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和勤奋谁更重要?《象棋的故事》早就给出了答案

王天一在某平台直播时曾经说过一句话——“在取得象棋大师之前,不谈天赋!”

天赋和勤奋谁更重要?《象棋的故事》早就给出了答案

目前象棋等级分第一——王天一

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只要够努力,通过自身的勤奋是可以达到象棋大师水平的。至于到了大师水平还能达到什么高度,什么境界,这就要取决于个人的天赋了。

而在一个世纪以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也给天赋和勤奋做了很好的诠释。

《象棋的故事》里有两个主角:一个是表面木讷却对象棋有着极高天赋的奇才琴多维奇;另一个则是被法西斯囚禁精神空虚,仅靠一本棋谱艰难度日的B博士。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可谓是一个怪才,他有着异于常人的特殊经历。

天赋和勤奋谁更重要?《象棋的故事》早就给出了答案

外表木讷天赋极高的琴多维奇

父亲遇难,当地那个偏僻小村里的神父出于同情,便收养了这个当时才十二岁的孩子。

琴多维奇12岁就死了爹,但好心的神父收养了他,可以说是不幸的身世又有着幸运。

岑多维奇两眼瞪着那几个给他讲了上百遍的字总还是不认识,课堂上讲的最简单的东西,他那迟钝的脑袋也理解不了。

对课堂知识一点儿都不来电,看似脑袋瓜不灵光。

家务一干完,岑多维奇就坐在屋里发呆,目光空洞无神,就像牧场上的绵羊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而且似乎对所有事都漠不关心,鬼知道他心里成天在想些啥!

巡警队长杯里的啤酒还未喝完,他又点了一袋烟,正准备穿上他那沉重的高腰皮靴回家,突然他发现岑多维奇一动不动的盯着那局刚开始的棋局。

但是,转机出现了。两个在下棋的棋友突然跑了一个,琴多维奇竟然一动不动地盯着他们还没下完的棋局,于是无聊的巡警队长准备拿琴多维奇开刀。

他的棋下的及其稳健,无懈可击,神父和巡警队长接连几天都没能赢他一盘棋。

可是巡警队长连输三盘,后面巡警队长和神父轮番上阵,也没能赢琴多维奇一盘棋。

第一盘岑多维奇输了,因为在好心的神父那里他从未见过西西里开局法。第二盘他就已经和镇上最优秀的棋手弈成和棋,从第三四盘开始,他就把对手一个一个的下的落花流水。

于是神父把琴多维奇带到了象棋高手聚集的小镇上,继续接受众人的考验。琴多维奇也只是输了第一盘,原因是没有见过西西里开局,但是后面都是一负难求。可见琴多维奇在象棋上的接受能力之强,已经显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半年以后,岑多维奇就掌握了国际象棋方面的全部奥义。

后来在一个经纪人的介绍下,琴多维奇接受了系统的国际象棋训练,仅仅半年就掌握了象棋的全部奥义。

半年!!180多天,多么恐怖的数字。一个普通人要成长为象棋大师,往往要付出数十年的努力,而琴多维奇半年就练成了。天赋之高,无人能及。

我们再来看看琴多维奇骄人的战绩吧。

他十七岁就获得了十多个国际象棋奖,十八岁摘取匈牙利象棋比赛冠军,二十岁终于夺得了世界冠军。那些棋风最凌厉的棋手们在想象力,智力和勇气个个方面都不知要比他高出多少来,可是在他坚韧而冷峻的逻辑面前却一一败下阵来,就像拿破仑败在慢腾腾的库图佐夫手下,汉尼拔败在康克忒多手下一样。

可以说,琴多维奇是天赋派棋手的代表。虽然外表木讷,甚至看起来有些愚蠢,但他遇到了心地善良的神父,遇到了愿意栽培他的贵人,所以他在国际象棋领域里混得如鱼得水。

我们再来看一看文章中另一位主角——B博士。

天赋和勤奋谁更重要?《象棋的故事》早就给出了答案

软禁中几近崩溃的B博士

这房间有一扇门,一张床,一把沙发椅,一个洗脸盆一扇装了栅栏的窗户。我看不见一张人脸,听不到一点人的声音,从早晨到夜晚,从夜晚到早晨,眼睛,耳朵,以及所有其他的感官都得不到一点养料,你成天寂寂一身,茕茕孑立。

B博士出身于贵族世家,是一位与皇室保持紧密联系的、思维缜密的律师。被法西斯囚禁后,盖世太保把他关在一间与世隔绝的小房间里,虽然供给吃喝,却要从精神上腐蚀他,从灵魂的溃败击中他,迫使他说出所谓的机密。

不过,审讯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审讯弄完后回到我那无尽的虚空之中,回到那个有着同一张桌子,同一张床,同一个洗脸盆和同样的壁纸同样的房间里。

