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婚姻故事》是由諾亞·鮑姆巴赫執導,亞當·德賴弗、斯嘉麗·約翰遜主演的劇情片。

亞當飾演的查理和斯嘉麗飾演的妮可:

一個是沉醉於工作,富有責任感,好勝心強,做事一絲不苟的大丈夫;一個是為家庭放棄事業,協助丈夫做劇團,智慧,大膽,對孩子充滿耐心的賢內助。

他們深愛對方,還孕育了一個可愛的兒子。

看此處時,或許你我都會覺得這樣的婚姻似乎太過完美,甚至完美的有些平淡。但導演在影片中設置的最大反轉或許就是,在這看似完美的婚姻生活背後,竟暗暗藏著一場巨大的感情危機。

影片不像片名那樣直白,它講的不僅僅是主人公之間的婚姻故事,更是藉著婚姻的外殼,來訴說這兩個曾經相愛的人,在一場離婚官司中,互相攻擊,最終以一種不受控、近乎災難的方式,走向分崩離析的離婚悲劇。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全片沒有戲劇性的劇烈衝突,完全靠臺詞、場景變換、演員表演來推動情節。雖鮮有馬景濤一樣的嘶吼和對抗,但卻給人巨大的戲劇和沉浸感。

它看上去就像是一場慢性病,從疾病入侵到病情爆發歷經無數。它漫長、煎熬,卻道盡了婚姻中既紮實又脆弱的酸甜苦辣。

它講述的是一段親密關係的終結過程,整個敘事就是在做一件事: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01感情中最悲哀的是什麼?

妮可是憑性喜劇一脫成名的青春派偶像,查理是先鋒派戲劇導演。兩人在一次戲劇觀摩中相識,在丘比特之箭作用下,墜入愛河,結婚生子。

開篇導演通過文本和畫面的重疊,用長達八分鐘的溫情回憶,向觀眾展現了一種現代典範式婚姻。

當時兩人瞳孔中,只倒映著彼此熠熠生輝的優點,或者說,因為愛,就連缺點也是優點。

戀愛時的熱情是會遮蔽很多問題的,可再洶湧的海浪也終會有褪離海岸的那天。

當浪花褪去,沙子露出水面時,那些曾被彼此忽略的小瑕疵,每一粒都成了極為硌腳的存在。甚至彼此眼中的好,也開始變質。

他們是突然不愛了嗎?也不是。

只是婚姻因愛開始,卻無法因為只有愛,而長久維持。尤其是在婚姻遭遇裂痕,雙方不再相互包容、互相謙讓、理解與尊重時,即使外面灑進來的是陽光,也會覺得刺眼。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開片回憶中隱藏著一個小細節,兩人在評價對方時,都用了一個詞“爭強好勝”。可見,雙方並沒有真正認可對方。

這個問題也不是突然出現的,妮可在跟律師談話時,就曾提到,她一開始就知道這些問題存在。只是因為愛,選擇了隱忍。

墨菲定律說,

一件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無論這件事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查理跟妮可就是如此。

整個婚姻過程中,查理始終知道自己要什麼,除了把妮可的想法考慮在內。而妮可在愛的路上,不斷妥協,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中,她的角色都被極度弱化,直至迷失了自己。

他們的關係是不對等的。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妮可的想法查理從未放在心上,妮可有出演電視劇的機會,查理覺得庸俗膚淺,嘲笑妻子的選擇。最後查理同意妮可去演,是覺得她的酬金可以用來支持自己的劇院。

他們的親密關係徹底失衡了。

最後妮可悲哀地發現,撲在丈夫事業上跟家庭中的自己,所有天賦和夢想早已漸行漸遠。自己內心引以為傲的東西,僅剩的一點自我價值都被最親密的人否定了,她徹底活成了查理的附屬品。

誠然,婚姻裡付出和妥協必不可少。但維持婚姻平衡的核心,應該是為了更好地在一起,“我”願意讓渡自己的某些權利。

愛情本身,也是兩種愛的結合,而非一種愛對另一種愛的吞噬。如果只有付出卻沒得到滋養,那婚姻就會變成枯萎的花朵。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感情中最悲哀的或許就是,雙方都有獨立的三觀,但總有一方的價值會被忽略;只有一方在不停付出,另一方得到滋養後,卻仍由對方自生自滅。

熱戀時,一切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可一旦爆發,所有曾經不是問題的問題,就都成了雙方無法跨越的鴻溝。

我曾愛過你,愛你勝過我自己。我愛你時,會呈現自己的也會忍受對方的,那美好的得意的不堪的一面;

現在我仍愛著你,只不過想愛自己多一點。想愛自己多一些時,會忽略曾經的美好,讓雙方被大眾和制度剖析審查,會將自己和對方變得猙獰邪惡面目全非。

而這或許就是這段婚姻的癥結所在。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02本來想停留在表面,卻忽然血流不止

妮可在這段婚姻中傷痕累累,查理卻始終不知問題所在。

直到妮可發現丈夫出軌,找到律師,跟隨之而來的孩子監護權問題,把兩個原本打算和平離婚的小夫妻推到了風口浪尖。

查理在尋找律師過程中四處碰壁,使得他在電話中對妮可怨氣十足地喊道,

你到底把我推入了什麼樣的境地?

