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火神山”裡的博士天團

宜昌“火神山”裡

有這樣一個戰“疫”團隊——

“博士天團”

21名醫學博士

披掛上陣

在“疫”戰中當先鋒、打衝鋒

建成了

一個銳不可當的戰鬥堡壘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宋新宇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二病區副主任

戰疫感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40歲,黨員,北京協和醫學院呼吸內科專業博士,愛人目前正在當社區志願者,育有一女,父母年邁多病。

宋新宇具有豐富的處理呼吸危重症的臨床經驗和理論基礎。戰“疫”開始,主動請纓上一線,現為江南院區新冠肺炎診治專家組副組長,負責1個新冠肺炎危重症病區及4個隔離病房患者的診治工作。參與危重症患者專家組病情討論決策工作,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讓冠肺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幫助多名危重症患者轉危為安。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瞿星光 重症醫學科副主任

戰疫感言:

作為一名黨員,我將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錘鍊黨性;作為一名醫生,我將在高風險的操作中踐行自己的入黨誓詞!”

44歲,重症醫學科,中共黨員,2015年武漢大學博士畢業,妻子毛亞琳,我院血透淨化科護士,一直工作在一線崗位。倆人育有一女。

戰“疫”開始,主動請纓奔赴一線,從大年三十開始,他的腳步就未曾停歇。發熱門診、參與會診,十天後又開始轉戰江南,擔起搶救危重患者的氣管插管、纖維支氣管鏡等的危險工作。在江南重症病房,無論是氣管插管、心肺復甦、深靜脈置管還是護送病人複查CT,他都是搶著衝在第一個。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陳曉波泌尿外科病區主任

戰疫感言:

“重大疫情的當前,戰鬥已經打響,命令已經發出,危險已在身邊。作為一名醫生,加入抗“疫”戰鬥是我的職責和使命,醫院就是戰場,理當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45歲,泌尿外科病區主任,黨員,博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父母年邁,兄弟二人都在江南院區抗“疫”一線,在行政機關工作的妻子也申請到社區參加抗疫工作,為了安心抗疫工作,將年幼的兒子送往岳父家。春節期間,科室多名醫生因交通管制無法到崗,便主動參加科室一線值班。江南院區被確定為定點醫院後,按照醫院部署,關閉科室的一個病區,主動申請,帶領科室近一半醫護人員轉戰江南院區隔離病房,率先垂範,身先士卒,先後在A9、A7病區值一線班。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劉強 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

戰疫感言:

歲月靜好需要我們來守護,疫魔當前需要有人去戰鬥,希望的陽光已灑向人間,待到春暖花開時,看我們得勝歸來!

40歲,感染性疾病科,農工民主黨,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臨床病毒學專業,湖北省楚天學子,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David Geffen醫學院訪問學者。愛人為質控辦博士,育有兩孩,父母年邁。

1月19日,冠狀病毒來襲,劉強退掉返鄉票,主動值守一線。先是在江北發熱門診,後調任江南院區B5病區負責人,合併後調任A10病區負責人。

在一線,劉強利用所學傳染病知識,組織病區醫務人員防控,指導科室內防護措施改進,普及傳染病防控知識。利用休息時間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相關文獻及指南,運用循證醫學指導臨床治療。

戰“疫”至今,劉強一直堅守在前線。不僅春節在值班室度過,還錯過了兒子的生日。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宋志霞 腎病內科副主任

戰疫感言:

“我們以滿腔的熱情和精湛的醫術解除患者的病痛,戰勝疫情,我們一起奮鬥!”

