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的高光時刻——澶淵之盟

引子

1004年,遼蕭太后、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20萬大舉南侵。一路南下,直逼澶州。邊關告急文書雪片般飛來。此時,一心求和,貪生怕死的大臣紛紛蹦出來“各抒己見”:有的主張遷都金陵(今南京);有的建議西去成都。在一片慌亂緊張的景象下,唯獨寇準顯現大政治家的風度。真宗詢問對策,寇準直言:“只需皇帝御駕親征,不幾日即可解危局。”真宗一聽,只覺得兩腿發軟,當場就要打退堂鼓。寇準擋住皇帝去路,力陳要害,真宗“被逼”召集群臣商討進兵事宜。幾經勸諫,皇帝終於同意御駕親征。

宋遼於澶州對峙多日,宋朝佔據主動,遼略被動,於是握手言和,同年十二月,宋遼達成協議,罷兵休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一代名相的高光時刻——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

一、國之棟樑寇準的成長之路


1、少年得志

寇準,生於書香之家,祖上幾輩都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飽學之士。寇準本人是少年天才,加之學習十分刻苦,14歲詩才名傳鄉里,15歲,就能精研《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針砭時弊。

公元980年,19歲的少年踏上進京之路,滿腹經綸,躊躇滿志的寇準一舉得中進士甲科,獲得宋太宗殿試資格。

當時,大家因皇帝喜歡錄用中年人,所以有人勸寇準,多報幾歲。寇準大笑道:“大丈夫行事坦蕩蕩, 豈可欺君?”在殿試上,憋足勁兒的寇準憑藉出眾才華與過人膽識,獲得太宗格外賞識,直接受任大理寺評事。

2、剛直個性是把雙刃劍

寇準處理地方政務,不費吹灰之力便井井有條。

宋太宗即位初期,為了讓天下知曉他能夠下通言路,有意放低身段,鼓勵直言上諫。有一次,君臣在朝上就大宋與契丹戰和問題進行討論。

寇準當即提出:契丹屢犯邊境,不可與之講和。應該加強邊地武將兵權,任賢修政,待時機成熟,再次伐遼。寇準的這番話,正中太宗下懷,遂對寇準大加讚賞,提升寇準為樞密院直學士(掌管最高軍事機密檔案)。

又一次,寇準再次在朝堂上侃侃而談,言辭偏激,惹怒太宗,就要退朝。結果,只見“膽大妄為”的寇老西兒,竟然上前拽住想要退朝的太宗,讓其坐下,直到寇準的建議被採納,太宗妥協之後,才罷休。餘怒未消的太宗皇帝,細細思量寇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不僅沒有治寇準的罪,反而高興地讚道:朕得寇準,猶如唐太宗收魏徵。就這樣,寇準扯龍袍進諫的美名傳遍京城。

一代名相的高光時刻——澶淵之盟

迴鑾碑

其實,直言敢諫,容易得罪兩種人,一種是真小人(比如後來的死對頭王欽若、丁渭),一種人是朋友。寇準的特點是見誰懟誰,五行屬火,無論是誰,都難以在他那佔便宜,即使皇帝也不例外。然而,宋太宗畢竟是有雅量的傑出君王,如果換個皇帝,不知接下來等待他的是福是禍。

3、風頭無兩

寇準被貶青州,繼續到地方上吃土,暫且不提。失去寇準的咆哮與聒噪,朝堂倒是清靜許多,每次君臣議事,一片頌揚景象。然而,太宗卻越來越高興不起來。有一次上朝,太宗意有所指地說:寇準在青州過得快樂嗎?太宗思念寇準不言自明。但,朝堂上的小人(估計被寇準整過)卻如此回答:青州可是個富庶之地,寇準天高皇帝遠,怎能不快活呢?據說,寇準在府內日夜飲酒(這倒可能是真的,因為寇準好這一口,當然,太宗皇帝本人似乎對杯中物也情有獨鍾!)。陛下常常掛念寇準,不知道寇大人是否也想著陛下。小人的煽風果然奏效,皇帝聽完心中瞬間哇涼哇涼得。

太宗皇帝憋了兩年,再也忍不住,終於一道聖旨將寇準從青州任上召回。皇帝需要一個“知心人”幫他做選擇。寇準奉召進京徑直入內殿面聖。是時,正值太宗腿疾復發,撩起衣服給寇準看,“朕年老力衰,又犯腿疾,你咋現在才來?”對寇準的殷殷之情可見一斑。又說,愛卿試言朕諸子中,誰可以繼承大寶?

