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種陽之法”

俗話說,真傳一句話,但有些話卻被無數人越解釋越含糊。“踵”是腳跟的意思,所以有的人說要用腳跟來呼吸,當然這在生理上講不通;還有的人說“踵”是“接踵而來”的意思,比喻呼吸的連綿不斷,如此將養生真言文學化,更是小看莊子了。

為了不再讓眾人猜來猜去,延誤養生時機。老師在前人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踵”其實就是陰蹺穴。我們的腳跟處正是陰蹺脈的起始端,再結合上古丹訣“當呼吸之機,我則從陰蹺迎歸爐”的說法,更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陰蹺穴在哪裡?按古人的說法,它就在人體的前陰與後陰之間的凹陷處。這個穴位與我們頭頂上的百會穴是一條直線上的,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它統攝著真氣在全身正常運行,維持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所以說,陰蹺穴發生作用,連帶陰蹺脈,在腳跟一定會有感應。其實何止腳跟,全身都有感應,“真人呼吸以踵”這句話其實是借腳跟來暗講陰蹺穴的。(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有的朋友會想,既然陰蹺的開端就在腳跟那兒,為什麼意守腳跟又不行呢?我們說養生要抓核心,陰蹺脈的核心就在陰蹺穴,捨本求末肯定不對,如果僅僅意守腳跟上的陰蹺脈,將意念放在腳後跟、腿肚子上,日夜守住,結果後來身體都出毛病了。

陰蹺穴如何保養呢?實際上,激發陰蹺穴最大潛能的方式就在靜坐的時候。

靜坐的姿式,是所有的門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是一樣。先找一個相對安靜的房間,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都可以,然後下面墊一個坐墊,可以保證身體不後仰;百會(頭頂)、頸椎、尾椎成一條直線,可以調整頭的角度,體會一下全身放鬆的感覺;打個比方,好比橡皮筋,不是扎得很長,也不是鬆鬆垮垮,而是略微扎一下,這樣的鬆緊度就是整個身體略微往上抬一下,再往回收一點的那個狀態,這樣我們就坐好了。

就這樣每天靜坐15~20分鐘,不必追求身體的反應,一切順其自然。待用功日久,真氣充裕以後,就會感覺腰間像有個暖水袋捂著一樣,熱呼呼的,異常舒適。這時只要把這似有還無的一物以意送入陰蹺穴即可。不要糾纏什麼腰間到陰蹺的路線,更不要琢磨什麼路線的寬窄。人身本處處貫通,並不存在什麼特定路線。只要一閃念,腰間熱力便已到陰蹺,如同在山中一叫,四處都有回聲。

當真氣已經灌注到你的陰蹺穴時,會感覺像小草發芽般有微微的動感,說動卻不對,又像是下小雨時陰陰靜靜的光景,那種感觸非動非靜,在動靜之間。只要陰蹺中感覺一到,你就不要去管它了,只安安穩穩地坐下去,陰蹺中的感覺自然會反射到全身。這時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內的感覺好像剛飲了酒,這是精氣神在蒸騰互化,此時只管靜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斷的陽氣升起,這便是古人不傳六耳的種陽法了。

道家的“種陽之法”

陰蹺一穴秘不宣,莊子名句“真人呼吸以踵”的含義

近得胡海牙先生談丹法的講稿一篇,內中所述,均為實修者時常關注的問題,胡先生在此文開始時說:“健身養性----修了此身方能養性,否則身體困擾,整日昏沉,又何來靈犀一悟?實踐人身,這是道家的諸勝處,但面對此身又令人躊躇,經絡橫陳,穴道遍佈,將從何處下手,以何為途?此番講學兩步功法,便以展示道家仙學的歷史經驗,撿出一條可供大多數人行走的途徑.

在古代丹書中有許多遮遮掩掩的地方,比如莊子所言的“真人呼吸以踵”,就被無數人解釋過,越解釋越含糊,因為腳後跟呼吸,在生理上實在講不通。於是有人聰明地說這個“踵”字是用來比喻呼吸之深沉,一直深沉到腳後跟。還有人說這個“踵”是“接踵而來”的踵,用來比喻呼吸的連綿不斷。搞來搞去,說成是文學修辭,就將莊子小看了,我在年輕時到各處名山尋訪道友,曾遇到這樣的事情,有的人將“真人呼吸以踵”演變成一套功法,就是將意念放在腳後跟,腿肚子上,日夜守住,他們以為這是莊子的真義,結果身體後來都出了毛病。真是“不遇名師莫強猜”呀。

先師陳攖寧曾於六十年前將西派李涵虛的文集全部較點了一遍,重新刻印發行,以自己的號召力向道友們推廣。老師為什麼下這番氣力,因為這套文集中有些東西是別人不講的,比如這“真人呼吸以踵”,李涵虛講解為,腳後跟正是陰蹺脈的所在,迎合上古代丹訣“當呼吸之機,我則從陰蹺迎歸爐”,這可以明白“真人呼吸以踵”的所指了。(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上面這一段是我提煉出來的,李涵虛在書中可是兜著圈子說的,他在專講“真人呼吸以踵”的篇章,只說是“接踵而來”,卻在別處將這陰蹺脈的道理點出。雖然遮遮掩掩,他這樣已是難得,但光知道個陰蹺脈並不能使人受益,我那些身體出毛病的道友,實際上就是知道了陰蹺脈,才去意守的。撫查今人,倒顯得古人對丹法訣竅持保守態度,就確有道理了。