女,40歲,中共黨員,東南大學內科學腎病專業博士畢業,美國奧古斯塔大學博士後。小兒年幼,父母年近七旬。兩年未曾回老家寧夏探望父母,戰疫打響,宋志霞果斷退掉返鄉機票,第一時間自願報名上一線,成為江南院區新冠肺炎確診病區一名醫生。

治療新冠肺炎、雖然不是她的專業,但是有十幾年的臨床經驗,良好的溝通和協調能力,以及主動學習的習慣,一邊救治患者,一邊安撫病人的焦慮情緒,敏銳地察覺病人病情的變化,及時查閱資料,向病區負責人及時反饋討論後製定個體化治療方案,降低了輕型轉重型的發生率。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望廬山 康復醫學科副主任

戰疫感言:

“相信我們萬眾一心,團結一致,每個人守好崗位,盡職盡責,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38歲,中共黨員,湖北中醫藥大學針灸學專業博士。愛人是我院院辦工作人員,倆人育有一子,父母雙親年過六旬。

戰疫打響,本打算回夷陵區老家過年的望廬山主動請纓,臘月二十九奔赴一線,值守發熱門診至今。

戰疫勝利在望,很多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已經出院。望廬山和康復醫學的同事們,正在著手準備新冠肺炎的肺康復訓練的方案,利用自己專業特長,幫助更多患者肺功能受損儘快康復。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尹龍 中醫科博士

戰疫感言:

只要我們眾志成城,就一定能共度難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38歲,中共黨員,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妻子是我院血液科護士,目前在門診上班,父母年近七旬。

戰疫打響,主動請纓自願上一線,在江南病區,負責中醫藥臨床治療及預防工作。深入病房,詢問患者症狀,查看舌脈,針對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目前我院中醫藥治療率達到了92.79%,遠高於當時湖北省內平均水平。

有一天,尹龍懷孕的愛人在家突發腹痛,經急診治療後好轉。未能陪伴,尹龍深感愧疚,愛人很是體諒,讓他不要擔心,她會照顧好自己的。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蔡惠麗 血液內科博士

戰疫感言:

我只是千千萬萬奔赴前線醫護中普通一員,沒有豪言壯語,直面疫情是我的職責所在,我是黨員理應衝鋒在前。

女,36歲,主治醫師、副教授,中共黨員,祖籍福建漳浦。博士畢業於法國洛林大學。愛人是本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陳海丹博士,是脊柱外科疫情期間應急手術團隊成員之一,同時也參加掌上雲醫院義診。家中有二老二小,公婆年近古稀,均有冠心病並植入支架。

除夕夜,主動報名參加發熱門診值班。2月4號赴江南院區,開始了在B棟4樓隔離病房的臨床工作,作為小組長,積極協助病區負責人做好病房工作安排。

猶記得2月4號匆匆離家的那天,二老二小在門口目送,蔡惠麗連頭都不敢回,怕被他們看見淚流滿面。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劉敏 檢驗科博士

戰疫感言:

在這個特殊時期,核酸檢測組迎難而上為江南院區的醫護和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願戰“疫”早日結束,我的戰友們都安好,也希望遠方的父母一切安好。

女,43歲,檢驗科,中共黨員,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愛人是我院兒科醫生,在江南院區開始收治新冠病人時報名去了江南支援,兩家父母均年近七十在農村老家。

戰疫打響,核酸檢測工作立即啟動,本打算回老家過春節的劉敏,只能放棄計劃,一頭扎進實驗室,挑起核酸檢測的大梁,愛人也隨後去了江南院區,值守一線。

一場新的病毒在這場戰“疫”中, 無論是標本的採集和處理、還是檢測的操作規程都是全新。劉敏仔細研讀研讀國家相關技術指南,經過前期實驗,最終確定採樣要求和檢測流程。帶領組內同事,一同堅守在這個被病毒環繞的崗位上。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壽康骨外一科博士

戰疫感言:

人類歷史上無數次的公共衛生災害,許多記憶都會隨時間而漸漸模糊,只有醫護人員的身影,永遠不會被抹去。我們要堅信,我們定會被歷史所銘記。

38歲,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湖北省“楚天學子”,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及英國威爾士大學附屬醫院訪問學者。妻子謝洪玲,是我院江北發熱門診分診臺護士。兒子年幼,交由家中65歲母親照看。

