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秦王政二十年,“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在唱完這首歌后,告別了買兇者燕太子丹,刺秦而去。

沒過多久,荊軻天下聞名。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一條大龍的心靈受到了巨大傷害!

轉過年來,秦王政二十一年,王翦率軍攻滅了燕國,燕王喜和太子丹倉皇逃亡遼東。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這一戰中,年輕將領李信英勇果敢,率軍深入追擊,擊殺了刺秦主謀太子丹,將太子丹的首級作為禮物獻給了嬴政。

王心大悅!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無論幹什麼工作,幹好領導重視的工作非常重要。

李信在獲得嬴政的賞識後,機會來的太快就像龍捲風,因為秦國在橫掃北方後,準備南下滅楚了。

嬴政先是問滅趙滅燕的王翦:老將軍如果要滅楚的話,需要多少兵馬?

王翦回答:六十萬。

王翦的回答給嬴政嚇了一個激靈,六十萬幾乎相當於全國的兵馬,當年打趙國都沒這麼費勁,而且我們在講長平之戰時給大家詳細的講過成本問題,六十萬的兵馬開銷太過於浩大,一旦開戰又將變成集全國之力向攻楚戰場輸血。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當家的嬴政對這個回答並不滿意。

嬴政隨後問李信:小將軍如果要滅楚的話,需要多少兵馬?

李信將自己的政治生涯賭了進去,他選擇了直接打老領導的臉:二十萬就夠了!

嬴政對於這個回答很滿意,本來就是兵不在多在勇,二十萬秦國棒小夥子還幹不平楚國人?

在長平幾十萬大軍慘勝的白起當初用了幾萬人就把楚國打的遷都,楚跟趙根本就沒法比,還用的了六十萬?

李信這小夥子從那一天我就覺得有出息,滅楚的人選就是你了。

王翦隨即稱病回家,李信接替了老領導的工作。

李信沒有想到,自己這麼快就獲得了千古留名的機會。

但他沒有想到這個名聲不太好聽。

雖然後世把他當做了王翦滅楚前的欲揚先抑,把他當做了顯示項羽他爺爺項燕英勇無敵的陪襯,把他當做了嬴政小家子氣的可笑產物,把他當做了眼高手低的秦國趙括,但實際上,這些評價對李信並不公平。

至少說,他敗的很冤,在他當時那種情況下,古往今來,能不輸的人不多。

我們來看一下李信是如何指揮的吧。

在戰事開始之時,大軍在潁川郡集結後,李信分兵蒙恬率一路軍像東南方向,延汝水兩岸向陳邑延商水運動,自己則自西南方向出發,延汝水以南做迂迴運動。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圖出自《中國曆代戰爭史》

李信的打算,是走出一個兩翼鉗子攻勢的戰略包圍楚軍(參考上圖兩條藍色線)。

剛開始也很順利,平輿和寢丘兩個楚國在淮北的據點,分別被兩路軍順利的拔除。

但接下來發生了一件事,讓人看不懂了。

在攻佔平輿、寢丘兩邑之後,李信大軍並沒有再按照正常的程序向東,或者向南擴大戰果,而是調頭向北返回中原腹地,去攻擊曾經的楚都“陳”(河南淮陽),以及之前位於魏、楚博弈區的“鄢陵”(河南鄢陵縣)。

這是幹啥呀?

這兩塊地區,早就是秦國屬地了啊?

再想仔細深究原因時,歷史在這裡給我們開了個玩笑,秦王政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陳”這個關鍵的地方的所有史料變成了一片空白!

李信為什麼要回軍去打這個本國屬地?

李信又是去打誰?

在大軍進入楚境後,在“陳”究竟發生了什麼?

全是空白。

李信的這段故事,被深層的掩蓋了起來!

史書中記載:荊人(楚國被稱之為荊人,因為要避諱嬴政的父親,子楚的名諱)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史書中只記載了楚國軍隊一直跟隨追擊秦國軍隊,三天三夜不休息,結果大破李信軍隊,突破了最開始在秦楚前線的兩層防禦壁壘,殺了七個都尉級別的指揮官。

後面嬴政在請王翦復出時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您別病了,我想明白了。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還是老將軍您靠譜,咱不省錢了!咱還是造吧!

他僅僅說的是李信令秦軍蒙受了恥辱,他直接就讓李信背了黑鍋,所有涉及到這段的史實全部成為了空白。

但紙卻是包不住火的,無論怎樣掩蓋,你總會遺漏出蛛絲馬跡。

當樁樁件件排列組合在一起後,真相逐漸大白。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上一講中,我們埋了了包袱,我說這場大敗仗,和秦王滅那四國間一直空白的丞相有著極大的關係,我們先來解密這個丞相是誰。

這個丞相,論輩分是嬴政的表叔,是華陽太后的侄子,昌平君。

就是和呂不韋,昌國君平定嫪毐之亂的那位昌平君。

最早的線索是從《史記索隱》中漏出來的: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為相,後徙於郢。

後來,1982年,天津文管所從一堆廢舊的破爛中揀選出了一個銅戈,這個銅戈經鑑定是秦國出品,並從中發現了細如毫髮的三行銘文,最重要的一行:十七年,丞相啟、狀。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在此要萬分感謝我們敬業的天津文物工作者們,百拜。

在這兩點的拼湊下,丞相,昌平君,熊啟就被我們破案出來了,具體的破案過程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翻閱李開元老師的《秦迷》,大牛之作。

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嬴政為什麼要對他這個表叔諱莫如深,幾乎將所有的資料全部刪除了呢?