李涵虛只是指了個大概,卻沒有將底細徹底透露。陰蹺脈的根源在陰蹺,捨本求末肯定不對,所以意守腳跟上的陰蹺脈會出危險。陰蹺中發生作用,連帶陰蹺脈,在腳跟一定會有感應,其實何止腳跟,全身都有感應。“真人呼吸以踵”一句是借腳跟來暗講陰蹺的。

先師陳攖寧曾點評古代丹書:“陰蹺一穴秘不宣。”陰蹺即針灸時的會陰穴,若得此穴種陽之口訣,則腎臟生殖系統立即變弱為強。難道為人有益,也可成為秘而不宣的理由嗎?翻看古丹書,甚至還說下“輕洩者必受天殃”一類的威嚇言語,此穴位置曾由仙師陳攖寧作文明確指出,並不曾受天殃,何以用詞如此嚴厲,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其實天殃只說,主要是古人心存顧及。陰蹺有種陽之功,能上下滋補,能養精蓄銳,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對丹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福滿後便要生禍。因為腎陽強盛後,淫慾也跟著旺盛,常人十之八九都按捺不住,於是陰蹺功能就作了發洩的資本,在情慾的催促下,一損再損,直至真元耗盡。那些意守腳跟的荒唐做法,好在離題萬里,傷害還不至於如此之大。

未發揮壽世效能,反成追命毒藥,所以對於陰蹺一穴古人秘而不宣。得陽後作亂者已然不對,更有不通種陽之法,胡亂行之,便真如舉刀自戕了。

先師陳攖寧在六十年前已公開點出此穴位置,但並未寫出詳盡口訣,令人不能得法,只根據先師文章一味意守此穴,這和意守腳後跟又有什麼區別?結果徒擾精神,作亂生理。將意念死死集中在陰蹺,不知道火候口訣,結果腎氣下垂,一旦行房事,身體精華盡出,其虧損更不可想象。

先師的一句開明之語,卻被今人搞得輕重末辨,是非不明瞭。為敲鐘示警,我接先師六十年前的話頭,將陰蹺一穴種陽之法的關鍵公佈出來,以免今人手拿先師文章胡亂猜想,將丹法和自己身體雙雙糟蹋。

陰蹺種陽之法不是直奔陰蹺穴,而是有靜坐為基礎,靜坐之法我在《載沉載浮聽皮膚》一文中已詳細講解,讀者可自去查閱。當靜坐到一定時日,生理自然會起種種反應,到這時常人便不知該如何剪裁,解決這何去何從的問題就是口訣的用處了。逢當週身上下都有反應,要明瞭轆轆跳動不已的腰間才是下手處。

腰間熱轆轆似有一物,氣也好,神經反應也好,只將這似有還無的一物以意送入陰蹺穴,不要糾纏什麼腰間到陰蹺的路線,更不要琢磨什麼路線的寬窄,在體內搬來運去是丹法的大忌。只要一閃念,腰間熱力便已到陰蹺,如在山中一叫,四處都有回聲,人身本處處貫通,並不存在什麼特定路線。

道家的“種陽之法”

腰間熱力一入陰蹺穴,象小草發芽般有微微的動感,說動卻不對,又象是下小雨時陰陰靜靜的光景,先師陳攖寧曾用“擎擎”兩字來形容,這兩字用得極好,那種感觸非動非靜,在動靜之間。只要陰蹺中感覺一到,從此不去理它,只安安穩穩地坐下去,陰蹺中的感覺自然會反射到全身。

這時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胸腔腹腔的感覺好像剛飲了酒,這是精氣神在蒸騰互化,只管寬心享受其中,自然就有受益。

正如驚蟄一聲雷響,處處都是生機,因這一穴,遍體經絡皆有感應。陰蹺一穴與周身是這等關係,並不是將陰蹺中的感觸煞費苦心地牽引到一處一處。許多人往往迷惑于丹經中的“運轉”“採摘”之語,所以一有感觸,立刻按照從醫書中看來的經絡路線圖搬來運去,導引不止。

其實丹經中的“運轉”“採摘”只是一種比喻,如果真的憑著頑固的意念在內臟中摘摘采采,身體豈不亂套?

真正的丹法,並沒有一處叫人呆板執行,扭捏作態。得陽後貴在能平心靜氣,不生邪念意淫,便能有感而遂通之靈。此陰蹺一穴種陽之法,是道家回春秘訣,但只是其一,尚有其二。回陽後要趁此機會,向上一悟,求其大道,方能免陽旺施淫,方補即洩的危險。

那已是更上一層之事了,要名師點撥之巧,需耳提面授,非文字所能解決。但曉得道不止於種陽,總是不錯的。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道家的“種陽之法”

道家的“種陽之法”

道家的“種陽之法”

道家的“種陽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