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無意間得知《小姐》這部影片。這是2016年的韓國電影,改編自小說《荊棘之城》,評分和口碑都還不錯。其實,我接觸美國電影居多,韓國電影看得相對較少。能夠感覺出來,二者無論是風格還是內容,都有明顯區別。這一回,咱們就來聊一聊《小姐》。

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我在看完《小姐》之後也閱讀了不少相關影評。早在幾年前,豆瓣上就有網友發表了分析非常細膩的影評,詳細的討論了《小姐》中人物劇情上的細節。有不少影迷多次觀看後發現,每次看《小姐》都會有新的收穫,因此不斷追加影評。有的是分析某些場景下人物動機的多種解釋,有的是挖掘到導演埋藏的線索,有的從主角分析到了諸多配角,有的從笑容、眼神即分析得頭頭是道……

我看完這些影評之後百感交集,一時之間難以說清楚。如果以打拳來比喻,我覺得美國電影主題更明確,一拳力道該多少就是多少,而《小姐》則陰勁綿綿,不來個九迴腸斷不罷休。很多影評寫得都很不錯,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行了解,我也無意複述他人的解讀。

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小姐》的片長接近三小時,故事結構上根據大小姐主角的人物形象變化切割成三部。雖然同樣是三之數,但卻與三幕式結構有比較大的不同。三幕式結構更強調“好東西放最後”,將最有力度的高潮場景放在影片最後,甚至可以將前兩幕當作第三幕的鋪墊。而《小姐》的三部分則是由敘事技巧衍生的故事結構,更強調故事與觀眾的互動。

《小姐》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是在第一部分結束之時。電影最初,整體敘事比較平淡,並沒有大起大落。一個騙子男人與小偷女孩做了個謀劃,打算誘騙主角大小姐結婚,然後將大小姐扔進精神病院,並順理成章的佔有大小姐的鉅額財富。此時,電影給觀眾留下了懸念——“他們的計劃能否成功”?當揭曉大小姐與小偷女孩的同性之戀後,電影有意誤導觀眾的感覺——“他們的計劃似乎跑偏了”?而在第一部分結束的時候,原計劃被扔進精神病院的大小姐脫身而出,反而是原本的謀害者小偷女孩被扔進精神病院。在這一刻,一道巨大的鴻溝在觀眾心中裂開——主角大小姐原來是個“碟中諜”?!到底發生了什麼?!主角的身份到底是什麼?

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這一場景的反轉力度相當驚人,我看到這個部分的時候特意暫停了一會,起身跳了三圈,興奮得嗷嗷大叫。作為故事愛好者,我看到這般巨大鴻溝的感受,猶如球迷看到最愛球隊踢出了“世界波”,欲罷不能。

第一部分是電影《小姐》刻意挑選出來的“部分事實”。下圖是廣為流傳的經典漫畫,特別指出了“部分事實的誤導性”以及“瞭解全部事實的必要性”。《小姐》先是非常精心的挑選了部分事實來誤導觀眾,增強懸念;隨後在之後兩部分逐漸揭曉真相。某種程度上,這種近乎炫技的敘事技巧本身就是對觀眾的“挑逗”。

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在第二部分,《小姐》依舊沒有立即揭曉全部真相,而是帶觀眾回顧關鍵場景,塑造黑化的大小姐主角形象。在鋪墊得差不多時,《小姐》再來一個反轉,將第二部分塑造的黑化大小姐形象再次推翻,轉而告訴觀眾:“嘿嘿,你以為大小姐真的只有冷酷無情?其實也不是。”於是,在第三部分,我們看到了第三個大小姐形象,她為了愛情和小偷女孩聯手對付騙子男人,最終得到自由。

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儘管這種“碟中諜式”的敘事技巧頗為精妙,對觀眾注意力的操控也很細膩,但全片看完依舊避免不了這樣一個後果——後兩部分的衝擊力不如第一部分。無論後兩部分作再多的反轉,都缺少第一部分結束時反轉的那種意想不到,聰明的觀眾多多少少能猜測出劇情走向。而且,後兩部分也顯得似乎是為了解釋而存在,有一種“惡搞街訪之後再道歉解釋”的感覺。

