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1)含义: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影响因素

1)客观条件: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性,新异性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2)主观条件:

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个人需要,情绪情感状态,直接兴趣,个体的知识经验,期待等

2.有意注意

(1)含义: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独有的。

(2)影响因素:

注意的目的与任务,兴趣,活动组织,人格,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1)含义:

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影响因素

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及活动的自动化,高度熟练化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起伏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2)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综合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六)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二,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1.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2)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等

2.内部感觉

(1)内部感觉是指接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2)机体觉

1)是内脏感觉,是反映人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比如恶心

(3)运动觉

1)是关节肌肉的感觉,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信号的感觉。

(4)平衡觉

1)是姿势感觉,主要是关于运动与头部位置的信号

2)比如,晕车

(三)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受性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即人感觉刺激的灵敏程度。

(2)分类

1)绝对感受性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

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2.感觉阀限

(1)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2)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阀限来测量的

(3)分类

1)绝对感觉阀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觉阀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坏量

3.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阀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四)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是指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视觉的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2)嗅觉的适应

3)皮肤觉的适应

4)痛觉的适应

痛觉是最难适应的,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

(2)感觉对比

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分类

a.同时对比

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b.继时对比

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3)感觉后效

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1)分类:

a.正后像

是指视分析器所保持的映像与效应刺激物具有同一的性质

b.负后像

是指与外界刺激的特征相反,或颜色互补的后像。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补偿作用

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2)相互作用,又称为联觉

是指一个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三,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1.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

1.空间知觉

a.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映

b.分类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方位知觉

(4)深度知觉,又称为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a.是指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b.具体表现

(1)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

(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4)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

a.是指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b.分类

(1) 真动知觉:指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

(2)似动知觉: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

1)动景运动

2)诱导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4.错觉

(1)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脑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实物的特征。

(2)错觉的条件存在,个体就无法通过主观努力去克服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

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整体性

是指人总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

3.理解性

是指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是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

是指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随环境发生改变,但人对它的知觉保持相对稳定性

(四)观察

1.含义: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2.观察的品质

(1)目的性

(2)客观性

(3)精细性

(4)敏锐性

四,感知觉的发展和应用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感觉发展的特点

包括听觉感受性,视觉感受性在内的多种感觉高度发展

2.中学生知觉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

(2)中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断提高

(3)逻辑性知觉开始出现

(4)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逐步完善

(5)观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规律

1.强度律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2.差异律

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3.活动律

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4.组合律

在实践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五,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记忆的主要类型

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划分

(1)形象记忆

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包括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

(2)逻辑记忆

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各种有组织的事物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

以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动作记忆

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

(1)瞬时记忆

1)概念:也称为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是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2)特点

a.时间极短:0.25~1秒

b.容量较大

c.形象鲜明

d.信息原始

e.瞬时记忆向短时记忆转换取决于注意

3)瞬时记忆的编码

a.图像记忆

b.声像记忆

(2)短时记忆

1)概念:短时记忆是信息从瞬时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存储时间不超过1分钟

2)特点

a.时间很短:5秒到1分钟

b.容量有限:平均7个组块

c.意识清晰,为当前任务需要服务

d.操作性强

e.容易受干扰

f.复述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

3)短时记忆的编码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3)长时记忆

1)概念:信息可以在记忆中存储时间很长,甚至终身不忘

2)特点

a.容量无限

b.保存时间长久

3)长时记忆的编码

以意义编码为主,包括

a.语义编码

主要编码方式

b.表象编码

4)分类

a.情景记忆

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b.语义记忆

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划分

(1)陈述性记忆

是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可以用言语表达

(2)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无法言语清楚表述的

4.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

(1)外显记忆

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2)内隐记忆

是指在个体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三)记忆过程

1.识记环节

(1)概念: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

(2)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

a.无意识记

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b.有意识记

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2)根据识记的方法

a.机械记忆

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b.意义记忆

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2.保持环节

(1)概念:保持是已获得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3.回忆(再认)环节

(1)回忆

对不再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2)再认

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过程。

(四)遗忘

1.遗忘的原因

(1)痕迹衰退说

(2)干扰抑制说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说

(5)同化说

2.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校程度的大小

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五)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容量主键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2)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3)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4)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六)提高记忆的能力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

2)持久性

3)准确性

4)准备性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六,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感知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2.概括性

(1)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2)概括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品质是衡量人的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1.广阔性

2.深刻性

3.独立性

4.批判性

5.灵活性

6.敏捷性

7.逻辑性

(四)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的内容不同

(1)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1)直觉思维

(2)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1)聚合思维

(2)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新性程度

(1)常规思维,也就是再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

(五)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1.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2.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六)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环节

2.比较和分类

3.抽象和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七)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a.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b.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2.判断

判断是用来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

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八)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

(九)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2)心理定势和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3.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七,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

(三)想象的分类

a.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

1.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b.理想

当人们依据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进行想象

c.空想

当人们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来想象时,不能实现的想象。

(四)想象的品质

1.主动性

2.丰富性

3.生动性

4.现实性

5.新颖性

6.深刻性

(五)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替代功能

4.调节功能

(六)想象的综合过程

1.黏合

2.夸张

3.典型化

4.联想

5.人格化

(七)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