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早認字,會有什麼的後果?

想念農村的日子2


用一句話來說的話:教小孩認字、算術:短期看是驕傲的,中期看是虧本的。

以下為詳細論述:


我直接和間接得接觸到這樣的家長:對於他們2——5歲的孩子,能識得100到500個漢字,能做20以內的加減法,頗為得意。問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因為大家都知道小孩子的大腦構建和發展規律,小孩子的記憶力是不好的。


那種認為小孩子記憶力好的人,都是不懂腦科學,對於孩子記憶力的體會也是自己主觀扭曲著去看的。比如一個0——5歲的孩子,你問他昨天發生的各種事情,提到過的人的名字,談過話的內容等,問100個,他能記得的不超過50個,一個5——12歲的孩子,一定能記得更多,一個成年人也一定會記得更多。所以我也很奇怪,家長們怎麼能認為孩子的記憶力很好,甚至認為比大人都好?!

也許是因為自己100個事情裡也只能記得95個,但是孩子那麼小,卻能記得45個,所以很驚訝,從而歡呼:“孩子的記憶力真好!”。看到了嗎,這個歡呼本身就是錯的,孩子的記憶力比不上5——12歲的,5——12歲的又比不少12——40歲的。而人過了40歲之後,的確大腦會開始衰退,慢慢得會出現記憶力越來越差。歡呼孩子記憶力好的人,都是樂觀用錯了地方,把一件客觀的事情都看的扭曲了。

回到上面那個問題。當問道這些家長們是怎麼做到讓自己那麼小的孩子識得很多字,會算算術的時候,家長們的回答不論是把孩子送到所謂的培訓班,還是自己教育,都是一個模子:給孩子看很多漢字卡片,小繪本,讓孩子認字;算術就是翻來覆去得教,翻來覆去得問孩子這個加這個等於多少,這個減這個等於多少。

聽得我大呼家長簡直是“給植物澆可口可樂“!給孩子閱讀小繪本是好事,但是應該是讓孩子聽故事、看圖片,從而陶醉於故事的講述裡,但絕對絕對不應該是認字!孩子自己自然認識的字那沒有問題,但是家長反覆教,而讓孩子認識的字就是大問題了。算術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記憶力是不好的,孩子的大腦構造和發展,他們最厲害的,遠超大人的,是他們大腦的探索、認知能力。對新事物的警惕和好奇,是孩子的本能。他們對一個新事物,有短暫的警惕,發現無危險後,就會開始探索它,從而大腦裡開始形成越來越多對新事物的認知,形成越來越多神經元之間的鏈接。而首先有短暫的警惕,也是大自然寫在我們DNA裡的,因為生物第一要素是自身的生存,那麼就要保持對陌生事物的警惕性。

所以如果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大腦發展科學規律,就對不能是從需要記憶力的地方著手,而是應該從探索、認知的地方著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都知道讓幾個、十幾個孩子們自己玩耍,讓他們去大自然自己去探索,對他們的發展是十分有好處的。

那麼那些家長為什麼會熱衷於教孩子認字、算術呢?無非兩種原因:

(1) 認為是利用好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教給孩子知識。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前提條件就錯了,家長理解錯了孩子大腦發育到底是什麼。

(2) 自己的孩子能向他人展示認了多少個字,算得了多少位的加減法。自己感到很驕傲,很自豪。感到驕傲和自豪沒有問題,但是不應該以錯誤的方式來感到驕傲和自豪。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認字和算術,並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不認字、不學算術的孩子拉開差距!


一個5歲的孩子能認的300個漢字,會算100以內的加減法又怎麼樣呢?他的大腦神經元鏈接就比不學的孩子更多了?不是的,反而是他每天花了2小時學認字和算術,那麼他就少了2小時做真正大腦發展的科學教育,所以反而是這些學認字、算術的孩子的大腦神經元鏈接,比科學教育的孩子更少!

而且這種認字、算術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優勢,因為當所有的孩子開始上小學後,大家都會認的這些字了。的確,那些很小會認字的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因為他的同學還在記漢字、認漢字的時候,他都認識了。但是到了3年級,大家認識的字都差不多了。小學畢業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閱讀長文章了。這些很小就識字的孩子還有什麼特別競爭優勢呢?

算術是一個道理。

所以家長們如果要利用孩子的早期,做好孩子的大腦科學教育,不要再去剝奪孩子的時間用於認字、算術了!!!這樣做,完全不是在開發孩子大腦,而是在給植物澆灌可口可樂!

