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道德經》:之第 五十五 章


管窺《道德經》:之第 五十五 章

第 五十五 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螯(shi),猛獸不據,攫(jue)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i)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註釋】

含:《說文解字》註釋為,嗛也。《廣韻》銜也。《莊子• 馬蹄篇》含哺而熙。

朘:《說文解字》註釋為,赤子陰也。

精:《說文解字》註釋為,擇米也。司馬雲。簡米曰精。簡卽柬。俗作揀者是也。引伸為凡冣好之偁。《廣韻》熟也,細也,專一也。《書•大禹謨》惟精惟一。《易• 繫辭》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又靈也,眞氣也。《易• 繫辭》精氣為物。《疏》隂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左傳• 昭七年》子產曰: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又《莊二十五年• 日有食之疏》日者陽精,月者隂精。

和:相應也。《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

祥:福也。凡統言則災亦謂之祥。析言則善者謂之祥。

【管窺】

明“道”積“德”的人,就像初生的嬰兒一樣簡單稚嫩,無慾無求,純真無瑕。體現為:

  1. 不爭,故無害。“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君子修德,“唯道是從”,像嬰兒吮吸母親的乳汁一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在他人看來,君子的“為”與“不為”並沒有什麼區別。

其不與人爭利,不涉足險地,自然也不會給自己帶來仇視和傷害。

2. 抱元,守一。“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嬰兒的另一個特徵是自然生長,健康發育。

嬰兒的各種生理條件和精神條件是匱乏的,具體表現為:

(1)“骨弱筋柔”,力量與成人不可同日而語;

(2)“未知牝牡之合”,未食人間煙火,沒有任何經驗,行為只能依靠自然習性;

(3) 終日嚎哭,不懂得跟人溝通,難以被人理解。

即便如此,嬰兒的機能健全並且良性發展,情感自然率真,無憂無慮,往往處於非常協調的狀態。這與其元氣凝聚不散,精神簡單純粹是分不開的。

與之相類似的,君子無求於外,則可以專注於內。歸根守靜,“常德不離,復歸於樸”,經過日積月累,其修為必定是自生自長而不自知。

3. 無為,勿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人生必然經歷三個階段:幼年、中年、老年。

(1) 從幼年到壯年的階段為上升期,身體發育成熟,心智成長健全,這段時間往往離不開父母的培養和教育,與社會的接觸並不多;

(2) 到了中年,生活獨立,建立家庭,承擔起各種社會責任。這個時期,身體發育到最佳狀態,學習了各種理論知識,生活經驗也越來越多,但是,往往也容易為外物侵擾而迷失自我,陷入對物慾的追求而不能自拔,精神元氣散亂不一,從而導致各種器官、心理性疾病的滋生,也可能被名利驅使,處身險境而不知休止,最後落得一個“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下場;

(3) 到了老年,各項機能逐漸衰退,精力不繼,欲振乏力,與社會接觸也日漸稀少,逐步地走向衰亡和寂滅。

以上三個階段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而“道”的作用,恰恰是使人神智清醒,迴歸本原,戒除貪慾,與世無爭,與他人相互扶持和促進,與社會和環境維持平衡協調的關係,親近並且融入自然,使身體得到必要的修養和鍛鍊,使生命保持活躍而清新的狀態,不斷地成長,持續地發展。

反之,以主觀的“有為之心”驅使自己爭名奪利,即為“強”,恃強而驕,即為“不道”,“不道”就會加速衰老,以至於過早地腐敗和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