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如何打破了八旗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兩次征討緬甸的失利,讓乾隆皇帝顏面盡失。但這不代表乾隆帝可以正視清緬雙方的正式實力差距,他堅信之前是大意了,這次只要明瑞帶著八旗兵一到,必然大破緬甸。

從紙面上的數據看,緬甸跟大清比起來,那就是弱雞。緬甸軍隊人少,沒有犀利的騎兵,不具備大型火炮,彷彿跟清軍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但是,明瑞可不知道,他的兩個前輩戰敗不僅僅是綠營兵戰鬥力差,而是因為部分緬軍配備了從英屬印度買來的燧發槍。所以在輕型火器裝備上,少部分緬軍要比裝備火繩槍的清軍武器高出兩個代差。當清軍需要裝藥、點捻發射的時候,緬軍的遂發槍可以直接扣動扳機射擊。

緬甸如何打破了八旗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少部分緬軍裝備的燧發槍

更重要的是,緬甸的地形完全不適合騎兵長距離突擊,而且當地蠻荒煙瘴極多,北方人極其不適應。再加上地形的制約,入緬作戰的補給遠比去西域作戰的補給難多了。

乾隆帝從西南各省抽調了兩萬五千軍隊給明瑞,其中三千人是八旗騎兵。要保持三千八旗騎兵的全部戰鬥力,按照標準就是每人配三匹馬。另外部分綠營兵也需要馬,運送輜重也需要馬。也就是說,要打緬甸的話,雲貴地區要準備三萬多匹戰馬。

這對於雲貴地區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了馬之外,雲貴孱弱的生產力,也無法及時供應清軍足夠的軍糧。要打緬甸的話,其中一半軍糧得從緬甸當地搞定。那要怎麼搞定?我想緬甸人是不會主動捐糧的,只能清軍自己動手。

鑑於此,明瑞對這次軍事行動並無太大信心。講道理的話,一個職業軍官在分析完敵我態勢後,應該拒絕這次戰爭。軍糧都湊不夠,還打什麼仗?但是,大清自有國情在。這次戰爭的場外意義遠比場內意義大得多,之所以乾隆帝從伊犁那麼老遠把明瑞調來,就是讓明瑞來給他找面子。

所以,無論條件是否滿足,明瑞都必須開戰,而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等於說明瑞只有一捆大蔥和一盤木耳,乾隆帝非讓他做一道蔥燒海參,這工作根本沒有任何可以完成的跡象。

緬甸如何打破了八旗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八旗軍

明瑞一琢磨,要不虛晃一槍,就說是打敗了緬甸,緬甸大軍倉皇而逃。不行,這招劉藻用過,死了。

那要不就去緬甸多收服幾個土司,假裝勝利後稱病請假?不行,楊應琚用過這招,也死了。

攤上這麼些“聰明”的前輩,讓明瑞十分的頭疼。

明瑞經過分析,常規戰是不可能打敗緬甸。最起碼軍糧不夠,這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皇帝都不差飢餓兵,更何況他一個雲貴總督。

於是,在現有條件下明瑞決定對緬甸進行“斬首行動”。按照預設計劃,清軍直接攻破緬甸首都阿瓦,結束戰鬥。

為了支援明瑞,雲貴兩省玩命湊,湊出來一萬多匹馬。至於輜重隊,只能用牛和驢。萬一糧食運的不夠,那就直接把運輸的牛吃了。

準備停當之後,明瑞兵分兩路,一路由參贊大臣額爾景額率八千兵為輔助,明瑞親率主力直搗阿瓦。

實際上此時的緬甸也有些輕敵,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暹羅上。至於清軍的進攻,緬甸決定堅壁清野,用環境“毒”死清軍。在重要的據點上,還可以打打防守。清軍的戰鬥力緬軍也見過了,就那麼回事。

