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書院:3句話領悟《易經》精髓,百經之首乾貨分享

《易經》在中國已經傳承了兩千年多年,像一粒金沙在傳統文化的浪花裡,洗盡鉛華流傳於世,不論時代如何變幻,它都一如既往保持自己的本色,為人們提供智慧思想的源頭活水。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的是《奧義書》,而中國則是《易經》。後世稱《易經》為“百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和商家的必修之書。

博學書院:3句話領悟《易經》精髓,百經之首乾貨分享

1、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這是易經中最著名的哲學名言。在《易經》看來,陰陽是相對統一的,是萬事萬物存在的基本規律。循環不已乃道也,問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是太極否,曰陰陽只是陰陽,一乃是太極,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即為陽。天一坎數,由一生二,陰陽合德,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子一醜二,於天象為日月。這是中國的“對立統一”,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兩種力量,相輔相成,相互演進,不可偏廢,構成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的法則。

這裡所說的“道”是“人道、天道、地道”,“一陰一陽”其實就是人類社會中所存在的好壞、成敗、對錯、明暗、高下、大小……等,這些對立統一就是我們所說的“道”。《易經》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講宇宙的體用。本體是寂然不動的,它起的作用,就是“用與象”。每一個現象都是相對的正反兩個力量而成,天下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

從哲學上看,無論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都來源《易經》中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即自然,運行剛強勁健,與之相應的君子處世也應如此,自我要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是《易經》中關於人生哲學最著名的名言警句。著名的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是借用於此。千百年來,這句話警醒了多少人生困頓、迷途失志的仁人志士,激勵他們繼續奮發圖強實現偉大抱負。

博學書院:3句話領悟《易經》精髓,百經之首乾貨分享

俗話說,自強者天助之,自欺者必自毀之,胸懷坦蕩寬容別人必然前途寬廣。《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源頭,很多思想都是從《易經》啟發而來。自強不息,需要我們對自己嚴格要求,厚德載物,則需要我們對別人寬容厚道一點。這就是儒家修養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來源。站在中國古代思想發展角度來看,儒家和道家是我國最主要的兩大思想流派。儒家倡導的思想正是《易經》裡的乾道,自強不息,剛健有為;而道家思想則信奉的是《易經》裡的坤道,厚德載物,柔和無為。

3、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這句話出自《周易·繫辭下》,說的是當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發生變化,在變化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打通阻塞事物發展的障礙,使事物繼續向前發展,最終得以長久存在不被歷史淘汰。作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這句至理名言至今仍是我們行為做事的指南。

聰穎智慧的古人先賢從這句話中,總結出了極具智慧的兩個字“變通”,表達更為巧妙實用的意思。變通一詞,指導我們當遇到事不必死鑽牛角尖,而是應該從全局思考,融會貫通,運用逆向思維,整體把握,以動態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以尋求最優解。變通為我們合理運用智慧解決實際問題指出了方向和思路,是古人將哲學概念演變成方法論的重要一步。

變通一直以來都是國人信奉的行事法則。在兩彈一星的科學研究中,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研究難以取得突破進展。主持兩彈一星研究工作的錢學森先生從《易經》裡的“變通”思想出發,窮則思變,開創出了系統科學,這門新興學科,旨在以科學的系統來彌補個體的不足。把“人的因素”放在研究的基點上,提出了開放的複雜系統及其方法論,為兩彈一星科學研究貢獻了巨大能量!

博學書院:3句話領悟《易經》精髓,百經之首乾貨分享

《易經》博大精深,無所不包,思想內涵之豐富,啟源儒道思想,對我國後世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西方大哲學家榮格對《易經》讚歎不已,認為不是誰都有資格用。拜讀國學經典,啟迪人生智慧,博學書院傳承國學文化,設置《易經》智慧相關課程與廣大國學愛好者共同研修,參悟古人智慧,助益企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