寇準答道:“陛下揀選太子,不可與婦人、宦官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言論,只可陛下自己乾剛獨斷為好。”

太宗屏退左右,低聲問,“立襄王可以嗎?”

“知子莫若父。”寇準冷靜地說。

於是,太宗立即加封元侃(即襄王)為開封府尹(宋初立為太子的同時,再加封開封府尹,就是儲君的兩大標配,二者缺其一,則尚有變數),正式立為太子。寇準也因為進諫甚合上意,被加封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一代名相的高光時刻——澶淵之盟

開封府

從此以後,太宗更加看重寇準。恰逢有人進獻一根通天犀,太宗命人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賜給寇準。寇準視此腰帶如生命。如果用一首詩形容此時的心情,他自己這首《華山》再合適不過:

華 山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20年來,寇準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逐漸成長為足可運籌一方的棟樑之材。他平息邊患,治理地方,有膽有識,敢諍諫,甚至皇帝立皇儲也要請教他的意見。

不知是巧合,還是上天有意安排,將過人的才氣與膽識,傑出的治國方略,狂放、剛正的秉性,在那一刻集於一身,他就是寇準!


二、寇準的能量大爆發——澶淵之盟


公元1004年,宰相李沆病逝,寇準由時任參知政事的畢士安大力引薦,終於第二次重登相位,只不過皇帝已換成宋真宗。蟄伏待機的寇準又一次等來了大展抱負的機會。

同年,遼兵大舉南侵。遼蕭太后、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20萬大軍一路南下,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欲直接威脅宋都城開封。

邊關告急文書雪片般飛來。朝廷上下手足失措,甚至有的大臣都收拾停當金銀家資,準備南逃了。在一片慌亂緊張的景象下,唯獨寇準顯現大政治家的風度。

真宗詢問對策,寇準直言:“只需皇帝御駕親征,不幾日即可解危局。”真宗一聽,只覺得兩腿發軟,當場就要打退堂鼓。寇準擋住皇帝去路,力陳要害,畢安士從旁附議,真宗“被逼”召集群臣商討進兵事宜。此時,一心求和,貪生怕死的大臣紛紛跳出來“各抒己見”: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今南京);籤書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他建議西去成都。真宗聽了,又出現動搖。

一代名相的高光時刻——澶淵之盟

清明上河圖

寇準為了堅定君心,在朝堂上,義正辭嚴,駁斥兩種逃跑思想。他只說了兩條理由:

第一,不必跑。當今皇帝英明神武,將相齊心,如若御駕親征,敵人必定聞風喪膽,再者,敵人千里奔襲,兵疲馬乏,糧草物資何以為繼?我們以逸待勞,可穩操勝券。

第二,不敢跑。當時北宋最驍勇的部隊,老家多在京城開封附近以及黃河沿線一帶,一旦不戰自潰放棄抵抗,這些兵卒會願意嗎?在此緊要關頭,本指望他們組成最強屏障保家衛國,如果將他們的家園及親人丟給契丹,怕是會引起譁變,甚至出現新的黃袍加身。另外,以孝治天下的大宋朝如此輕易將祖宗宗廟棄給敵人踐踏,以後何以立國,何以取信於民?如此,軍心,民心都不復存在,何以自保?真宗又被說服了。

在真宗一行人準備出發之際,遼兵進攻又猛烈起來,需要派往河北大名一名官員進行指揮。寇準擔心王欽若在朝中搗亂,進而阻止北上。寇準忽然壞點子來了,於是他上書舉薦王欽若出任此職,將一代奸臣成功調開,為最終澶淵之盟掃清障礙。