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故事是時間的藝術,時間藝術強調的是“將最佳留在最後”,就如同歌曲、舞蹈、交響樂的高潮往往在最後一樣。其實,《小姐》後面兩部分的反轉並非不強,而是第一部分結束時的反轉實在衝擊力十足。我非常喜歡第一部分的反轉,但我期望一個衝擊力更強的結局。就這點而言,《小姐》的結局多少有些遺憾。

“碟中諜”結構的故事,二刷的看點往往不在主線劇情,而是在於細節。《小姐》三個部分都分別進行了不同的觀眾誤導和不同的反轉,但無論敘事技巧如何,它們終究是一體的,是同一事件而非平行宇宙。以實際事件發生的時間軸來思考,將真正的因果關係梳理清楚之後,觀眾就能認識到更加全面真實的人物形象,並不斷領悟導演、演員在電影中的行為、表情、語言、潛臺詞、心理等細節變化。這是反覆觀看《小姐》的樂趣所在,很多影迷津津樂道。

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主角大小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她怎麼愛上小偷女孩?兩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如何往復變化?騙子男人究竟是個怎樣的形象,又怎樣的慾望追求?姨父、姨母、成長環境對大小姐的影響體現在哪些細節?諸人肢體語言、潛臺詞又該如何理解?……諸如此類細節,各人有各人的解讀,網上影評討論得頗為全面細膩,我便不贅述了。在此點明這些疑問,權當是給喜歡《小姐》這部影片的朋友的一些引導,二刷時不妨帶著問題去觀影,細品之餘會有更多收穫。

除了以上幾點外,我還注意到一個事情。一定程度上,《小姐》還是稍顯匠氣了些,故事工巧有餘,大氣不足。這並不是否定《小姐》在敘事技巧、人物演技、細節表現上的優秀。不過看完電影后還是不禁發問,《小姐》究竟想表達什麼?矛盾衝突又是什麼?儘管電影花了不少片段來描述那個令人窒息的氛圍,豪宅男女多少有些扭曲,但它並非作為直接矛盾對抗力量出現的,而是一個故事背景。

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當一個故事主題清晰的時候,確定主題的正面價值後,就可以相繼提煉出相反價值、矛盾價值、負面之負面價值。三幕式結構的故事通常會在第一幕就引出Level 1(相反價值)的對抗力量,並在第二幕結束或第三幕時將對抗力量升級為Level 3(負面之負面)。關於這個分析方法的箇中細節,大家不必過多瞭解,只需要清楚一點——要想創造出一個最有衝擊力的高潮結局,就需要一個最強大的矛盾力量與之抗衡。當故事的戲劇張力、矛盾衝突不斷升級的時候,也是對抗力量不斷升級的時候,就好比物理學中的相互作用力。敵人不可怕,怎麼體現英雄的偉大?

理解了這點之後再來看《小姐》。由於《小姐》採用三部分的故事結構,碟中諜式的反轉成了影片的重點,因此對抗力量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第一部分,小偷女孩和騙子男人站一對,而對抗力量是大小姐,這和大部分的愛情故事對抗關係是相通的;第二部分,大小姐和騙子男人組了個隊,與小偷女孩互為對抗,而大小姐回憶則更多作為補充之用;第三部分,大小姐又跳槽到小偷女孩一方,與騙子男人、姨父互為對抗。

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換言之,《小姐》的對抗力量基本上是在同一Level的換位,並非逐漸升級。這是後兩部分衝擊力不及第一部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小姐》的對抗力量是在不斷變換的,但如果能明顯升級二三部分的對抗力量,那也許這個影片還能更上層樓。其中,升級對抗力量的關鍵在於,不僅要量變,還要質變。在對抗力量質變的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的賦予道德、社會、人性、哲學等高層次的意義。而這正是《小姐》大氣不足之所在。當然,以《小姐》現有的水準來看,要想升級後期的對抗力量顯然是很難的。這又是另一個遺憾之處。

評《小姐》:非常驚豔的碟中諜式故事結構,最後卻成了瓶頸

總而言之,非常慶幸《小姐》在細節上的精益求精,它讓觀眾有一種解謎的樂趣。有的朋友享受感官衝擊,有的朋友醉心於人物細節,這個電影確實蘊含非常豐富的潛文本,多次觀影都能反覆細品,非常優秀。另一方面,碟中諜式的三部分故事結構在造就獨特魅力的同時,卻也不經意間成了束縛和瓶頸。這是個難解之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