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之藏酋猴

藏酋猴(学名:Macaca thibetana):是中国猕猴属中最大的一种。体长61-72厘米,尾长7厘米左右,体重12-18千克。头大,颜面皮肤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肤肉红色。成年雄猴两颊及下颏有似络腮胡样的长毛。头顶和颈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靠近尾基黑色,幼体毛色浅褐。尾短。颜面部仔猴为肉色,幼年白色,成年鲜红,老年转为紫色具黑斑或为黑色。

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区有岩石的生境中,集群生活,由10几只或20-30只组成,每群有2-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喜在地面活动,在崖壁缝隙、陡崖或大树上过夜。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亦食鸟及鸟卵、昆虫等动物性食物。5岁性成熟,发情期多在秋季,春未夏初产仔,每胎1仔。

藏酋猴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中部地区,东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达秦岭南部,南界为南岭。


野生动物之藏酋猴

藏酋猴


一、命名溯源


"藏酋猴"这一中文名字最早出现于1922年出版的《动物学大辞典》,是因为它的拉丁学名中用了一个"西藏"的地名,但事实上,藏酋猴并不产于西藏,所以有的学者根据它的2个主要特点,认为应该叫做"毛面短尾猴",因为它头顶上的长毛从中央向两侧披散开,而且在面颊上和下巴上都生有浓密的须毛,就象络腮胡须一般,是其独有的特征;另外它的尾巴比猕猴的要短得多,呈残结状,但覆毛良好,上侧的毛色比下侧色深,长度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

二、形态特征


藏酋猴体形较为粗大,雄兽的体长为61-72厘米,体重14-17.5千克,尾长8-10厘米;雌兽的体长为51-62厘米,体重9-14千克,尾长4-8厘米。有一对大的犬齿,雄兽的脸部为肉色,眼围为白色,眉脊有黑色硬毛;雌兽的脸部带有红色,眼围为粉红色。全身披着疏而长的毛发,背部色泽较深,腹部颜色较浅,头顶常有旋状项毛。

颜面随年龄不同而异色,性成熟时呈鲜红色,进入老年时变为紫色、肉色、黑色。雄猴头部深棕色,背为棕褐色,靠近尾基黑色;腹面及四胶内侧淡黄色,四肢外侧及手、脚的背面棕色。

雌猴的毛色浅于雄猴。幼体毛色浅褐。尾短,不超过10厘米。雄兽的阴茎龟头短而且呈圆锥状。

三、栖息环境


栖息地海拔高度1500-2500米。主要生活在高山深谷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稀树多岩的地方。栖息场所固定,晚间多住岩洞或岩崖,有时也上树过夜。分布的垂直海拔区间是400-1900米以上。

四、生活习性


  • 1、迁移

藏酋猴在四川峨眉山的亚种,被称为"峨眉猴"。这猴不惧怕人类,能与游人和平相处。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峨眉猴"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而且随着峨眉山旅游公路和客运架空索道的开通,有的群体开始了"历史性"的大举迁移,扩大领地达60多平方公里,有的甚至活动在海拔较高的主峰"金顶"一带。游客在山上投宿,如果防范不严,没有注意关严窗户,有时房间里就会突然出现许多 "不速之客",它们聚集在床上、板凳上、桌子上、地板上,翻箱倒柜,闹个不停。

藏酋猴大举迁移的原因据有关人士分析可能有以下方面。其一,峨眉山对外开放以后,进山的游客越来越多,"峨眉猴"也逐渐吃惯了"嗟来食",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再也不愿意费力寻找野食充饥。过去由于交通原因,游人均为徒步游山,它们就聚集在半山腰游客登山必经的路上等候,以游客的"赏赐"为生。游客大多坐汽车转缆车直上"金顶",使藏酋猴聚集地的游人骤减,使沿途乞食喜凑热闹的"猴儿们"也感到了生存威胁,便随之改变了栖息地点,向山顶一带迁移;其二,徒步上山的游人,主要是一些来朝山拜佛的香客和居士,他们所带食物"猴粮"多为粗食,而坐车上山的游人则以度假或旅游的人士居多,他们携带的"猴粮"不仅种类较多,而且也比较高级,整日索食的藏酋猴吃惯了"美味佳肴",口味也在日渐提高,使得它们哪里有好吃的就往哪里跑;其三,藏酋猴内部的 "领地"之争也不断发生,各个群体"部落"之间时常因为争斗、争食、争好食而引起的战事不断,结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落荒者只得另辟领地。

