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引出的思考:棍棒之下,出孝子還是逆子?

中國有句古話叫: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但另一方面,教育學家又告訴我們,孩子不能打,打了只會讓他越來越叛逆。到底棍棒下出孝子還是逆子?最近看的一部熱播電視劇《大明風華》,就引起了我的深思。

《大明風華》引出的思考:棍棒之下,出孝子還是逆子?

女主角孫若微的前半生無疑是幸福的。因為丈夫明宣宗朱瞻基深愛她,還立了她做皇后。可惜朱瞻基不長命,年紀輕輕就死了,留下了她與9歲的朱祁鎮。從此,孫若微當了太后,幼子朱祁鎮就成了皇帝。但由於幼子無知,孫若微不得不既當爹又當媽還要參與國家管理。

從此以後,劇情就從輕鬆的古裝愛情劇,變成令人壓抑的家庭倫理劇,到處充斥著“小孩子得管教”“不打不能立規矩”的暴力教育。一個耍暴力,一個反暴力,於是,兩母子的衝突不斷升級,矛盾一觸即發...


1、若孩子沒有認識到自身錯誤,懲罰是沒有意義的


“不罰不行,我必須給他立規矩”

劇中的這句話,是不是聽著耳熟?這是許多家長打壓孩子的“合理”理由。他們認為這次打怕了,下次就乖了。然而,家庭教育沒有他們想的簡單。


《大明風華》引出的思考:棍棒之下,出孝子還是逆子?


孩子雖然心智不成熟,不能分辨是非對錯,但是已經形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人的思維模式是當他知道這件事情是錯誤時,他就不會去做。所以,只禁止孩子的行為,卻沒有理解他背後的心理動機,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那麼下次他繼續會犯錯。


我想,孫若微的教育方式就是犯了這種錯誤。在孫若微第一次看到朱祁鎮往太監身上潑水時,她只是勃然大怒,讓朱祁鎮到牆邊罰站。但是,朱祁鎮沒有認識到他欺負人的行為是不對的,他只覺得自己無故被罰,於是他一邊罰站一邊不甘地說:“憑什麼?”


《大明風華》引出的思考:棍棒之下,出孝子還是逆子?


為了報復母親無故的責罰,朱祁鎮更加喜歡惡作劇。從故意捅馬蜂窩,到欺負幼弟朱祁鈺,再到羞辱定西將軍陳文榮,我想他應該在一個又個的惡作劇中,獲得了報復的快感與成就感。


《大明風華》引出的思考:棍棒之下,出孝子還是逆子?

其實強扭的瓜不甜,只有發自真心地認識錯誤,下次才能改正。若沒有認識錯誤,那麼只會重複犯錯。而且在家長的打壓下,孩子還會產生報復行為,

你越禁止,他越想做,你越打壓,他越反叛,最後只會淪為“問題少年”。


2、語言暴力除了傷害孩子,沒有任何作用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期盼社會對自己尊重,是一個人天性的需要。”


但我認為,孫若薇對皇帝兒子卻沒給予應有的尊重,反而一直進行羞辱式教育。在第47集,孫若微看到兒子在欺負太監,於是怒斥道:“太監來宮裡侍候就為了賺口糧錢,養活一家老小,你呢?你能幹什麼?”

《大明風華》引出的思考:棍棒之下,出孝子還是逆子?

把真龍天子與最末位的太監做對比,孫若微的這句話無關教育,只是單純的發洩。而且我認為,孩子在大庭廣眾被羞辱,這種傷害比體罰還嚴重。

曾經有教育學家說過:在語言暴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形成自卑的性格。而據我觀察,朱祁鎮的內心就很自卑。因為自卑,他盲目自大,不能聽取別人的反對意見,如:自己的建議遭到大臣于謙的反對時,他立即惱羞成怒要打死他。因為自卑,他非常渴望用成功來證明自己,而他作為皇上,自我證明的最好方法就是打勝仗。恰好國舅爺張克儉被瓦剌部殺了,他就以這個藉口出兵親征。可惜的是,他在行軍的過程中,盲目自大的毛病又犯了,多次否決大將陳文榮提出的正確行軍意見,導致兵敗被俘,還連累大明朝陷入了“亡國”的困境。

《大明風華》引出的思考:棍棒之下,出孝子還是逆子?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朱祁鎮的兵敗,很大部分原因是孫若微錯誤的教育方式造成的。而孫若微對朱祁鎮的語言暴力,除了傷害孩子的心靈外,沒有任何好處。


3、暴力教育換來的是冷漠的親子關係


打壓式教育的背後,會產生一位嚴父或者嚴母。他們從來不給孩子正面的肯定,只會不斷地批評,打壓孩子。為了不被批評,孩子學會了察言觀色,在父母面前說一些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然後在家長看不到的地方,偷偷使壞。

我們可以看到,面對嚴母孫若微,朱祁鎮就是這麼做的。在第51集,倆母子為該不該與瓦剌部開戰產生了分歧,孫若微主和,朱祁鎮主戰,雙方各執一詞,朝會上沒有下定論。下朝後,朱祁鎮再次跟老師楊先生討論這個問題,前一秒他還在反對老師要和談的觀點,但下一秒他看到孫若微來了,立刻說:“先生說得真好”。但你別以為他向母親屈服了,事實上,他在背後唆使太皇太后(祖母)向母親施壓。

《大明風華》引出的思考:棍棒之下,出孝子還是逆子?

在意識到孩子與自己隔著心思後,孫若薇想跟兒子溝通,修補關係,但兩個人已經咫尺天涯。

孫若薇說:兒啊,娘做的這些都是為了你啊。哪怕你再鐵石心腸,也被捂熱了吧?”


朱祁鎮卻回答:“你對我的愛就像是棉襖,穿著沉,脫下冷。”

《大明風華》引出的思考:棍棒之下,出孝子還是逆子?

孃的苦心兒不懂,兒的心思娘不明,兩母子隔著心思,溝通不了,共情不了,親子關係走到這一步,已經變成了只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真是令人唏噓啊!

總的來說,電視劇《大明風華》用幾集劇情,向我們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向我們證明了“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一套錯誤的教育觀念,

值得我們做父母的深思與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