再次,這些認字、算術,自己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但是所有孩子小學畢業的時候,沒有差別。這種認字、算術,是不能給孩子帶來競爭優勢的!當然,孩子還在讀幼兒園的時候,家長會感覺自己的孩子好厲害,很驕傲。但其實從上小學開始,就不會有這方面的驕傲了。

給植物澆水,不要澆可口可樂,即使在家長你看來,可口可樂更甜哦,更花錢買的哦!尊重科學,尊重孩子的大腦發育科學……


米知山


不少家長都不想孩子比同齡小朋友落後,於是孩子從小就開始各方面培養,很多家長在孩子2、3歲時就開始教孩子認字學習,這樣到底好不好呢?

研究發現:過早的教孩子認字,雖然在剛入學時,比未識字的孩子感覺表現的更優秀,佔優勢,但跟年齡增長,孩子過早開始認字會漸漸不在優勢。這類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其他小朋友沒有太大不同,但在學習方面,態度表現往往不積極,不夠集中,因為目前所學的大部分字,孩子已經在之前學會了,老師教的字,既然自己學會了,就不在對識字產生更濃烈的興趣,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等等行為。時間長了,造成上課不能專心聽講的習慣,不利於學習。

家長們會發現,幼兒園一般不會過早教孩子認字、寫字,更多的是進行朗誦、背誦一些詩歌,古詩等。於是很多家長感到疑惑甚至不滿,孩子上幼兒園,為什麼卻不教認字、寫字?有的家長按耐不住,生怕自己的孩子上學後不如別的小朋友,園裡既然不教,那就自己來教了。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為學前的教育,主要是放在培養及孩子各種能力的教育方面,是為孩子升小學做準備,主要在於教育和養成孩子一種學習習慣。在學習的內容上,不必太過強調,只要孩子有好的學習習慣和熱情,對於知識的學習能力是沒有問題的。這也是幼兒園之所以不會讓小朋友認字、寫字的道理。

過早認字除了會導致以上所說情況還會出現:

因為過早就認識了不少字,在前期的學習中,學習成績會佔優勢,容易產生驕傲的心理,覺得學習是件很簡單的事情,自己很聰明,一旦遇到比自己學習成績好的小朋友出現,在心理上很難接受,遇到挫折容易受打擊,氣餒。

影響孩子的創造力,過早的灌輸孩子不屬於他們年齡階段應該接觸的知識、事物、思想等都會使他們在創造力,想象空間範圍及大腦思維受到影響,2至3歲的孩子基本未形成邏輯思維,認字也只是不理解的強迫性記憶,不利於孩子智力發展。

教學研究表明:年齡達到4至5歲的孩子,可以達到認字水平,家長可以開始進行正確的教育。

如果孩子自己表現很有興趣學習,家長可以進行引導,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意願而強要孩子過早的認字。


決勝網


我覺得孩子過早認字,具有積極的意義,也有不好的一面,這是從我女兒的身上看到的。

女兒大約兩三歲時,我就開始有意無意地教她識字。每次出門看到有字,我就會告訴她那是什麼;在家裡讀繪本時,我也會指著每個字讀給她聽;再大一點時,我在家裡的牆上貼了很多帶圖畫的字帖,家裡的傢俱也都寫上名稱,一有空就指給她看……


慢慢地她就開始認字了,到五六歲時,大部分常用漢字她都認識了。六歲那年她就能自己閱讀純文字的書,比身邊的同齡人快了很多,因此,時常得到別人的稱讚,這讓她自信大增,覺得自己的閱讀很厲害,從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閱讀能力也越來越強。這就是早學字的好處。


不好的一面是她的錯別字太多了!這個可能跟她學字的方法有點關係,但我覺得更多的還是因為識字過早。小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階段性,太早認字,孩子對字義並不能完全理解,對字形的記憶也很有限,特別是漢字中有很多同音字、近形字,孩子無法甄別,導致錯別字很多。我女兒讀小學階段,每次語文考試都會因為錯別字扣分。每當此時,我就有點後悔當時不能太早讓她認字。

希望我的經驗和教訓給你幫助。


穎媽育兒記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分享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我上育嬰師培訓課時,老師在課堂上講給我們的。


老師鄰居家有個小男孩,今年3歲左右,能認識很多字,還會背誦完整的《三字經》。親戚鄰居都誇這個小男孩天資聰慧。

上一年級時,小男孩的學習成績確實優於同齡人。到二年級的時候,小男孩的成績就開始下滑。


那些漢字他大多數多認識,要背誦的古詩,他也全部都會。所以小男孩上課不專心聽講,不認真去理解漢字背後的含義,比如老師讓他們用某個字組詞,小男孩只會想到自己認識的漢字來組詞,無法組出新的詞語。再比如造句,小男孩根本不清楚怎麼樣將一句話寫通順,而是根據自己認識的字,胡亂拼湊。

再分享一個古代的故事,是我爺爺講給我的。

我很小的時候,哥哥就教我認字。上學前班時,我發現很多字我都會,於是我回家就跟媽媽說,我不想上學了,因為學校裡教的,我都已經會了。


這時候,我爺爺給我講:古代有個人,就叫他小A吧。第一天去上學,先生教了一,第二天先生教了二,第三天先生教了三。到第四天的時候,小A不再去上學,父母問為什麼,他說他已經全部學會了。


