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谷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雲谷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回看初心,當初選擇參與創建雲谷,簡單說,就是帶著“使命”來、為了“理想”來。當初馬老師(馬雲)提出說要辦一所面向未來的學校,為中國教育的改革做一些努力和嘗試,這也是我一直想去嘗試的事情。

什麼樣的教育是中國孩子需要的?

雲谷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曾經給我極大的觸動:學校不是一個工廠,教育也不該成為“塑造”孩子的機器,教育不是一場戰爭,不是激烈的角逐,教育應該是有感情、有溫度的,它的過程是緩緩展開的,像一棵樹一樣自然生長。


在孩子理應充分汲取靈感和養料的校園裡,我們不能用一張成績單去鎖定孩子的潛力和未來。朱永新先生有一本書叫《我的理想教育》對我影響很大,他提出“讓孩子過幸福而完整的校園生活”,這也是雲谷對教育最樸素的願望。

什麼樣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

在思考未來時,不妨先看看、我們這一代成年人對學習的定義。過去我們覺得學習就是學知識。顯然在當下,單靠有限的知識無法應對時代了。

在未來社會,飛速更新迭代的知識是學不完的,學習的內涵和外延需要被更多教育者看見——持續學習的動力和能力、思考問題的方式、追求幸福的願望是能跟隨人、影響人一生的東西。作為接受傳統教育長起來的一代,我們並不否認它確有值得借鑑之處,但單靠這些遠遠不夠。“未來”聽起來是個很虛的詞,誰都不能精準地預測未來是什麼樣,但教育者可以依據趨勢去系統地分析,面向未來的人需要具備哪些素養和能力,孩子需要去學那些真正值得學習的東西。

在創校之初,我們和馬老師清晰地對標了雲谷對於學生的培養目標,我們認為,“具有仁愛精神、獨立意志、社會擔當、終身學習力和幸福感的地球公民”是面向未來的孩子畫像。在過去兩年半的實踐裡,基於這個目標,雲谷人將它進一步細化拆分,產出了雲谷學生素養框架——也就是說,在以能力和素養為導向的雲谷課程與育人行為,將緊緊圍繞著兩大核心品格、三大基礎能力、三大關鍵能力進行。

從創校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堅定地朝這個雲谷的願景走:辦一所創新型的、面向未來的學校,期望能通過科技的力量,讓優質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從理念到一步一步落地的嘗試,從小創新一點一點迭代,初心從未改變。

很多人稱雲谷為一所“創新型國家學校”,那麼創新是否意味著推翻重來?

在我看來,雲谷的創新、傳承與堅守是同步進行的,創新型學校也不意味著把一切推翻重來,所以雲谷的創新不是顛覆。雲谷對創新有三個層面的思考:通過教學創新、文化創新,最終長成“具有創新力的人”。

教育是一個“古老”的行業,有它特定的規律和原則,創新不能違背教育規律。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堅守,這是任何一個教育者都要遵循的。雲谷是一所中國學校,課程採用國家大綱,教學基於國家教材。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呢?就是“教學法”的創新,老師們是對教學的方法、路徑、形式、策略做創新,這也是對老師來說最大的挑戰所在。

“課程”其實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我認為,孩子在學校一切經歷和體驗的設計都是課程。與之對應的,“教學”的內涵也有了更豐富的延展。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教與學,比如:把素養和能力融合進每一堂課的設計,打散重構,以單元或者融合課程的形式去教;孩子們可以在博物館課程裡學、在“西溪溼地”主題的PBL項目裡學、在開放型話題的“車輪式辯論”裡學、在DT課上大谷粒為小穀粒設計一個玩具中學……在雲谷,教什麼、怎麼教;學什麼、怎麼學都在不斷創新和迭代。