峨眉山的藏酋猴扩充领地是喜是忧,人们的看法不一。有的动物专家认为,根本就不宜向野生的藏酋猴人为投放食物,而应该帮助它们"自食其力",从而减少它们对于人类依赖的"勇气"与"信心",否则照此下去,天长日久,野生藏酋猴的消化功能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其自然的性情和生活习性也会随之"恶变",抵抗力会减弱,也极不利其繁衍生息,到那时,也许就会"猴将不猴"了。但热衷于开发旅游业的人士大多认为,四方香客,八方游人都万分"钟情"于峨眉山的"灵猴",愿意"孝敬""猴居士",将此作为游山的一大乐趣。藏酋猴将活动区域扩大,可以使更多的游人感受这种"人猴相亲"的欢乐场面,实在没有必要去改变。不过,也有人以群体繁殖过快,有些"流氓猴"的恶作剧使游人受到受害等为由,捕捉了很多藏酋猴在山下进行人工饲养,为游人提供逗乐、照相等服务,同时也能取得一些收入。

  • 2、习性

喜群栖,由十几只或20-30只组成,大群可达百余只。每群有1-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喜在地面活动,在崖壁缝隙、陡崖或大树上过夜。

  • 3、食性

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兼食昆虫、蛙、鸟卵等动物性食物,有时到农作物区取食。

五、分布范围


藏酋猴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中国中部地区,东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达秦岭南部,南界为南岭在西藏分布于察雅、江达、贡觉、芒康等地。

贵州全省9个地、州、市中,有7个分布地区有藏酋猴,即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地区、毕节地区和遵义市。其中主要集中分布在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遵义市的赤水市,其它地方多为少量的零星分布。具体为:铜仁地区:松桃县、印江县、江口县;黔东南州:雷山县;黔南州:瓮安县、贵定县、福泉市、龙里县、平塘县、荔波县、三都县;六盘水市:水城县、盘县特区;安顺地区:普定县;毕节地区:织金县;遵义市:赤水市、习水县、务川县、正安县、道真县、桐梓县;贵阳市:修文县、清镇市。

六、繁殖方式


藏酋猴性成熟期雌性略早于雄性,4-5岁时发情,一年中都可见到有交配现象,但其高潮期多在10-12月。孕期约5个月,次年3-5月产仔,一般每胎产1仔,偶产 2 仔。哺乳期为 4-5个月。

七、种群现状


  • 1、物种数量

藏酋猴是中国特有种,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垦导致阔叶林遭到破坏,使藏酋猴的生存区域日渐狭窄,在武夷山、猫儿山及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尚有一定数量。迄今未有数量调查,但据了解,数量较多的县可上千,一般县仅几群,约一、二百只,少的县仅几十只。据此,估计该种的种群数量当有一万只以上。

  • 2、致危因素

由于藏酋猴栖息于山区,秋季常以作物为补充食物来源,故常把它们列入害兽予以防除。

  • 3、饲养情况

藏酋猴和一般猴类比较,比较难于饲养,尤以刚从野外捕获的,死亡率很高。只要驯化和精细管理,分群饲养,定时定量,注意卫生,也能饲养繁殖成功。但尚无专养这种猴的饲养繁殖场,只是在动物园繁殖部分供展出。

  • 4、保护措施

藏酋猴已被列为中国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种群数量日趋减少,主管部门已注意到严格控制批准捕获,尤以像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藏酋猴已严禁猎捕。贵州的梵净山、雷公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

  • 5、保护建议

藏酋猴是所有猕猴属中了解最少的种。应当对加强该种的调查工作,对其种群数量、生境条件和分布区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提出合理、现实的保护行动计划。四川省规划今后将增建的1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瓦山、贡嘎山、瓦灰山等六个区应有藏酋猴分布。主管部门应严格控制批准捕获,同时注意加强宣传教育。还应加强生态学的研究。并对数量较多的地方注意地方经济与自然保护的协调发展。只有十分必要时,可考虑在科学基础上开展饲养发展项目,进行驯化繁殖,合理利用。

八、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