有一天,村裡有一戶人家辦喜酒,請小A去幫忙收禮記賬。當時有位姓萬的人來送禮,小A讓人趕緊去找把掃帚過來,戶主問他記賬為何需要掃帚?小A說道:這個人姓萬,那就是有一萬條橫線,當然需要用掃帚寫啊。

如果孩子想要認字,有這方面興趣,那麼家長可以適當引導。但是每一次教會孩子某個字的時候,同時要給孩子簡單講一講這個字的真正含義。

如果家長只是為了讓孩子多認字,覺得對以後的學習有幫助,從而刻意讓孩子認字,那麼真的沒這個必要。


雖然學了很多字,但是不學以致用,相當於白學了。

我是林語菡,高級育嬰師,熱愛文字,熱愛生活的80後靠譜青年。分享育兒乾貨,聊人情世故,記得關注我喲~



林語菡


娃小時候,我看了網絡上的各種神童 ,我也焦慮了,我在娃兩歲多開始教娃識字,我想一天一個一年也365個呢,但真正教起來不是一般的累,一週後老爹知道後,表現很震驚,憤怒,罵了我一頓,我剛好也不想教了,就放棄了。不過平時生活中有意識的教一下,比如路上,看電視時,記沒記住就不管了,我個人感覺效果很好,上了幼兒園,老師多次提到娃識字多,上了小學老師說她幾乎認識所有的字,而且娃很早就獨立閱讀,省事省心。親子閱讀很累,我只堅持了一年多,而且獨立閱讀比親子閱讀效果好。娃生活中到哪喜歡看標牌,這個習慣是非常好的。娃看書很多字都是猜的,平時說話經常有讀錯音的情況,但她理解都是正確的,就是單獨一個字娃不一定認識,但詞娃就認識,放到句子了娃就更清楚了,娃識字多,目前看沒什麼不好的,好處倒是很多了,娃識字多,看書多,而且外邊玩的多,人群中很快就能發現她的不一樣


手機用戶69478224312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我個人感覺孩子早點認字是好事,不過,我很少刻意過早的教孩子認字。有專家調查,孩子2-3歲是黃金記憶的最佳時間,如果這時能給孩子們多點提供學習的機會,對了將來對孩子的成長會非常有利。

我家大寶的認字情況

大寶現在12歲,從小因為先生比較寵愛,我們基本什麼都沒有學,三年的幼兒園時光也是經常請假,也但是我會經常講故事給他聽,從小就特別愛聽故事,所以講故事就一直堅持,就這樣糊塗的到小學三年級,大寶就開始自己看書,只要沒什麼事,就喜歡看書,圖書館是他的最愛。這種好習慣一直保持著,所以平時沒事,他最愛做的事就是看書。

二寶的認字情況

二寶今年五歲上中班,特別不喜歡認字,我問過他幾個同學,別人學過的字都記得,他卻很多都不會,所以平時我就抽很多時間陪他認字,都卻不感興趣,我也沒有過度強迫他,經常在他玩的時間放唐詩和加法口訣給他聽,特別是唐詩,他基本聽5次左右,就能學著會背,而且很感興趣。就是認字和算數差一點,我並不著急,也沒有刻意教他。

最好的教孩子認字方法

孩子實在不喜歡認字,我沒有強迫的,仍然每天講故事給他聽,有時間會叫他記一些成語,他感興趣的東西,我就多引導一些,但是有時在街上,還是會教他一些字,告訴他寫的什麼,是什麼意思,有時候他也會主動問。

孩子早點主字,就更容易對學習感興趣,能早點自己看書,而看書,是我們孩子一生最值得堅持的好習慣。如果孩子喜歡認字,那就是最要多多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堅持下去,我們要陪他們一起看書學習。如果孩子像我家二寶這樣,不愛認字的,我們可以把認字融入到生活當中,邊玩邊學,比如商場的一些牌子上的字,比如外面的很多廣告牌,也可以在家裡都貼上名字,孩子經常看,不知不覺中就能認識很多字。

有聽朋友說,現在手機上也有很多認字視頻,聽說孩子們都很,這個偶爾可以給孩子看一會,注意控制時間就好。希望能幫到你們。

我是王書霞,全職寶媽,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和點贊,有免費實用的親子課程,有需要的請關注私信。

書霞育兒說


在我的孩子兩三歲時,我就教她認字,那是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作為農村人,我的教育理念是比較先進的。當然還教別的。比如背古詩,認動植物的名稱,學算術和一些簡單的加減法,認方位,認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認人民幣和使用十元以內的人民幣等等。

我覺得如果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把題目改成孩子過早認字,有什麼好處?更恰當些。

我家的孩子通過認字後,觀察能力更強了。比如有一次她的父親帶她路過村邊的水塘,那

有幾隻鴨子在水面上嬉戲覓食。她就問她父親,哪是什麼呀?