從根上說,要從荊軻刺秦開始。

秦王政二十年,荊軻刺秦失敗後,嬴政受了很大的刺激,過去他對待六國的君主是比較厚道的。

比如說韓國投降後,韓王就允許留在了原首都新鄭。

兩個原因,一個是為了顯示秦國的厚道,為今後的侵略樹立美好形象。

另一個是為了利用韓王的故舊影響力,減少新佔區的抵抗,方便消化吸收。

但燕太子丹佈置的這個荊軻刺秦行動卻大大的傷害了嬴政的厚道心靈。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他開始不再相信六國的這幫老貴族們,在這一年,他就把韓王從新鄭,遷到了郢陳。這個郢陳,就是李信回軍攻打的那個陳邑。

時間來到了秦王政二十一年,發生了這麼幾件事。

第一,新鄭人民起義,但很快被鎮壓。

第二,王翦稱病。

第三,昌平君徙於郢(還是那個陳邑)。

我們一件一件來解讀,第二和第三有關聯,第一和第三有關聯。

先來說這個年度的秦國第一大事,攻楚決定。

對於攻楚的決定,當時作為丞相的昌平君還是不出意外的一句話沒留下,但從他和王翦的下場來看,他肯定沒說什麼大秦必勝之類的正能量的話,這兩個人都被嬴政邊緣了。

還記得我們上一講中,外戚勢力對於滅自己祖國的態度嗎?

作為具有楚國王室血統的昌平君從丞相的位置被掃出最高決策圈,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楚國勢力的靠山華陽老太后在四年前就死了。

嬴政要培養自己的新一代軍政領導班子,在他眼中,昌平君和王翦一個是反對派一個是老敗家子,所以這倆出局也是嬴政的客觀需要。

這是第二和第三的關聯。

那麼第一和第三的關聯呢?

新鄭人民在韓王被遷走的轉年,就發動了起義,但這次復國運動卻倉促失敗。

韓王與其中有什麼關係,我們不清楚,他的下場如何,我們也不清楚。

不過無所謂,畢竟他不是歷史大勢中的主角。

昌平君此時被調到他的關押地郢陳,有可能就是帶著幹掉韓王的任務來的。

這個任務的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個任務卻是非常有可能的。

當時的郢陳屬於原來楚國的首都,也屬於秦國剛剛吞併的領土,經過新鄭之亂,秦王嬴政可能意識到了新佔領區的民心工程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於是他想到了自己的這位表叔。

他想利用昌平君具有楚國貴族血統的這個優勢,去楚國施展懷柔政策,整合這些新徵服的楚地。

這種事情在後來是非常常見的,一個國家征服另一個國家後,被推到前面控制地方的,往往就是那些服務於征服國的,被征服國的精英人物。

楚人治楚地,是嬴政希望避免再度出現“新鄭之亂”的對策。

換句話說,他派昌平君去那裡,是為了當政委去的。

但他卻萬萬沒想到,他的如意算盤打砸了,自己的好丞相,好表叔卻選擇了在最關鍵的時刻背叛了自己。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在李信深入楚地後,昌平君利用自身的威望上演了無間道,起兵反秦,切斷了李信的歸路。

昌平君的突然反水,讓李信陷入了極端的兩難的境地,如果往前再接著打,那麼由於歸路被斷,後續的糧草運不上來,自己也容易面臨著兩線夾擊。

如果回軍打陳、鄢兩地,那麼後面又容易被楚軍主力追擊,同樣還可能是兩線夾擊。

在這種沒有準備的突然被友軍斷了歸路的情況下,古往今來,幾乎沒有全身而退的!

最著名的就是威震華夏的關二爺斬龐德捉于禁,水淹七軍,在前方打的曹操差點遷都,但後面一旦孫權捅了刀子,馬上就扛不住了。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所以說,李信這一戰,輸的很冤。

真正的敗點,是嬴政的關鍵人事任命!

我這輩子怎麼能有錯誤呢?我特麼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始皇帝!

這也是為什麼,嬴政要把鍋都推到李信身上,還要掩蓋住自己這位表叔的所有痕跡!

昌平君的反戈一擊,讓李信在兩瓶毒藥中最終選擇了去擺平陳、鄢兩地的叛亂。

畢竟中原若有失,自己在淮北就等於孤軍深入了。

但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戰爭結果,李信回軍後,楚軍馬上就咬上了秦軍,一直緊緊跟隨,在項燕的帶領下,一直不斷追擊,三日夜不休。

可逮著你一回了!