寇準為了防止奸臣王欽若破壞皇帝北上親征的計劃,巧妙將王調任河北大名。其實,這就是對待小人的好方法。《百家講壇》主講人趙玉平博士曾論述過,如何使用小人的策略。他提出,古人“親賢臣,遠小人”其實是存在嚴重問題的。關鍵是,你離小人遠遠的,不一定能阻止他想要害你,或者做其他壞事。

最好的辦法是,由“遠小人”改良為“用小人”。通過合理、充足的理由,將小人帶到身邊親自監督著他,或是給他安排到一些基層地方,用“公務纏身”讓他忙起來,甚至可以採用明升暗降的方法,將其從皇帝或權臣身邊支開。他就不容易“搬弄是非”了。

當宋真宗出現在澶州北城門樓,城下各部宋軍歡心鼓舞。

一代名相的高光時刻——澶淵之盟

遼中都遺址

宋遼於澶州對峙多日,遼軍遠道而來,糧草日益不濟,意欲速戰速決,無奈屢屢受挫。更鼓舞人心的是,遼軍統帥蕭達凜被宋軍的床子弩射殺,這個偶然事件大大挫敗遼軍的士氣。在這樣一個奇妙的形勢下,宋朝佔據主動,遼略被動,於是握手言和,同年十二月,宋遼達成協議,罷兵休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此後近百年,宋、遼之間幾乎沒有大的戰爭發生。


三、澶淵之盟的意義


澶淵之盟,寇準居功至偉。如果沒有寇準的堅持,宋真宗不可能御駕親征,那麼,北宋很可能提前100多年進入南宋。


1、宋、遼和平相處的前提條件


澶淵之盟,使大遼佔領了幽雲十六州。作為草原與農耕的二元國家,大遼南面實行儒家文化,進行農耕制度發展,結合北宋提供的歲幣,使國家的財政運行寬裕;北面,憑藉自身先天的草原基因,對草原上時不時出現的新的無序的遊牧部落進行打擊,消滅這些勢力崛起的可能性。澶淵之盟的簽定,相當於北宋花錢請了一個保鏢,專門負責安全。

一代名相的高光時刻——澶淵之盟

幽雲十六州-蔚州

而北宋,由於沒有大遼威脅,可以放開手發展經濟。只要定期向大遼上繳“保護費”,即可。甚至可以形象把宋遼這種關係看成一個大企業的兩個部門,一個管對外國防,一個管財政。

2、宋遼近百年的和平發展

對於澶淵之盟評價,向來褒貶不一。然而,不能否認得是,這紙盟約,宋朝並未有割地,僅向遼提供九牛一毛的歲銀,換得宋遼兩國近百年的太平,也是讓北宋成為世界上最繁榮帝國的主要因素之一。

反觀後來,宋遼同盟被打破,等待北宋的是什麼?

1125年,在金、宋聯合打擊下,土崩瓦解。在聯合滅遼過程中,金國看到北宋軍事的軟弱,兩圍汴京,最終北宋滅亡。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歷來是中原農耕民族的最大敵人,在沒有能力與之抗衡的情況下,找到一個比較穩定且實力足夠強大的對手作為戰略盟友,為自己的發展壯大提供時間保障,是最明智的做法。

至於說,在宋遼和平共處的近100年間,北宋都沒有使自己變得更強大,或許才是問題的關鍵。而非和平本身。

一代名相的高光時刻——澶淵之盟

開封清明上河園組圖


名相寇準在澶淵之盟中,有如神助,構思縝密,膽識驚人,創下“安天之功”。然而,自此之後,他似乎耗盡了潛在的智慧,屢遭奸人迫害,直至最後客死雷州。

或許寇準正如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為了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盜火,因而觸怒宙斯,被鎖在高加索山上承受痛苦折磨……

參考資料:《宋史》、《遼書》、《施展·中國史綱50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