但是B博士认为审讯不可怕,可怕的是回到无尽虚空的小屋之中。

正因为他的身份,思想的高端、特殊性,被囚禁后才会急不可耐地想要找到一件什么事来消磨可怕的静止的时间,为的是保持精神的正常运转,不被无穷无尽的虚无与沉寂打垮。

幸运的是,B博士在一次审讯的机会偷到了一本棋谱。

我的双膝开始发抖,一本书!我已经有四个月手里没有拿过一本书了。

我轻轻的,巧妙地,更往大衣接近,两眼直直盯着守卫,同时用藏在背后的双手慢慢把口袋里的那本书往上拖起。接着将书一把抓住,再轻轻的,小心翼翼的一抽,突然,这本很不厚的小书就到了我的手里。

命运弄人,B博士以前根本就不下象棋,看到自己冒着极大的风险偷回来的书是竟是一本棋谱,当场崩溃。

看了第一眼就使我大为扫兴,甚至极为恼怒。冒着那么大的危险窃来的这本书积聚着那么热切的期盼的这本书只是一本棋谱,是一百五十盘名局汇编。要不是我的窗户闩着,我一怒之下不把书从窗户里扔出去才怪,我要这么一本毫无意义的书有什么用?

但是有本棋谱总比什么都没有强,B博士只能利用这本棋谱打发空虚的无尽的时空。

有了一百五十盘棋的棋谱,我就有了一件神奇的武器来抵御令人窒息的时空的单调。

我把每天的时间做了精确的划分,上午摆两盘,下午摆两盘,晚上再快速复一次盘。

起初我只是机械的照着棋谱中的名局来摆棋,在这个过程中,在我心里慢慢出现了一种对国际象棋的艺术的,妙趣横生的理解。我学会了进攻和防御的精微着法,行棋布阵的谋略和深邃的洞察力,我掌握了预先计算,互相呼应和巧妙应着等技巧,不久就能准确的认出每位国际象棋大师棋路的个人特点,就像一个人只消读了几行诗就能确定该诗出自哪位诗人之手一样。

这是我的幸福时光,我日复一日的将棋谱上的一百五十盘棋系统的一一进行复盘,这段时间大约持续了两个半月到三个月。

熟能生巧,B博士渐渐地对国际象棋来了电。在一遍又一遍复盘中,他不仅打发了空虚的时间,还由此掌握了国际象棋进攻和防御的精妙着法,还练就了深邃的洞察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B博士高超棋艺的获得,来自于他反复不止的勤奋。

可是日复一日单纯地复盘摆棋使B博士丧失了新鲜感,他没有先前的那种兴奋,于是由复制变成了创作——自己跟自己下棋。

而这是造成B博士精神分裂诱因。

突然之间我又重新面对一片虚空,因为我把每盘棋从头到尾下了二三十次,这样,这些棋局就失去了新鲜的魅力,不再给人带来惊喜,先前那种令人兴奋,令人激动的力量枯竭了。

我那可怕的处境逼的我不得不至少试一试,把自己分裂成一个黑方我和一个白方我,要不然我就得被我周围恐怖的虚空压垮。

两个我中的每一个我,黑棋我和白棋我,在相互竞争,为了自己的一方获胜,每一个我都雄心勃勃,心浮气躁,想取胜,想赢棋,作为黑棋我每走一步心里就万分紧张,不知白棋我会怎么应付,两个我中的任何一个,要是另一个我走错一步,就兴高采烈,得意洋洋,而同时对于自己的漏着则怒容满面,忧心忡忡。

我一面思考棋局,一面不停地走来走去,越走越快,棋局越是临近收尾,心情就越是急躁,那种赢棋取胜的欲望,击败我自己的欲望,渐渐变成了一种愤怒。我焦躁不安,浑身颤抖,因为我身上一方的我总嫌另一方的我走棋太慢。一方就催促另一方,要是我身上一方的我觉得另一方的我应着不够快,我就开始骂自己快,快,或者往前,往前。

最终,B博士在左右互博、自我挣扎中走向了精神分裂,走火入魔。

我紧握拳头走来走去,有时仿佛透过一层红雾听到自己喊“将死了!”

那天,看守听见我在囚室里大喊大叫,开始他以为有人进了我的屋里,我在同此人吵架。他刚到房门口,我就朝他扑了过去,冲着他大喊大叫,嘴里喊着,“跑啊,你这恶棍,你这胆小鬼!”诸如此类的话,并想卡住他的脖子,最后我发了狂似的向他袭击,他不得不大喊救命。我正处于疯狂状态,后来他们就把我拖来让大夫检查,我大概突然挣脱了,就朝走廊里的窗户扑去,打破玻璃,把自己的手割破了——您看这里有个很深的伤疤。

但这也是B博士人生的拐点,正因为他在房间里自己跟自己吵架,抓狂,歇斯底里……才被盖世太保送到了医院。

在医院,B博士得到了医生和护士精心的照顾,不但病情有所缓解,还在医生护士的掩护下逃脱了法西斯的魔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B博士是勤奋派棋手的代表。抛开走火入魔不说,B博士高超棋艺的获得来源于他的勤奋,即使这些都是被迫的。