那不就是鴨嗎?

錯了,那是麻鴨。她有些得意的說她爸,你連麻鴨都不知道。

原來她是根據《看圖識字》認識的麻鴨。

我教她認數字的從1——10,也教她文字的一——十。有一回她指著一匹馬說,這個匹字這邊寫一豎就是四字。我從來就沒想過匹字的右邊寫一豎是四字。這時我忍不住的驚歎她的觀察力了。

她從日常生活中見到人時,愛聯想。比如她小時候家裡很窮,和她的叔叔一家住對屋。有一次,叔叔家孩子的姥爺來了。她也跑那屋湊熱鬧,也跟人家姥爺姥爺地叫的挺親。還掰著手指頭數起來,我有三個姥爺啦。燕子(她的堂姐)大姐的姥爺一1個,小慧(她父親堂弟)的孩子的姥爺二個,還有廣西的姥爺三個。

我的孩子通過早期教育,認識一些字後,村裡有些人,誇她說話都帶有書面的字。

提前認字的她,想提前上學,老師不允許。後來上學後,經過她的努力,已挑出農門,成了某大城市的一名普通白領 。


胡蘭英


作為80後,我媽從來沒有給我講過故事,偶爾在外婆那裡聽到的都是恐怖的鬼故事,上小學前只認識幾個有限的字。但是完全沒有阻止我看書的熱情。因為三年級的時候是班級的圖書館管理員,經常可以借一堆書回家看,那時候也沒什麼繪本,看的最多的是童話書。三年級暑假第一次看了大部頭古龍和金庸的小說,還得偷偷摸摸去樓下小店租書,5毛錢一天,為了省錢,只能拼命看,古龍的絕代雙驕兩天看完。全是靠武俠小說堆起來的語感。然後上初中以後莫名其妙作文經常變成範文。似乎學齡前不識字也不是很要緊。

然後說到我表侄子,屬於早慧,很小就能記得很多詩歌故事。他媽媽引導的也很好,大概4歲已經會讀報紙了。現在9歲,非常喜歡看書,經常看書看到忘記做作業。最近據說在看凱叔講歷史和世界歷史。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

時代在發展,有條件的話當然早點認字比較好吧。


大錦鯉小錦鯉媽媽


首先,我們得弄明白什麼叫“過早”,誰定義的?有什麼根據?說實話,誰都定義不了,也絕對沒有所謂的早晚之分。孩子從生下來就在感受世界,感受周圍的一切,包括符號,聲音,色彩……作為中國字,本身就是符號的一種,多認絕對是有益的。北大博導,腦科學家魏坤琳就在他的書裡提到,孩子越早認字越好,因為他知道的符號越多對他的成長越有利,會不斷擴展他認知的範圍。魏坤琳自己不到一歲父母就開始教他認字,包括施一公,顏寧……我身邊2013年的陝西省狀元郭威,哥大全額獎學金,公司CEO郭鑫悅,以及5箇中科大,一個哈佛大學,一個佐治亞理工,康奈爾大學,同濟大學,央財……等都是早早認字讀唐詩的典範。反倒是學習差,最後去了職業技術學院的,父母倒認為孩子有什麼規律,結果孩子不愛學習,沒有興趣。說到底,還是回到魏坤琳的理念上,孩子知道的符號越多越好。我兒子也一樣,現在幼兒園,見到字就想認,尤其見到我教的,他很興奮的,兒子喜歡物理化學,喜歡修理東西,喜歡唱歌……我認為孩子教育絕對沒有早晚之分,只是我們用的方式欠佳,過於成人化,才導致孩子覺得沒有意思。反觀歷代大師,哪一個不是早慧的典範,所以有“自古英雄出少年”之說!總之,引導孩子要趁早,引導不是死學,不是刻板的教,而是讓他感受物理化學的神奇,以及中國字的有趣之處!




大胖二胖和小胖


昨天剛和朋友說過這問題。

我小時候是個認字狂魔,家長沒有教,就是聽一遍這個字念啥就記住了。

我女兒快三歲半了,認識的字應該不到十個,她不問我,我就不教。

因為我認字太早,愛讀書,不太理人,除了書上印的,別人說的都不太當回事兒,也沒什麼觀察力。

更可怕的是,上課聽講,聽見的東西我記不住,這樣的話上課對於我就是浪費時間,沒有效果。回家靠讀書來學習,時間也不夠,書本能提供的資源也不夠。

總結就是視覺學習能力可以,聽覺學習能力太差。

所以我希望孩子不要像我一樣。目前看,還沒有發現她不認識字的害處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