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塵:真正的面的運用,是全身的整體之法,才是我國拳學的精髓


楊鴻塵:真正的面的運用,是全身的整體之法,才是我國拳學的精髓

楊鴻塵

京武功夫如是說:

本文作者寫於2012年3月10日,來源新浪博客。為保持原文,特摘錄如下,僅供各位學習研習之用。

楊鴻塵從石家莊來京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經常到醫院探望二姑,他性格直爽,為人厚道,十分重情義講感情,我與他均為河北省藁城市人氏,是真正的地道的老鄉,我們相識已有很多年了,因著老鄉的特殊關係、因著志趣相投性格相似的緣由,我們每每相談甚歡、往來甚密。他此次來京,我當然要盡地主之宜,請他和從山東來的王成師兄一起吃頓便宴,當然我的師兄王興玉及我的學生劉宏武、蔡志光也一起陪同嘍!

3月4日下午5點,我們一行六人在北京中醫院探視完二姑王玉芳之後,在附近的“江湖菜”飯館用餐。當楊師兄得知劉、蔡二人在中國地質大學讀本科時,即是該校武術隊的骨幹成員,他們又分別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他們既是傳統武術的愛好者、習練者又是傳統文化武學、道學的研究者時,就顯得格外得高興了,對他們在吃飯席間提出的各種問題、疑惑,楊師兄均做毫無保留地詳細認真地解答、解謎,現將所談主要內容記錄如下。

1、風帆試力

風帆試力,以丁八步站立,持技擊勾挫樁為起始式,雙手基本不動,以身體軀幹做上下、前後、左右的調整運動,以獲得均整平衡之力,把脊椎看成是風帆的豎杆,身軀是整個的帆面,把自己想象成風帆與風力的吹動發生呼應。為了更加生動形象,他把一張餐巾紙豎放在一根筷子上 ,然後用嘴吹氣,紙面在往後回攏的同時也在上下、左右地飄擺著,他說這才是真正風帆試力的真實含義呢!

現在一般人所教的風帆試力,都是身軀不動,雙臂上下、前後地瞎比劃一通,這是非常錯誤的。

還有那個虎抱頭,把頭埋在兩雙臂之間,雙手臂也是基本不動,頭在骶椎、脊椎的推動作用下進行前後左右上下的運動和調整。這都是腰和腿上的功夫,這才是整體之動、整體之法,現在這些真正的好的傳統的東西,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

2、抖大杆

抖大杆也叫耍大槍,因為最早它是長矛,是在戰場上直接用於作戰的,是敵我雙方的生死相搏,招招制敵、致命。後來不打仗了,就變成了大杆,但其操練方法沒有變,依然保留著整體之法的訓練,為了使大杆與身軀保持一致,在大杆的底部末端有一個小鐵環,並把它套在自己的腰帶上,那時的腰帶都是用布繩子做的,這樣雙手臂持杆的動作範圍就非常小了,它自然就與整個軀體合在一起了,整體力自然也能如此這般地練出來。

現在抖大杆的有幾個人是這樣練的,又有幾個人知道這樣的練法呢?!

3、虎豹之行走

虎豹在動物界是兇猛的食肉動物,以靠速度的優勢追趕捕殺獵物,它們經常潛伏在草叢中伏地而緩行,肚皮都貼在了地上,幾乎都是骨架子在動,肌肉及其鬆軟,待靠近獵物時,才突然發起進攻,鬆軟才能產生速度,有速度才能捕獲成功。

我們在自由搏擊中,也應

學習虎豹身軀之鬆軟,攻擊目標之神速。

4、貓狗之發聲

貓狗發出叫聲的,是不逮老鼠和不咬人的,而在胸腹部發出的轟鳴聲的,則是能捕老鼠和咬人的,俗話說“咬人的狗不叫,汪汪叫狗咬不了人”。

真正試聲亦是如此,在呼氣時,氣是往體內運行的,聲音是體內振顫轟鳴的,聲音是不能從嗓子裡往外喊出來的。試力、試聲時,膈膜都是不能發緊的,這也是王薌齋老先生反覆強調的,可是現在的意拳大成拳的練法是這樣的嗎?基本上都是大喊大叫,這樣膈膜就必然發緊,因而也必然是錯誤的。

5、“三隻手”

設左手置於胸前,那麼一定要有一隻虛手在它的右下方與之產生呼應之力;若雙手置於胸前,就應該有兩隻虛手與它們斜線相對應。他為了更加形象的闡述這一觀點,他把一個打火機放在衣服的衣角上,兩隻手捉住兩頭並向外用力一拉,只見那個打火機被彈起一尺高後落地,這就是渾元爭力,它是以我們的腰為軸做上下左右前後對拉爭擰的。

6、何為點、線、面

西方的拳擊是典型的點的打法,以拳頭作用於打擊面上,其發力是局部的用力,其路線是A點到B點的直線運動。線的發拳發力也是局部的用力,如套路對打,散打比賽等,均是如此。

面的正確運用,則是立體的渾元的整體勁的運用,以丁八步站立,持矛盾樁迎敵,待對方進攻時,我只需進步近身發力即可。這才是真正的面的運用,這才是全身的整體之法,我國的拳學精髓基本也在於此。一動無不動,牽一髮而動全身,整勁的爆發,是整體性理念認知在拳學上的具體運用。

縱觀我國當代拳學界,可以說只有王薌齋老先生的認識最準確,而且運用的也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