這句話精妙地刻畫了查理的人格屬性和他對於婚姻的態度。或許在他內心深處,他都認為這是妮可毫不講理的一次鬧情緒。

長期的家庭模式跟事業上的小有成就給了他某種慣性思維,即妮可的妥協與遷就是理所應當。

愛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它可以把人身上的好壞放到最大。一旦感情破裂,就像影片中的小刀遊戲一樣,本想瀟灑玩刀子卻不小心開了大口子。這也是一切隱喻的核心,本想停留在表面,卻忽然血流不止。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法庭上,為了贏官司,雙方律師不擇手段,那些只有對方知道的小癖好,熱戀時的給予,掏心掏肺的剖白,下意識的日常關懷……全部被攤在臺面上,斤斤計較。

最後的結果就是,女方在婚姻中有多退讓,離婚時就有多狠毒;男方在婚姻中有多自私,離婚時就有多窘迫。

這場離婚訴訟戰打到這兒,已經進入到了無法回頭的尷尬境地。雙方在面目全非中分崩離析。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劇中張力最大的一場戲,是法院審判後妮可找到查理希望挽回事態,但卻徹底失控。

雙方從溫情的談話到尷尬的沉默,之後打開話題情緒逐漸激動,相互指責到互相攻擊,接著上升到羞辱。

此時導演把兩人拉出畫面,不斷給憤怒一方以特寫。兩人在喋喋不休中,一方總要大幅度移動,要不就是做一些瑣事,用來調整情緒或隱藏狀態。

這裡試圖表達的是一種隔閡,一種交流的不順暢,一種真心話中隱含的距離感,一種關係的垮塌和建立。觀眾和兩位演員彷彿坐上了過山車,將情緒推到最高點,再狠狠摔落,感染力極強,也預示著兩人徹底的對立。

後來他們甚至用了世上最惡毒的話語,

每天醒來我都希望你死了,死掉!如果我能保證亨利沒事,我真希望你重病,然後被車撞死。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因為了解,所以知道說什麼最能傷害到對方,每一句話都是一柄利刃,刺進對方身體。

這場爭吵也道出了部分婚姻實質,無論我們是否接受父母的全部缺點,成年以後都會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正慢慢變成和父母相似的人。

但跟父母相似,其實並不是什麼壞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如何改變,才能過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

可惜查理跟妮可用錯了這點。雖然最後互相道歉,可給彼此造成的傷害已然無法挽回。

從紐約到洛杉磯,一見鍾情到咬牙切齒到互相凌遲到精疲力盡,離婚如同一場暴風過境,將所有心存善念的點滴化作冰雨。諷刺的是,他們需要比經營婚姻還努力地經營離婚。

婚姻走到這一步,施暴者同時也是受害人。牆上的裂痕尚能修復,關係的裂縫無法挽回。也不是不愛了,只是婚姻一詞對愛情來說太過沉重了。

但這也不是完全沒有解決方法,婚姻是一個互相妥協與遷就的過程,婚姻中性格截然不同的兩人,要麼互補共贏,要麼兩敗俱傷,只可惜兩人走向了後者。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03生活以簡單開始,中間會被複雜攪渾,但最後又會以簡單結尾

影片雖然講的是兩人的離婚故事,但卻不乏溫暖的瞬間。

妮可會自然幫查理點餐、為他理髮,會在查理鞋帶散了時,自然蹲下為他繫鞋帶;查理會在妮可需要時及時出現......

其實很多習慣已經融進了雙方的身體裡,而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是雙方心裡永遠的痛。

影片最後,查理終於決定搬來洛杉磯。只是一個一直期待的事情在停止期待後,卻意外達成了;一個終於學會為他人犧牲,可那個他想要為之奉獻的人卻已離去。

其實如果當時妮可沒有賭氣,而是把寫給查理的那封信念出來,如今的結果或許大不相同,但這一切已然沒了意義。

離婚後的妮終於實現了自我,拿到了艾美導演獎提名,而理查卻以為是演員獎。他終是沒有真正理解妮可,相信妮可。當然這也同樣沒有了意義。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一切?婚姻嗎?

我想婚姻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只是細碎的情感和錯位期待讓彼此疏離。彼此愛過,也恨過,或許這就是婚姻無關對錯的真相。

有人說《婚姻故事》是一部婚姻勸退指南,但我卻覺得它是在用婚姻瓦解這件事來迫使我們正視親密關係中存在的種種思維定勢和它們背後的危險。

及在親密關係面臨太多挑戰的當下,該去如何建立更健康親密關係的問題:

女性意識的覺醒意味著傳統性別關係已經不合時宜,但我們似乎還沒能在私人生活中建立一種更平權的親密關係;

消費社會似乎將金錢與愛情畫上等號,卻忽略了真實的情感需求;

當個人主義和激烈社會競爭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優先照顧好自己、不斷提升自己時,我們也困惑於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自我與他人的需求。

《婚姻故事》中的婚姻故事沒有打動我,離婚故事卻擊中了我的心

這是一場漫長、瑣碎、時而撕得很難看時而又充滿溫情的美國式離婚。

關係的破裂雖然很難做到體面,但好在雙方的出發點一直都是儘量不讓孩子受影響,最後雙方也得到了相對好的結局。

不得不說,這場離婚故事比他們的婚姻故事更打動我,因為它有時甚至比結婚更具備啟發和開始的意味:當我們走進一片森林時,一切都是未知的。但當我們決定走出森林時,卻意味著已經知道了要走哪條路。

最後我想借用《親密關係》中的一句話,給所有在婚姻中迷失的人一個告誡,

你的親密關係伴侶,是來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