明瑞跟他的前輩們一樣,進入緬甸後幾乎沒有遇到抵抗。但是他只有兩個月的軍糧,確實耗不起。再者,緬甸的環境真是厲害。參贊大臣額爾景額一仗沒打完,就活活病死了。

緬甸如何打破了八旗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明瑞親率主力直搗阿瓦

明瑞也遇到了比較膨脹的緬軍阻擊,雙方展開野戰。在硬碰硬的正面戰場上,緬軍確實不敵八旗騎兵的衝擊。緬軍丟下兩百多具屍體後再也不敢出戰,堅守不出。

緬軍堅守不出,明瑞就犯難了。如果是雙方決戰,明瑞必勝。但如果轉入僵持,明瑞可沒有足夠的糧食打消耗。

明瑞不敢對峙,於是只能帶兵強攻緬甸的木寨。貴州的傳奇英雄藤牌兵王連第一個爬進木寨斬殺數人打開寨門,清軍蜂擁而入,殲敵兩千,大獲全勝。

緬甸知道清軍厲害之後,繼續堅壁清野,並從暹羅往回調兵。明瑞取勝後被封為一等公,為了對得起這個爵位,他繼續高歌猛進,朝著阿瓦方向進攻。當清軍距離阿瓦只有七十里的時候,糧食耗盡,戰線太長,補給不上,官兵多有病患。

強弩之末的清軍,只好在明瑞的指揮下退兵,要不都得餓死。清軍一退,緬軍就不遠不近的跟著。

明瑞只要回頭交戰,緬軍就退。明瑞繼續回國,緬軍就跟上。

這一路上,緬軍只敢騷擾,不敢追擊。但這樣足矣給明瑞的大軍帶來很強的心理壓力,非常影響軍心士氣。

另一方面,緬軍開始攻擊清軍的各個據點,讓明瑞的主力既不能有效休整,又不能得到補給。明瑞主力軍的輔助軍隊潰敗,明瑞的主力軍士氣低下,軍心也到了崩潰的臨界點。

在明瑞大軍的注意力都在尾隨的緬軍身上時,其實緬甸的主力已經掃清了清軍的外圍據點和輔助軍隊。在明瑞大軍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緬軍開始對明瑞的主力軍採取合圍行動,明瑞被緬軍重重包圍。

這下麻煩大了,雲南方面也曾派出過援軍,但很快就被擊潰。明瑞無奈,只能決定突圍。於是他親自帶著八旗騎兵殿後,讓大軍迅速往雲南方向撤退。

緬軍對清軍發動了猛烈進攻,清兵的騎兵隊長陣亡,額附觀音保打到還剩最後一支箭的時候自殺。重傷的明瑞且戰且走,最後實在走不動了,就下馬割下辮子讓親兵帶走,自己找棵樹自縊身亡。

緬甸如何打破了八旗騎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強弩之末的清軍,只好在明瑞的指揮下退兵

這一仗,緬方的記載和大清方面差不太多。只不過在戰績上,緬方說清軍三萬大軍只有少部分突圍,其餘都被他們殲滅或俘虜,這就有點誇張了。

緬軍對清軍還是有很大的心理壓力,而且不知道明瑞已死,因此不敢造次追擊,見好就收。這也導致緬軍沒能圍住清軍,使得清軍主力撤回雲南。那些能打的悍將幾乎都死在了戰場,但他們保住了傷病員和文職官員脫離了險境,倒也不失軍人本色。

消息傳回北京,乾隆帝勃然大怒,要繼續添兵作戰。為了穩住局勢,乾隆帝先派出遏必隆的孫子,領侍衛內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阿里袞迅速趕往雲南穩定局勢。另外再琢磨派誰去收拾這個爛攤子。

打一個緬甸,清軍三易主帥,這讓乾隆帝非常的惱火。這就像某足球隊,頭幾年還喊著衝出亞洲,現在連東南亞都衝不出去,臉上掛不住啊。

如果清軍敗給準噶爾汗國,那不算丟人。但敗給緬甸,真的是沒法混了。乾隆帝始終不相信緬甸有什麼難打的,一定是明瑞輕敵冒進,一不留神才輸了。但轉念又一想,這已經是三個不留神了,靠阿里袞也不能保證他會不會不留神。

那麼該派什麼樣的陣容去征討緬甸呢?乾隆帝還沒琢磨明白,一封來自緬甸的求和信送到了京城。但是誰也沒想到,乾隆帝看到緬甸王送來的求和信,更加氣憤了。

那麼說這封態度卑微的求和信到底觸動了乾隆帝哪根脆弱的神經?乾隆帝會派出怎樣的陣容南征?我們下次再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