在前有堵截後又追兵的情況下,李信始終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善構築秦軍的防線,在形不成有效防禦的情況下,秦軍在楚軍不斷地衝擊下損失慘重,大敗而歸。

項燕這次的勝利,最終並沒有改變楚國最終被消滅的命運。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不過卻對並沒有多久之後的歷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當秦始皇死後,秦帝國起義軍瘋起的時候,

曾經在秦滅六國的終場哨響之前踢進一球的項燕和他的楚軍,最終憑藉他們在楚國將滅時的出色表現,成為了反秦的符號擔當!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他的子孫也確實如宿命一般成為了秦帝國的命中剋星,他家的一個年輕後生,以一己之力(真的是一己之力,沒有絲毫誇大成分)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走向。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眼下還沒輪到他上場,不過曾經被嘲笑過於謹慎(其實就是被嘲笑老敗家子)的老將王翦,被重新推到了前臺,秦王認錯般的找到了他,而他也如願的得到了60萬秦國大軍。

真正的滅楚之戰,拉開了序幕。

在滅楚之前,王翦幹了一件事。

他一路走,一路不斷地派手下人找嬴政要爵位,要房子,要地。

先後要了五次之多。

王翦為自己樹立的這個老雞賊形象被後世不斷讚譽,說老將軍會做官,知道怎樣讓領導放心,也因此,王翦老將軍成為了古往今來的明哲保身者的祖師爺

史書中王翦自己的解釋是: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意思就是:秦王性情粗暴對人多疑。現在大王把全國的部隊全部委託給我,我不用多多請求賞賜田宅給子孫們置份家產來表示自己出徵的堅定意志,難道讓秦王來懷疑我嗎?

這裡的王翦說秦王“怚而不信人”,其實我懷疑是司馬遷又一次的在黑秦始皇。

太史公好像跟秦始皇有仇,從嬴政出生的身份開始就沒有停下對這位始皇帝黑的腳步。

但真實中的嬴政,卻並非這樣,尤其是他和他的大臣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兩千年來君臣關係最好的時期。

在統一全國之後,嬴政並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這種平民出身的流氓皇帝那樣大開殺戒,也沒有像貴族出身的宋太祖一樣玩杯酒釋兵權的把戲,而是對所有的功臣宿將全部該怎麼用怎麼用。王翦,李斯,蒙恬等著名人物在他一朝全部善始善終,比如之前已經打敗了的李信,回來後雖然背了黑鍋,但該怎麼用還是怎麼用,後來才能在剿滅燕國最後勢力的戰役中俘虜燕王。

例外似乎只有呂不韋,沒辦法,您這身份太特殊了,而且我可是很“委婉”的讓你搬家哦。

秦王對於大臣,無論是信任還是待遇,比絕大多數的帝王都要強。

王翦此時如此的小心謹慎,並非因為秦王的本性如此,而是無論哪個皇帝把全國的軍隊給別人,都會提心吊膽的嚇死,再加上自荊軻刺秦,到新鄭造反,再到昌平君叛國,短短兩年間,嬴政受到了太多的背叛。

老將軍這麼做不得已,其實換位想想,嬴政此時更不容易。

嬴政為這次攻楚之役配備的陣容中除了王翦,還有一個大將,叫蒙武,上一次和李信打敗仗的蒙恬的父親。在李信、蒙恬兩位小年青失敗後,嬴政選出了兩位老同志來實施此次的滅楚計劃。

因為老同志比較穩重,嬴政希望這二老步步為營紮紮實實的不要把家底給賠進去。

二老沒有辜負領導的期望,仍然按照上次李信的路線自潁川出發進入楚地,但剛剛進入楚境沒多久,部隊開到了平輿,上蔡,商水,陳邑一線後,王翦說什麼也不肯再走一步了。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到了那條藍線那就不動了,這才走幾步啊!

士兵們每天就幹兩件事,固守營盤和休息。

王翦每天就幹兩件事,去一線送溫暖,鼓勵將士們好好歇著和打報告讓後方送好吃的來然後和將士們一塊吃。

王翦滅楚:秦國搬開最後的大石(上)


對面的項燕聽說王翦帶了六十萬大軍前來,於是也將家底都帶來了,將楚國的所有能調動的兵力與所有資源集結於淮河以北,等待秦軍的進攻。

但這一等,就是幾個月。

項燕滿以為秦國下了這麼大的本,會有很大的動作,他作為防守反擊的高手已經做好了準備,但他卻根本沒有等到如狼似虎的秦軍撲來。

漸漸的他明白了王翦的打算,王翦打算拿國力拖死他。

說白了,王翦的戰略構想,就是拿超大規模的兵力逼著你調動出全國的有生力量進行抵抗,但我卻不跟你打,就跟你耗下去,拼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