵100名增加到1000名,這既能完成駐守任務,又能保證駐防兵的軍糧供應。第三,在發展屯田的基礎上,逐步增加駐軍的數目,提出“增派官兵請隨時酌量定數”。阿桂認為如屯田的維吾爾農民和綠營兵都各達到1000名,到乾隆二十七年,就可以生產出足夠五六千名士兵食用的糧食。糧食足用,就可以相應增加駐軍的數目,以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第四,陸續修建城堡,保證屯田的順利開展。阿桂經過實地調查知道,伊犁地區的要害地點,“河北則固勒札,河南則海努克”,“而地土肥饒之處則察罕烏蘇”。因此他主張“應於海努克築城,以回人300名屯田,用兵數百名駐防。察罕烏蘇築城,以綠營兵1000名屯田並駐防。固勒札須築大城,凡駐防大臣公署、倉庫鹹在,以為總彙”。第五,籌集馬匹和駱駝,設置沿途臺站,以傳遞文書,運輸物資。阿桂認為,伊犁現有的600匹馬不夠使用,應再購買1000餘匹,再從烏魯木齊調500匹駱駝,這樣便可設置多處臺站,保證信息的傳遞和物資的運送。第六,調運沿邊糧食到伊犁,解決當前軍隊缺糧的困難。第七,從流放到新疆的犯人中,派能工巧匠赴伊犁,傳授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

阿桂的7條建議,很快得到乾隆帝的批准,並付諸實施,這就為伊犁屯田奠定了基礎。同時,阿桂還組織人力製造農業器具和從事農業生產。由於屯田農民和士兵的辛勤勞動,伊犁屯田當年就獲得豐收,“至秋豐稔,收糧皆倍,兵食以足”。這一年,清政府褒獎平定西北的功臣,以功勞大小為序,在紫光閣懸掛畫像,阿桂被排在第17位。乾隆帝親自撰文稱讚阿桂:“心可干城,楚材繼出,為國之楨”。

為了進一步發展伊犁屯田,從乾隆二十六年起,阿桂相繼採取了進一步的措施:一是在伊犁牧群蕃息之時,禁止內地人到伊犁購買馬匹和駱駝,以保證當地畜牧業的發展。二是大力招徠葉爾羌、喀什噶爾、阿克蘇和烏什等地的維吾爾族民眾來伊犁屯墾,以擴大屯田規模。同時,他還建議朝廷在伊犁和烏魯木齊之間的瑪斯納、庫爾喀喇烏蘇和晶河等三處,“各酌派屯田兵,人各墾地十五畝,晶河以西歸伊犁管轄,托克多以東歸烏魯木齊管轄”。

阿桂在大力發展屯田的同時,還制定和完善制度,加強對屯田的管理。乾隆二十七年正月,阿桂訂立約束章程,在兵員的補充、錢糧的徵收、官員的任選、產量的分配和屯軍家屬的養贍等5個方面都做了具體的規定。同年八月,固勒札和烏哈爾裡克兩地的城堡相繼建成,乾隆帝親自定名為“安遠”城和“綏定”城。這兩城完全是按照內地城市的模式建置,軍營和民房依次分別。這些新城鎮既是屯田管理的中心,又吸收四方商人來此交易,成為商業貿易的中心,“數千裡地來往晏然”。

以後,阿桂在乾隆二十九年和乾隆三十二年兩次任伊犁將軍,在管理全盤工作的同時,他還更積極地籌辦伊犁的屯墾事業。在這期間,伊犁屯田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首先是擴大“回屯”,陸續從阿克蘇、烏什、庫車、拜城、沙雅、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喀喇沙爾(今焉耆)、吐魯番等地遷移6000戶維吾爾農民,安置在伊犁河兩岸定居墾荒。他們生產的糧食,除自己食用外,每年以糧賦的名義向當局交糧10萬石左右,成為伊犁軍民糧食供應的主要來源。其次是增加“兵屯”,到1769年,陸續從內地增調綠營兵2500名到伊犁,主要安置在綏定、清水河、蘆草溝一帶,以500名操練巡防,2000名屯田,5年更替。後來屯兵改為攜眷,定額3000名。分為25屯,每屯100名,並特設總兵一名管轄。規定每個士兵屯地20畝,由官方提供農具、耕畜,每屯年交一定數量的糧食。另外是新增“犯屯”,就是將內地的犯人發遣到伊犁種地,交給屯兵看管,每人種地12畝,年交一定數量的糧食。還有新增“民屯”,就是遷移內地的無地農民到伊犁屯田,每戶給地30畝,提供農具、耕畜、種子等,讓他們安心生產。土地6年後,每年交賦糧9升。對屯田士兵和遣犯的家屬,也分給他們土地,儘量把他們編入民籍使其安心生產。

另外,這一時期從黑龍江移駐伊犁霍爾果斯的索倫營遊牧種地,從盛京(今瀋陽)移駐伊犁河南岸的錫伯營著力務農。這些八旗軍民克服了重重困難,開墾出大片土地,很快做到了糧食自給自足。

伊犁地區的屯田在阿桂等人的組織領導下,取得了顯著成績,昔日荒涼的伊犁河谷,變成了到處是良田炊煙、雞鳴畜叫的塞外糧倉。乾隆四十七年,據伊犁將軍伊勒圖向政府報告說,當地屯田連年豐收,倉庫裡的存糧達50多萬石,足可以備放3年有餘。

由於經濟發展,以後陸續建成以惠遠城為主的伊犁九城,屯地村莊環繞,田野阡陌縱橫,商業也隨之興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繁榮的景象。乾隆帝為此評價阿桂:“自平定西陲時即隨同出師,旋經理新疆事務,周詳妥善,懋著勤勞。”

後來,紀曉嵐曾經熱情洋溢地寫詩稱讚伊犁屯墾:

秋禾春麥壟相連,

綠到晶河路幾千。

三十四屯如繡錯,

何勞轉粟上青天。

屯田事業的發展,給新疆的經濟文化帶來繁榮景象,烏魯木齊是“到處歌樓到處花,塞垣此處擅繁華”。逢年過節,張燈結綵,歌舞管絃,終夜喧闐:“犢牛轆軛滿長街,火樹銀花對對排。無數紅裙亂招手,遊人拾得鳳凰鞋。”紀曉嵐置身“玉笛銀箏夜不休”,遊覽“城南城北酒家樓”,彷彿又回到京師,“風景依稀憶舊遊”。

阿桂在伊犁屯田的成功,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它對於開發邊疆地區的經濟,密切西北與內地的經濟聯繫,鞏固中國多民族的統一,無疑是一個很大的促進。而阿桂以他的遠大目光和氣魄,做出了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由於阿桂在新疆屯田的功績,他的地位不斷上升。乾隆二十六年,他被授予內大臣、工部尚書、議政處行走和鑲藍旗漢軍都統等職。第二年,又授予騎都尉世職,並返京“供職詢問方略”。乾隆二十八年正月,阿桂到北京後,被授予軍機大臣,給予在紫禁城內騎馬的殊榮。

乾隆將有軍功臣子的圖像掛在紫光閣,前後總共4次,其中功勞最大的人排名列於前,乾隆親自為他們寫評語。功勞稍次者列於後,由朝中文采出眾的大臣撰寫評語。阿桂4次為前列。

追昔撫今,能為人民做好事、做實事的官員,往往會青史留名!

節選自鵬鳴散文集<>,作家出版社2014.0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