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大連之三十六:金州副都統衙門舊址

在遼南地區的大連有一座古城,它最初被人忽略,後因為一副畫卷,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他,它就是金州古城。他的佔地面積據史料記載有72萬平方米,這個面積和北京的故宮面積一樣,金州區市民董文浩創作的超長畫卷《金州古城舊貌圖》基本復原了古城當時的樣貌,引起廣大群眾和專家們一陣驚奇和震撼,可見金州古城在當時還是很輝煌的。


遇見大連之三十六:金州副都統衙門舊址

據說早在700多年前的明朝,金州古城是一群明朝的士兵建成的,當時整個古城一個正正方方的口子,它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有衙門、商鋪、民宅、寺廟、炮臺、護城河等,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四個城門,四個城門都是向外突出,應該是便於防禦外敵入侵,但現在只保留西門口,北門口,東門名字,只是早已經沒有了當初的城門,護城河也沒有了蹤影,據說在金州城居住的一些老人們小的時候見過護城河。

遇見大連之三十六:金州副都統衙門舊址

早在公元1375年,大明王朝在遼東南地區建立了第一個衛——金州衛,他們用青磚包砌金州古城的城牆,到了明代後期在城牆添設角臺4處。清代康熙年間,金州古城又經重修。重修後的金州古城,共設4個城門,門上建有敵樓,門外還有甕城。到了乾隆年間,金州城在重修時才改為長方形的磚城,這時候城牆的南北長930米,東西寬760米,城牆高8米,還在護城河上設置了石橋。據記載當時的金州城光城門板就達一尺多厚,門板鑲滿大鐵釘,堅固異常,達到了金州古城最輝煌的頂峰時刻,就如市民董文浩的畫卷中向我們展示的一樣精美。

金州副都統衙門舊址是大連金州區城內的一處古官衙建築。位於古金州城內東街路北,原建築始建於明代,五進四重院落,沿中軸線對稱,佔地2600多平方米,原有有13棟建築共60餘間房,現為17棟53間。


遇見大連之三十六:金州副都統衙門舊址

清朝前期,在熊嶽設熊嶽副都統衙門,為遼南地區最高軍政機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2月,為加強南部地區海防,熊嶽副都統衙門移駐金州並更名為金州副都統衙門,直屬盛京將軍,下轄金州協領、旅順水師營協領和復州城、蓋平城、熊嶽城守尉。副都統官銜正二品。另有印務處,分左司和右司,各司設司達、班達、謄錄等官員。


遇見大連之三十六:金州副都統衙門舊址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金州城被日軍攻陷,衙門被迫撤離,次年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恢復。1898年3月至5月,沙俄與清政府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和《續訂旅大租地條約》強租旅大,保留金州城內為金州副都統衙門轄區實行自治。1900年7月27日,沙俄以中國公民勾結義和團為藉口佔領金州城,強行撤銷副都統衙門,將官員流放至庫頁島。金州副都統衙門撤回奉天,設虛銜副都統辦事處。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5月26日日軍佔領金州成立金州軍政署,駐金州副都統衙門,行使警察職權,次年改為金州民政支署,1930年又改設金州警察署。


遇見大連之三十六:金州副都統衙門舊址

1945年12月,蘇軍進駐旅大,金縣警察局自此在此辦公,直至20世紀90年代末遷出。1985年7月11日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經過多次改建,已喪失原有價值,2001年,金州區將其拆除,耗資800萬元人民幣在原址重建並作為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