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灵湖探胜

从八仙天池下来,我们再到神奇的灵湖探秘。相传“灵湖......有大松三株数百年,盘曲苍翠,直上云霄。每风雨交至,籁由天发,如听涛声,县八景所谓灵湖松籁即此”。(《武宣县志》清嘉庆十三年·山川)

我们从武宣县城往东乡方向10公里,就从路边看到了灵湖村巍峨娟丽的“灵湖松籁”大门。大门楹联“湖光映日,造就将军励今人;灵气萦门,育成进士辉先祖” 高度概括了灵湖村的人文景观,也寄托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

从大门驾驭几分钟就到了灵湖村的村级文化广场里,摆放了一尊真牛大小维妙维肖的天然犀牛形奇石,给灵湖村增添了不少灵气。广场旁边的张氏“世德堂”,一块块“文魁”、“选魁”、“进士第”、“将军第”、“大夫第”烫金牌匾会向你述说历代文人武将奋斗的轨迹。“崇文育德”,身口相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凸显了灵湖文化传承的力量。

据《武宣县志》民国三年·古迹·“灵湖松籁”的描绘:“湖岸古松三株,盖数百年物,蛟蟠猊蹲,鳞爪骇愕,铜柯铁干,最为奇古。湖壖烟火半村,斜阳晒网,一林烟树,苍翠团云。每松涛激响,清送湖心。渔叟鸣榔,歌声迭起。与灵台梵呗,水月钟声遥相应答不啻。挟云璈而唱,紫云迥也。”

如今,时光沐浴的灵湖已经褪去了昔日的浮华,多了更加迷人的景致。冬日的湖面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荡漾着潋滟光影。湖边是一条诗词长廊,专门镌刻了历代名人歌咏灵湖的诗情雅作,内涵丰富的寓意,令游人在游览灵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品尝灵湖文化的大餐。大榕树下硕大的“灵湖”碑刻旁是汩汩上冒的涌泉,它激起了灵湖蒸蒸日上的灵气。很多小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嬉戏畅游,天上的彩云与湖边的奇花异草交相辉映,灵石(犀牛奇石)、灵波、灵姿、灵树、灵地、灵湖,小桥流水人家,人文风情和现代湖光山色完美融合,交织出新的风采与魅力。

据历史记载,

武宣灵湖探胜


武宣灵湖探胜


武宣灵湖探胜


武宣灵湖探胜

灵湖有“三灵”,第一灵,是因为“灵湖在县东二十里,泉出地中,四时不竭,在厢里田亩资以灌溉。”(《武宣县志》清嘉庆十三年·沟洫)灵湖的水从地底深处冒出,泉泉相拥,四季不涸。既灌溉着灵湖村和台村近万亩田地,又养育着一方民众。第二灵,原因是“湖东北有灵台寺,相传佛像自他处飞来。”《武宣县志》清·嘉庆十三年·壇壝)记载:“灵台寺在灵湖东,地素荒野。陈氏亡牛,至其地见如来像三尊,跌坐丛荒中。因祷之曰:“如获牛,愿即建寺。”既雨,果然因创造焉。有记碑。”据史载,有一个台村人陈氏放牛时牛失踪了几天都找不见,后来在灵湖边见到三尊慈眉善面的如来像端坐在草丛中,一惊跌坐在地,随即爬起来拜了三拜许愿道:“如果找到丢失的牛,愿为你建一座寺庙。”后来果真在灵湖的东边找到多日不见的牛,陈氏认为这个地方很灵,于是就筹资建了一座庙来祭拜。因为地方是灵湖村的,台村人建庙,就把它称为灵台寺。第三灵,原因是围绕灵湖这条水出了四个进士一个将军一座古城。灵湖流经灵湖、台村、旧县。历史上出了一大批文人墨客、进士、将军。灵湖村66岁的村民张文飞说:“进士张梦骥,武功将军张开成,两粤宗师、江南才子郑小谷。整个村有文举人108人,加上贡生、生员有200多人。邻村兄弟进士陈仁、陈旭当年就是在灵湖的灵台寺苦读而功成名就的。”而灵湖的下游就是旧县村。曾经是宋末明初武仙(武宣)有史记载的县城遗址。这正应验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那句话:“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