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要耐得住寂寞和非议


HR要耐得住寂寞和非议


前几天,看到一个HR朋友在群里转发的《云南某企业CEO骂HR的邮件》,我反复看了3遍,其阅读量超10万,评论也十分热烈,我感受颇深。


我关注该文,一是本人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从HR经理到HR副总经理,是深入思考当下HR面对的环境。

我不知道,文中的杨总经理是不是仅仅就冯总监的这个《报告》而不悦,我一直认为,做到总监这一级以上的,和上司的关系,不仅仅是上下级关系那么简单了,这个层次的关系更多的是事业的合作者,事业同向,目标一致,我猜想如果总经理非资本方,你可能更会关注董事长的态度,而保全自己了,你也知道董事长几天没睡好觉了,你关心过HR系统员工的辛苦吗?你可能眼睛是朝上看的,我想作为HR也很纠结吧。

我一直认为,企业高管的去留和能力关系不是很大,却和理念关系密切,有些企业高层斗争很激烈,然有些董事长、总经理对业务不专业,喜欢在人力行政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这样不同程度地会对人力行政工作进行干预,矛盾产生就避免不了了。有的HR抱怨,他们的总经理挺有个性,对采购很“热心”,大到生产主辅材料,小到办公用品耗材,就连签字笔都亲自联系供应商,其用心路人皆知,心照不宣罢了。

今年我们遇到了“疫情”,HR系统的伙伴们忙坏了,网上也有HR吐槽,要崩溃了。员工休息在家,HR们每天要统计他们的体温,要制定复工计划,疫情防控方案,组织视频会议,反馈员工诉求,有的甚至还要购买消毒水、酒精、口罩等防控物资,HR太累了!一步做不到位,老板就发飙,有HR说,累成狗,也得不到老板的肯定,认为HR就应该去做。


其实在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对HR的定位上不仅急功近利而且非常纠结,一方面老板们期望HR的价值发挥最大化,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改善经营效益,但另一方面老板们对HR的定位却完全不同。

一项调查显示,39.6%的企业中HR是“后勤管家”,26.4%是“参谋”,22.6%是“服务员”,只有11.3%的是“合作伙伴”,大部分HR承担的是后勤打杂的工作:没人了招人,领导要培训就培训,领导要考核就考核,领导要求写岗位说明书就加班加点、闭门造车来写岗位说明书;一会儿接个要求核查出勤的电话,一会儿接个咨询保险事宜的电话,一会儿有应聘者来面试,或者有员工过来哭闹着说工资算错了等等。定位不清导致HR的价值和贡献比较模糊,在企业管理中就很容易被边缘化。


HR要耐得住寂寞和非议


还有,很多老板嘴上强调人力资源最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做法却是: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缩减成本往往先从HR部门开始。很多企业虽然设有人力资源部,但其实还是以前的人事部,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人力资源部的设置成了摆设,看别的公司设了,自己也跟着设置,但是在部门人员配置和工作推动上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HR总监或经理一般是中层,不要说参与公司战略规划和高层会议,就连一些很基层的人事安排也不一定有话语权。HR部门的人都是从其她部门抽调的非专业人员,或者把被公司发配的落后分子留到HR部门,或者找几个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装点门面。另外,相对业务部门来说,HR的整体薪资待遇也偏低。


当然,HR自身存在着专业不强,影响力弱,替代性强的短板。HR系统存在着外行多、年轻人多、女性多。也有人说,在一些外资企业中很多HR靠外语吃饭,在一些传统的国企一般靠关系靠背景,而民营企业的HR则大多来自业务和后勤部门,这话虽然说得过了点,但也反映了很多HR在专业能力上不足的现状。

因为HR的门槛较低,业务经理学习HR知识相对容易,HR学习业务知识要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华。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HR,既要有服务于员工、服务于企业的情怀,又要有扎实雄厚的专业功底撑腰;既要创新求变,又能坦然接受失败。相信,所有的经历和阅历都会让我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展示更好的自己。(涂怀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