疫情爆發時,壽康全正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進修。宜昌戰事吃緊,放棄了繼續進修的機會,返回醫院,申請上一線,並向黨委提交入黨申請書。2月3日,入江南應急確診病房A10病區工作至今。

作為骨外科學術型博士,壽康全除了要履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診治,還要積極參與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創傷骨科急診處理流程的制定,還參與起草撰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醫護人員交叉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王濤 神經內科博士

戰疫感言:

驟雨不終日、飄風不終朝!”

33歲,中共黨員,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目前在江南B6病區工作。

自醫院招募發熱門診第一天起,先後在江北發熱門診、江南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值班,堅持“患者利益至上和團隊協作”醫院精神,在一線值守知道如今。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孫劍 臨床營養科博士

戰役感言:

在危難時刻堅守崗位,即便無名,也是英雄。

40歲,愛人劉彩雲是我院口腔科醫師,疫情期間一直堅持在口腔急診值班。育有兩孩,父母年近七旬。

在疫情期間,孫劍響應醫院號召,過年期間沒有休假,初一即照常值班,一直在急診科參與搶救室及120出診工作。下班休息期間間斷回營養科參與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腸內營養液配製工作。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廖翔宇 腫瘤科博士

戰疫感言:

“在這個非常時刻,必須舍小家保大家,因為作為一名醫生,衝在一線是我們的指責所在,義不容辭。”

女,37歲,腫瘤科主治醫師,博士畢業於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愛人朱武飛為我院內分泌科醫師,育有兩孩,母親年邁。戰疫打響,廖翔宇毅然將老人、小孩交給小孩的舅舅和舅媽照顧,主動請纓,第一批支援江北院區發熱門診,負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篩查工作,直到如今。

為了節省時間和防護用品,上班時間儘量不喝水、不上廁所,往往一個班上下來,腰痠背疼,口乾舌燥。

6歲的女兒因為思念媽媽,寫下日記:媽媽我好想你呀!……我長大了也要當醫生,幫媽媽打敗病毒,讓媽媽早點回家!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劉健 骨外一科博士

戰疫感言:

戰時有我,出戰必勝,宜昌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

38歲,吉林大學醫學部博士畢業,黨員。上有年逾七旬的父母,下有兩個年幼的兒子。1月20日父親突發心梗,於我院行冠狀動脈支架手術。2月1號主動申請一線抗疫,2月3日奔赴江南確診病區工作,放棄輪休,至今仍工作一線,主要負責確診病人的收治。

在一線,劉健積極轉換角色,適應新冠肺炎工作的需要,出色完成了疑似和確診新冠肺炎病人的收治。劉健還發揮骨科專長,為患有骨科疾病的疑似和確診病人進行治療。其中典型一例病人是84歲婆婆,全身多發傷,全身創面達40%的燒傷病人進行換藥,由於換藥時間長故可能被傳染新冠病毒幾率極大,經過治療有效的控制病人創面感染。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劉偉 消化內科博士

戰疫感言:“03年非典,我還是個高中生;而17年後“戰袍”加身,一線抗疫。冬天的病毒,活不到夏天,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的努力下,相信這是一個暖冬,Summer is coming with hope.

