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的“優”與“憂”

  停課不停學已進行一段時間,這期間網上學習有效無效之爭一直未曾停歇。教師也好,家長也罷,不少人都認為效果差,只能臨時救急,但也有部分家長和教師認為效果還不錯。

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的“優”與“憂”

  一、線上教學的“優”

  教師層面:教師進行線上教學,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學生,還有學生背後的眾多家長、隨機聽課的教研員,在這種“家長式監控”下,備課、上課就會以十二分的認真精神來進行,有壓力才有動力。直播直接倒逼教師的真學習與真成長,在這段時間裡教師的教材處理能力、教學水平無疑顯著提高。一些網絡操作還不熟練的教師,積極查找微視頻、微課,蒐集名師資源來進行教學;一些教師也進行了新的嘗試,自己錄課、做微課,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教師之間的PPT共享、教學設計研討等,時刻都在影響著教學方式的改進。

  學生層面:對自律性強的學生來說,既提高了預習的效率,又提高了自學的能力,還能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加之網課可以回放,對不懂的地方,可反覆聽,加深記憶,增強理解;學習之餘,還能在家裡幹自己喜歡的事情。

  家長層面:“宅”在家裡,網上學習,使很多家長真正開始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學習。在幫孩子打卡、陪孩子上課、上傳作業、玩一些親子游戲過程中,促進了親情,也使家長對教師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

  二、線上教學的“憂”

  教師層面:部分教師由於年齡較大,學習能力欠缺,臨時抱佛腳,對現代化教學手段掌握、應用不熟練;教師個人素質參差不齊,對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到位,觀念轉變慢,教學方式單一,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名師課堂不貼合教學實際,缺少互動。教師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習群佈置任務,難以收到學生真實反饋。教師在群內反覆提醒、單獨關注某些學生,效果依然不好。網上輔導缺少針對性,課堂教學效果不容樂觀。

  學生層面:一是遲到和早退。二是部分學生自律性差,做什麼全憑興趣。一位教師做過調查:能持續專注聽課的學生僅有三分之一,還有15%的學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近一半的學生沒有看過教學回放,對複習重視程度不高。

  家長層面:家長對學生的監管遠遠達不到面授課堂中教師對學生學情觀察的程度。負責任的家長會好點,不負責任的家長放任自流,只會抱怨。從學習方法指導到學習效果檢查,家長是隨機的或是隨意的。部分家長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陪學模式,學生也適應了家長的這種陪學模式,甚至學會應對家長的監管措施來逃避學習。留守兒童的課堂效果更差,靠家長督促檢查作業根本靠不住。

  硬件方面:一是教材不到位。電子教材與直播課不能同時使用,且不便翻閱、讀寫、勾畫、記筆記、鞏固,只有極個別學生借有舊書,或打印了紙質材料,多數學生手頭沒有紙質材料。二是網絡卡頓不流暢,這種硬件問題給大家帶來的無助感和煩躁,會極大影響學生學習情緒,學習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對線上教學的思考

  首先,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明確網絡教學與現實教學的顯著差異,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一是充分利用名師資源。網絡上的名師課堂、名師片段、教學設計、PPT等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資源,把這些資源整理加工,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學生的學情,變成自己的精品課。二是挖掘教材資源。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參,並根據學科知識查找對應的練習題、拓展資源等,讓課堂的面更廣、點更準。三是利用現實生活資源。將生活中的信息素材經過處理變成課堂資源,在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其次,規範流程,明確要求。網絡教學中教師的候課尤為重要,教師至少提前5分鐘進入直播間,播放音樂暖場,檢查麥克風、學生出勤情況等,發現問題及時與班主任或在班級群裡反饋。教師要在課前確保學生的學習準備充分,學習情緒高漲,對課上學生的發言形式、作業展示等都需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家長形成一定的規矩意識,從思想上認識到網絡教學的必要性和嚴肅性。課後教師應要求所有學生對當堂課程內容有一定的整理和回顧,家長協助進行檢查。

  第三,及時回顧,不斷反思。一是關注學生學情。每天課堂結束後,做好學生的跟蹤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做到特殊學生特殊對待,集中問題集中解決,個性化問題一對一解決。二是反思課堂教學。教師更要多觀看課堂回放,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再次進行全方位的審視,從設計到組織到實施,及時發現問題,思考改進和解決方法,促使自己不斷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