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人员想“同工同酬”?公务员:凭什么?

不同的编制,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体系,而我们所关心的工资福利体系、晋升发展空间以及资金来源和管理,都会因为编制的不同而有非常大的差异。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编外人员:干着同样的活,拿着不一样的钱!凭什么?

可网友们的评论却是:有本事你也考上公务员啊?

那我想请问:考上公务员就能一劳永逸,所谓“人民的公仆”是不是打了国家的脸?国家今后发展难道要单纯依靠咱们老百姓交税?

最关键的是编外人员要求同工同酬,什么是同工同酬你们了解吗?

字面意思网友都了解不了,毕竟很多人连大学本科的学历都没有,就在网络上愣充大以巴狼。

编外人员想“同工同酬”?公务员:凭什么?

“同工同酬”一直是舆论热点,不少媒体都有涉及。这几天,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中吐槽——他做的活不比别人少,但工资福利待遇却和其他人有天壤之别。他很困惑:就因为我是“编外”人员,不属于“正式工”,在同一岗位就得不到同等待遇,这公平吗?

其实,在体制内工作,编制绝对是个无法回避、且利益攸关的问题。在现实中,经常有人想“跳”到其它单位,但往往因后者没有“空编”而卡壳。

不仅仅是调动,包括职务晋升、工资调整、福利等,都可能因为编制不同而有所不同。也正因如此,同一个地区甚至同一单位,因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所引起的争议一直不断。

体制内的都是公务员吗?

体制外的人对体制内的人一般统称为公务员,如果从岗位的大属性来说,并没有错。

但事实上,公务员在“体制内”只是其中的一种编制,即行政编制,或俗称公务员编制。而在行政编制之外,还有事业编制、工勤编制和企业编制。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编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人员;一个特殊群体:选调生。参公编制其实是事业编制的“升级版”,而选调生是行政编制的另一种呈现。

除了体制内不同的编制之外,许多体制内单位还有一些“编外”人员,这些人员有的是单位自己招聘的,有的是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派遣而来的,比如大量的协警、文员,虽然做的是公务岗位,但却并不是“公家的人”。

我那位朋友就正是这样的“编外”人员。即便是这类聘用人员,也可能会分成几等,他所在单位的聘用人员里,还分为单位聘用和部门聘用,两者的待遇也颇有差距。

为什么“同工不同酬”?原因就在于编制带有“附加”属性的。简单地说,不同的编制,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体系,而我们所关心的工资福利体系、晋升发展空间以及资金来源和管理,都会因为编制的不同而有非常大的差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