雲谷的“創新”還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它最大的幫助是讓我們打破思維定式來思考問題。就拿我自己的感受來說,來雲谷之前的多年校長經歷,讓我有時也會用“慣性”憑經驗快速做決策。但是進入雲谷尤其是和阿里人一起共事之後,我發現,對雲谷這所有創新基因的學校來說,打破思維慣性,換個角度看問題是一種珍貴的思維方式。既要考慮那些有價值的積累和經驗,也要提醒自己不要掉進經驗主義的坑。

所以在遇事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多問自己一句:可不可以這樣做?是不是隻能這樣做?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試試?我在雲谷做校長的準則是不給自己設限,也不要給老師設限。會給老師空間把訴求說出來、想法長出來,所以在雲谷,共同創造、共生共長的文化,是長在雲谷的基因和土壤裡的,老師不是教書匠,每一個老師都是教學的創新者、學校的創造者。

雲谷所有創新的“目的”都是為了人。基於教學創新和文化創新,我們希望雲穀人最終長成“有行動力的創新者”。這樣的創新者具有自我認知、自我優化、自我成長的,是能用高階思維去判斷、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當Ta有更強大的力量時,會去影響周邊、改變世界。落到實踐中,如何把握創新之度?怎麼判斷一件事該“變”還是“不變”?這就要基於我們所相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我經常說,雲谷最大的不同就是看見人、“視人為人”。在面對抉擇的時候,是把追求學校的名聲、獎牌放在前面,把成績、排名放在前面,還是把孩子和老師作為一個鮮活個體的真實情感和需求放在前面?一所校園是由人構成的,“人”的發展是雲谷一切工作的原點和終點,這也是我們在做選擇和判斷時考量的唯一標準。我們是不是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是不是做到了“以老師為中心的學校”?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帶著感恩的心看老師,讓人成為人,讓人成為完整幸福的人,尋求、創造人之為人的價值——這樣的文化是深深紮在雲谷根基上的。

這幾年,雲谷校園裡出現最高頻的一個詞就是“育人”,雲谷的育人觀指向全人的發展,在素養導向的課程實施中,最應該被珍視的就是一個個與眾不同的個體,他們興趣愛好不同、學習風格有差異、意志品格不同、能力水平相差。於是我們構建出了對穀粒們個性化成長支持的生態,也在逐漸構建對每一個老師的支持生態。長遠一些來看,我們希望以人為本的理念影響範圍更廣,不僅是對學生、對老師、對家長,還要對社區甚至社會更大的範圍都能有所影響。人的成長是需要週期的,教育是農業,是一件慢的事情,不是馬上付出投入就會有產出。我特別感動於馬老師的一番話,當時我問雲谷成熟需要多少年,馬老師跟我們說,給雲谷三十年,用小火慢燉的心態搞教育。“牽著蝸牛去散步”,慢不等於無為,現在的慢是為了未來的快。

衡量雲谷這所學校是否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這個問題要從我們對成功的定義談起。面向未來,孩子的成功和老師的成功需要被重新定義。孩子長成什麼樣子,才算是成功?有錢、社會地位高,那不是成功。我認為,對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認識,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並且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對新事物不抗拒有學習和接納的能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如何去追逐熱愛的東西,對他人和與自己不同的群體滿懷善意和尊重,會與人合作懂得如何與夥伴達成共識,有責任有擔當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孩子就是一個成功的人。

那怎麼定義雲谷的教育是否成功?

