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的声腔艺术,观众称她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戏”


马金凤的声腔艺术,观众称她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戏”

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旦行演员,出生于梨园世家,原姓崔,六岁随父学艺,八岁到开封正式向菅玉田、马双枝、司凤英等著名豫剧演员学戏,后随继父姓改名马金凤。

她的声腔以豫东调为主,兼用祥符调和豫西调。她采用的演唱方法是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她的中音区和高音区音质坚实有力、清脆纯净,唱腔吐字清晰、节奏感强,风格质朴无华。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虽然出演过旦行的许多剧目,饰演过许多不同行当的角色,但仍以《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花打朝》中的程七奶奶、《对花枪》中的姜桂芝最为出色,影响最大。她创造了中国戏曲中的“帅旦”行当,并影响到全国其他剧种。

马金凤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马金凤的声腔艺术,观众称她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戏”

演唱时音域适中,不强调音域的宽广,而是突出自己中音区声音坚实、纯净、明亮的特点,创造性地在传统曲调中求新、求变。她的唱腔不仅有着浓厚的传统韵味,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她对唱腔板式的选择既不凌乱,也不复杂。她不以曲调取胜,而是以字字清晰、语调鲜明、音节响亮、甩腔简洁见长,即所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

“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是马金凤的代表作,其中《穆桂英挂帅》的唱腔最具代表性,也最能体现马金凤独特的唱腔风格。


马金凤的声腔艺术,观众称她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戏”


该剧中“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的唱段,唱词四十多句,由豫东调“二八板”与“二八连板”组成。一般来说,由于大段唱腔的设计、组织具有相当难度,所以多在板式转换上做文章,像这种通篇只用一类板式的大段唱腔十分不好处理,很容易使人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而马金凤却与作曲家们密切合作,反复切磋琢磨,利用许多演唱技巧把这段唱处理得十分妥帖。起唱时的“闪板”与“顶板”,唱腔中“分句”与“连句”、“连句”与“叠句”交替使用;为了突出字意,强调词情,增强语言的气势与表现力,选用了变换强弱的切分音手法;当叙事到一定程度,必须夹叙夹抒时,就用“托音”或“甩腔”的唱法,使人有久履平地而偶上高坡,群岭蜒绵,异峰突起的感觉。这样,在强调节奏鲜明的同时,做到了前后有对比,行腔有起伏。在保证曲调流畅的同时,做到整段唱腔具有强烈地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说,多用“二八板”、“二八连板”是马金凤唱腔艺术的一大特点。

少用高音,惜用高音,把高音用在唱腔的高潮是马金凤唱腔艺术的另一大特点。她在唱腔中高音用的比较少,一般高音都出现在关键句、重点句、高潮句。如《穆桂英挂帅》里“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一段中的“帅字旗飘人云”一句,“旗”字用了高音,还加以拖音;而“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中“五十三岁”四个字用了高音。这几句都给以“字里传形,字里传情”的感受,也是她运用声腔技巧的独到之处。

重复落韵是马金凤唱腔艺术的又一大特点。在她的唱腔中,落音大都在“5”上。乍看起来似有单调之嫌,但这也正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一般来讲,在大段叙述性唱中,观众特别要求内容交代要清楚,而对于曲调则只要求通顺流畅,豫东调的风格特点也缺此不可。马金凤利用这一特点,让上下句不同的落音反复出现,这样不仅能够达到艺术表现的需要,而且还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使之产生亲切感。因此,观众将马金凤的唱腔称为“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戏”,好懂、好学、爱听。


马金凤的声腔艺术,观众称她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