34歲,中共黨員,博士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愛人在病案室工作,育有兩孩,父母年近六旬。畢業後工作至今,已有3年半沒有回河南老家,除夕夜為了堅守崗位,決定放棄返鄉計劃。主動申請上一線,在江南發熱門診B7確診病房值守37天。

除常規收治疑似和確診病人外,劉偉還從消化專業角度為戰“疫”出謀劃策,幫助病人增加食慾、促進消化吸收藥物。

上戰場之前,劉偉削髮明志,他相信,濃髮衝冠之日,便是抗疫勝利之時。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羅俊 檢驗科博士

戰疫感言:

通過此次抗疫行動,自己深切感受到了團隊的凝聚力,大家都在為抗擊疫情無私付出。我相信痛苦總會過去,以後回首今天,自己一定會更加珍惜自己擁有,努力工作,感恩生活。

32歲,未婚,檢驗科核酸檢測組成員,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病毒研究所)。老母親年近60歲。戰鬥打響時,正在老家荊州,接到返崗通知,幾經波折,回到宜昌值守一線。

本身是易得結石體質,天天穿防護服,有時一天都不敢喝水,十分難受。

羅俊博士期間從事病原菌核酸檢測,病毒檢測也有涉及,針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開展的核酸檢測剛好是他所學專業,好鋼用在了刀刃上。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張慶勇 檢驗科博士

戰疫感言:

“個人感言:新型冠狀病毒突如其來,作為一名醫務人員,抗疫是職責所在,疫情期間,恪守崗位,相信不久的將來病毒終將被控制!”

38歲,博士畢業於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愛人在我院宣傳科工作,育有一子,父母年過六旬,體弱多病。

抗疫期間正值過年值班,先後在急診室、生化室、臨檢室一線工作,為臨床科室及時提供檢驗報告,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吳思思產科博士

戰疫感言:

疫情無情人有情,我們在江南,攜手共保母子平安!

黨員,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愛人是本院血管外科醫師,育有一女。年前,一家三口返回愛人浙江老家過年,本打算年初二飛回宜昌,不料交通陸續停運,與鐵路局諮詢後,乘坐過路動車,上車後與列車長溝通,成功返回宜昌,留下女兒由爺爺奶奶照看。

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與婦產支部的同事們一起請戰一線,在我院江南院區被指定為孕產婦合併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後,前往江南A8病區支援,負責確診和疑似的新冠肺炎孕產婦的診療救治工作。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向會耀檢驗科博士

戰疫感言:“疫情肆虐、病毒無情,我們檢驗人始終在路上,我們檢驗隊伍追求卓越、勇於擔當,堅持到春暖花開。

44歲,土家族,中共黨員,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檢驗科免疫室組長,負責檢測新冠肺炎所有免疫學標本。愛人王海燕是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武漢大學腫瘤學博士。

戰疫打響,積極參加新冠肺炎的免疫學項目的檢測,協調領導做好人員的安排,積極主動申請到一線工作,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董傳江 泌尿外科博士

戰疫感言:

狹路相逢勇者勝,既然是醫者是黨員,就要有醫者的擔當和無畏,就要有黨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7歲,黨員,博士畢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愛人謝宗蘭我院腎病內科醫生,不在抗疫一線仍然在臨床一線值班,育有兩女,父母年邁,自願上一線,負責江南A9病區確診及疑似病人臨床診療工作。

工作以來沒有跟愛人一起出門旅遊過,本來計劃過年假期調班出門旅遊,得知疫情嚴重果斷退機票主動請纓上一線,於除夕當天與愛人值班結束後,一起將2個年幼的孩子送回老家並連夜趕回。疫情期間利用休息時間通過掌上雲醫院為患者提供諮詢服務。

宜昌“火神山”里的博士天团

李文新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博士

戰疫感言:

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我要做並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雖非最早奔赴疫情最前線的醫務人員,但我將努力堅持到疫情結束的那一天。

37歲,中共黨員,浙江大學內科學博士。愛人為宜昌市中醫醫院消化內科醫師,也在一線工作,孩子年幼,父母年邁。

疫情發生時,李文新的奶奶過世,本打算回安徽老家探親的他,放棄計劃,和愛人一起留在宜昌參加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場上。

李文新作為一名呼吸內科博士,所學知識正好派上用場,擅長有效氧療措施及重型、危重型病例的呼吸支持治療,幫助更多患者儘快康復,儘快走出“火神山”。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