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八百里加急有多急,三千里外的軍情速遞要多久?

  古時候的戰報傳遞靠的是驛站(雞鳴驛是現存最完整的古驛城),一般每隔20裡有一個驛站。如果是“快遞”,按規定要每天300裡,如遇緊急情況,每天要400裡、600裡,最快要達800裡。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


唐朝的八百里加急有多急,三千里外的軍情速遞要多久?


  在文學作品中,經常有精彩描寫:“八百里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裡左右,再快些則日行300裡。最快的則為日馳500裡。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可見當時日行的速度可達每天500裡。


唐朝的八百里加急有多急,三千里外的軍情速遞要多久?


  據記載,北周宣帝騎御驛馬在洛陽招搖過市,日行300裡。那麼唐朝的最高要求日行500裡,無疑用的是御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現在看來,八百里加急也要兩天時間。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達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在各種驛裡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驛丁”、“驛夫”,或稱“驛卒”、“驛隸”。從名稱來看,他們的身份比較低。敦煌有一幅晚唐時期題為《宋國夫人出行圖》的壁畫,就描繪了當時驛使身背布袋的形象。

唐朝的八百里加急有多急,三千里外的軍情速遞要多久?


  唐朝把郵遞過程中的種種失誤和處罰在法律中都規定得很細。其中驛長必須每年呈報驛馬死損肥瘠,並呈報經費支出情況。若有驛馬死損,驛長負責賠償;若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則“杖一百”。驛丁抵驛,必須換馬更行,若不換馬則杖八十。凡在驛途中耽誤行期,應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書晚到一天杖八十,兩天加倍,最重的處徒罪二年。

  有人會問道:“八百里加急這樣的重要文書,被敵人或強盜半道劫去了怎麼辦?”唐律規定假如耽誤的是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唐國史補》曾記載一個負責簽發公文的員外郎的官,本應向河北、嶺南兩處發文,因他夜間疏忽,只發了嶺南一地,河北未發。事後,這個員外郎遭到了免官的處分。從律法上看,一般強盜不會去動這些文件,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殺。而在交戰時,應早料到敵方可能攔截情報,至少會有應對方法,畢竟洩露重大機密者處以絞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