在雲谷,我們期望孩子眼裡有光、內心有夢。一個孩子不論學習能力高低,眉眼、肢體、心靈都是舒展的,他們品德好,待人接物時落落大方。而學習方面,以能力和素養為導向的教育,孩子的學術能力不會差,因為他們的理解、運用、表達都比單純記憶更深入,而且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究創新的能力更強。

上半年,我們繪製出了小學段和初中段的穀粒畫像。小學是:舒展又明禮,好奇又專注的皮實小孩。初中是:善於合作、樂於探究,積極追逐夢想的陽光少年。

雲谷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如果說小學段我們側重於對孩子天性與特質的保護,那麼到了初中,就是把這種特質進一步延伸和夯實,在興趣之上長出熱愛。在九年級的學生身上,我已經看到了這種生長的力量。他們經過了三年的浸潤,對自己想去哪裡逐漸清晰,在目標的驅動下,發自內心地去奮鬥、去爭取。孩子的這些變化是讓我能切實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價值的,這些變化才是了不起的。


所以從人的角度來說,我們一方面努力打開孩子精神上的那扇“窗”,另一方面儘量給孩子提供了更多未來能力的支架,當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外顯的舒展走向內在更高階的改變——被激發之後小宇宙爆發而主動追求自己的熱愛,這就是雲谷教育真正的價值: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影響。雖然我們才做了短短的兩年嘗試,但是我篤定地相信這就是雲谷前行的方向。

基於這樣的相信,評價老師是否“成功”的方式也需要被重新定義。考高分、考名校、拿多少獎不再是老師們的“考核指標”。對雲谷的老師來說,看到一個學生因為教育而發生變化,產生的正向影響貫穿孩子的一生,這會是最有價值感的時刻。

事實上,雲谷也面臨著“世俗觀念”的壓力。我相信在未來,雲谷的社會認可度會更高,但現在我們怎麼樣更堅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就要求教育者能有更強大的內心,更堅定去走這條我們相信的路,“戴著鐐銬跳舞”。所以雲谷選老師的標準很不一樣,就是會考量“價值觀”,是不是真的熱愛教育,是不是真的愛孩子,是不是真的用心去支持你的導生。

我們經常用這三個詞形容雲谷的老師:理想者、夢想家、行動派,是能真正帶著理念落實到行動的人。除了價值觀,雲谷會全力支持老師的成長,既能從老師需要具備的“高位均衡”綜合能力給予支持,又能助推老師擁有學術和專業上的“兩把刷子”。我希望每個老師來到這裡,都能收穫能力、眼界和格局。

格局更大,對教育的理解也會更深刻,理念變化以後,他看待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從而給他的教育行為和家庭也帶來無形的影響。雲谷實際的教育場景更像是老師們的“PBL”,設計課程、活動,老師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慾望也在不停地上臺階。


什麼樣的家庭和孩子適合雲谷?

其實很難用一個數據化的標準來對標,因為雲谷是不用什麼學歷、在什麼崗位去區分家長的。適合雲谷的家庭首先價值觀肯定是要一致的,我們要對教育有共同的想法和追求,而家長也是真的願意跟我們一起去嘗試、去改變、去成長。如果家長只看分數,只看表面上的東西,感受不到孩子的改變,看不到軟實力,那就是不適合雲谷。以前我們對雲谷家長有過四個期待:對教育有熱忱,對學校有信任,對孩子會等待,對自己有要求。

面對大環境焦慮很正常,但父母要先讓自己成長,再期待孩子進步——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除了淡定,還要有科學的策略和方法,在雲谷學校裡有一所父母學校——雲谷學堂,就是給父母搭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場子,幫助他們學習做更好的父母。

什麼樣的家庭不適合雲谷?

學校慢慢會有一些共識,更多是對家長的。比如:衝著馬老師的名頭但根本不知道雲谷實際要做什麼的“慕名而來型父母”;親子關係很弱,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撒手不管,沒有學習意願,也不想成為更好的家長的“佛系型父母”;啥都想要,眼睛只盯著孩子不好的地方的“貪心型父母”;過於模糊家長和學校職責的界限,忽略自己“育”職責,反而覺得自己對“教法”有絕對正確的理解的“教學專家型父母”。

當然,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有“不完美”,雲谷願意助力家長實現自我成長。父母作為“育”的中堅力量,是學校最親密的夥伴,只有共識,才有實現我們共同教育願景和理想的可能。


雲谷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雲谷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