天赋和勤奋谁更重要?《象棋的故事》早就给出了答案

天赋与勤奋角力

前面拉拉杂杂讲了这么多,到底是天赋派棋手琴多维奇厉害,还是勤奋派代表B博士的棋艺高超呢?文章中的情节进入了高潮。

两人第一次交手,B博士半路支招,硬是把一盘凶险异常的棋局扳成了和局。

麦克康纳完全照他(B博士)的意思走棋,接下来的几部双方你来我往,我们对此更是莫名其妙,实际上我们其余的人早就沦为了摆摆样子的龙套。大约下了七回合之后,岑多维奇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抬起头来说,“和了。”

第一盘和棋。由于琴多维奇以为面对的是一群菜鸟,可能没用足功力;而B博士从世界冠军手上把一盘艰难的棋局逼成了和棋,一亮相就有惊艳的表现,可以说在第一回合就占据了上风。

第二盘则是琴多维奇和B博士的正面较量了。

岑多维奇这位行家在整个比赛里像块石头一动不动,低垂着眼皮,紧盯着棋盘。在他来说,思考的时候简直像要付出体力似的·,是它的全部器官不得不高度集中起来。相反,b博士的举止轻松自如,无拘无束。

岑多维奇缓缓抬起他那只一直一动不动搁在棋桌上的手,我们大家都紧张地注视着它将作出的决断,然而岑多维奇没有走子,而是翻过手,手背果断的一推,把所有棋子从棋盘上慢慢拨出棋盘。过了一会我们才明白,岑多维奇放弃了这盘棋。为了免得当着我们的面显得被将死,他缴械了。

第二局B博士轻松战胜世界冠军琴多维奇。

两人对局时的表现很有特点:琴多维奇如临大敌,每走一步都势大力沉;B博士则轻松自如,举重若轻。结果似乎有点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B博士在那段非人的经历中,熟读各路棋谱,知晓攻防要义,早已练就了非凡的棋艺;而琴多维奇从不读棋谱,仅靠天赋支撑,不免有着难以察觉的漏洞。

这种在布局上的微小漏洞,对于一般人可能难以察觉,即使察觉到可能也抓不住;但是遇到像B博士这样洞察力近乎变态的人来说,琴多维奇身上的弱点则显现无疑,并且无处可逃。

第三局的结果颇有戏剧色彩。

我们朋友的举止变得·越来越古怪。看来他似乎毫不关心这盘棋,而是在忙着别的事呢。他不再焦灼的跑来跑去,而是一动不动的坐在他的座位上。他的眼睛直瞪瞪的,几乎是迷乱的凝视着前面的虚空,不停的喃喃自语,说的话谁也听不懂,他不是沉湎在一些没完没了的棋阵组合,就是在创造新的棋局。

琴多维奇似乎也注意到了B博士情绪上的变化,于是走棋故意拖延时间,让B博士陷入漫长的等待。这对于B博士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这让他似乎又进入了那间与世隔绝的小屋,又进入了那无尽的虚空。

于是B博士开始自言自语,开始进入自己跟自己下棋的模式,开始变得狂躁。

果然,下到第九个回合·,危机就爆发了。岑多维奇刚一落子,b博士连棋盘都没有好好瞅一眼,便突然把他的象往前挺进3格,并喊了起来,声音大的把我们大家都吓了一跳。“将,将军!”

B博士以为自己绝杀了琴多维奇,但事实是他进入了自己跟自己下棋的魔咒。在琴多维奇这边棋才走9个回合,而B博士那边已经不知自己跟自己下了多少盘了。

岑多维奇慢慢的,非常缓慢的抬起头,把我们这群人一个挨着一个看了一遍,此前他从未这样做过。他显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气,在他嘴唇上渐渐浮现出一丝得意的,嘲讽的微笑。一直等到他把它这个我们仍不理解的胜利充分享受之后,才带着虚假的客套朝我们这帮人转过脸来。

“遗憾——我可看不出有将的棋。也许哪位先生看出对我的王构成了将军?”

结果可想而知,B博士输了第三局。但琴多维奇赢的一点都不光彩,他不是靠棋艺赢得了棋局,而是靠拖延时间让B博士进入了魔怔的状态而乱了阵脚赢了一盘。

到最后,琴多维奇也肯定了B博士在象棋里的极高的造诣。

“可惜,”他(琴多维奇)大度地说,“这个进攻计划一点不坏。对一位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位先生的天赋确实是异乎寻常的。”

但是B博士有如此高的棋艺不是靠的天赋,而是那段非人的经历,只是琴多维奇不知道罢了。

纵观琴多维奇和B博士的三次交手,可以说是B博士吊打世界冠军琴多维奇。

虽然这只是一篇小说,或者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个例,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勤奋远比天赋更重要。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看来爱迪生没有骗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