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肖明静

蓝莓 (blueberry),又称越桔,杜鹃花科 ( vac-ciniaceae) 越橘属 (Vaccinium),为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树。果实呈蓝色,富含维生素、花青素、花色苷、矿物质、食用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营养保健功能,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果汁饮料、果酒等,素有 “浆果之王”、“水果皇后”、“世界第三代水果之王”之称,国际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作为亚洲蓝莓的主要产地,2017 年中国蓝莓的栽培面积已经达到了 3. 12 万公顷,蓝莓总产量为 11. 49 万吨,其中贵州、辽宁、山东为栽培面积和产量位居前三位的省份。通过调查全球市场,并对北美、欧洲、亚太等蓝莓产区的蓝莓年平均增长率进行计算,从而得到的预测结果显示,到 2026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蓝莓生产国 。

除了蓝莓浆果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外,蓝莓树又是灌木果树,适合高密植建园,既能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又可改善生态环境,是山区退耕还林、生态治理的理想树种。黔东南州于上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引种蓝莓并种植试验成功,已逐步推广种植。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下,蓝莓产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1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1. 1 自然条件

黔东南州位于中亚热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域起伏大,山区气候较为复杂,局部气候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在 14. 6~18. 5 之间。境内年日照时数为 1068 ~ 1296 小时,年无霜期 220 ~ 260天,降雨量 1000 ~ 1500 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8%~84%之间 ,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同时黔东南州地带性土壤有黄壤、红壤和黄棕壤三类,呈强酸性,pH 值 4. 2~5. 5,其中有机质含量较高、面积分布最广的是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 500m ~1200m 之间,这类土壤最为适宜蓝莓生产发育,且不需进行任何改造,是发展蓝莓产业具备的优势土壤资源。

1. 2 交通区位

黔东南州是贵州的东大门,是湖广一带进入云贵川的主要通道,也是重庆南出广西的重要走廊。州内交通发达,铁路有湘黔铁路横穿岑巩、三穗、镇远、黄平、凯里、麻江至贵阳,黔桂铁路连枝柳线和株六复线; 公路有 320、321 国道穿境而过,且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高速铁路有沪昆高铁凯里南站; 民用航空方面,州府凯里至省会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 2 小时行程,州内有黎平机场、黄平机场已通航。

1. 3 产业政策支持

黔东南州委州政府 2009 年 10 月委托林产工艺规划设计院编制了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蓝莓产业发展规划》; 2011 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印发了 《关于加快蓝莓产业发展的意见》 (黔东南党办发 〔2011〕23 号) 文件,制定了全州蓝莓产业发展规划与目标,开始进行规模化发展,把蓝莓产业建设列为全州的支柱产业,并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蓝莓生产基地; 2012 年,贵州科学院与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签订了 《蓝莓产业发展合作协议》,目标是将科技直接作为产业生产原动力,有效推进该地区蓝莓产业快速发展 ; 2013 年,黔东南州将蓝莓产业列为全州六大重点产业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形成了产业体系,在质量和规模上居于全国前列; 2018 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印发了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2018~2020 年) 》,制定了蓝莓产业建设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力争到 2020 年,全州建成蓝莓基地 1. 3 万公顷,通过聚焦林业特色产业,推动林业产业带动转型升级。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1. 4 科技支撑

黔东南州自引种蓝莓以来,进行了蓝莓引种驯化栽培,先后完成了 2 项省级蓝莓科技攻关项目和2 项科技推广项目,取得了国内领先的蓝莓种苗快繁和丰产栽培实用技术,为黔东南州山区蓝莓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 。2007 年和2012 年,黔东南州麻江县连续两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命名为 “中国南方蓝莓繁育及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2009 年被中国果菜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授予 “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县”称号 。为提高和规范有机种植水平,2015 年,黔东南州制定并发布了 《有机蓝莓生产技术规程系列标准》,在扦插苗、栽培、果实采收包装贮运等方面制定了相关规程,给有机蓝莓种植提供了技术依据。2018 年 8月,经 “中国蓝莓酒之乡”评审会认定,黔东南州凯里地区获 “中国蓝莓酒之乡”称号,这是继陕西永寿县被认定 “柿酒之乡”之后,全国第二个被认定的果酒之乡。

2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2. 1 产业基地建设

黔东南州是中国最大的人工种植蓝莓地区,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兔眼系列中的园蓝、粉蓝、杰兔体弗兰、灿烂、顶峰和芭尔德温等品种以及少量的高丛系列,其种植主体多元化,有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呈现出 “公司 + 农户”、“公司 + 基地 + 农户”、“合作社 + 农户”等抱团发展的良好模式。在种植上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和基地园区化建设,推行绿色生态有机栽培,抓好示范带动,创建了丰产栽培示范点,并建成了一批采摘体验和旅游观光的蓝莓园区。目前,黔东南州蓝莓基地有 11 个县市,2018 年,全州蓝莓基地建设共完成 3360 公顷,其中新建 2153. 3 公顷,低产低效改造 1813. 3 公顷,全州蓝莓基地累计面积达 9226. 6公顷。

2. 2 加工销售

目前全州从事蓝莓加工企业 14 家,加工能力达 1 万吨,主要生产蓝莓酒类、饮料类以及果干、果脯、果酱等,蓝莓加工产值 1. 2 亿元。蓝莓专卖店建设也取得突破,已在北京、浙江台州、贵阳、凯里等建成专卖店; 蓝莓产业保鲜贮藏、物流等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蓝莓鲜果及加工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州、广西、重庆、长沙、贵阳等城市和地区。

2. 3 品牌建设

目前 “麻江蓝莓”已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麻江蓝莓”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同时,确立了 “三个统一”品牌建设目标,即全州蓝莓统一名称为山地生态蓝莓,统一种植标准为有机种植,统一公共品牌商标为 “姜央圣蝶”。极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公共品牌 “姜央圣蝶”商标已正式获得注册证书。

3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 1 蓝莓基地建设难度大

一是由于蓝莓投入大,在不需改良土壤的情况下,从种植到结果,投入一般在 6000 元/667m 2 以上,种植技术强度高,项目整合少,各种植主体经营资金不足; 二是近年来部分县市发展产业类目庞多,侧重点不一,部门项目资金整合较难,申请产业扶贫子基金门槛高、审批程序复杂,投放款项手续繁琐,蓝莓基地得到的支持极为有限,基地建设仅靠种植主体自筹,导致基地建设标准不高,进展较慢,严重制约了蓝莓产业基地的建设进度与建设水平; 三是受前几年蓝莓高价的影响,部分种植主体对蓝莓产业的期望值过高,随着产业发展,蓝莓市场趋于理性价格,蓝莓种植主体积极性受到了较大影响; 四是部分县市重视不够,对蓝莓的支持力度减弱,除麻江、丹寨等县仍以蓝莓为重点外,其他县市在产业发展重点上有所调整,蓝莓发展被边缘化。


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3. 2 蓝莓加工水平落后

我国蓝莓冷冻果和浓缩果汁生产基本上还是采用 20 世纪 80 年代引进的工艺技术,加工能力和加工产品质量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问题同样制约着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黔东南州由于蓝莓种植面积小,蓝莓加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资金,产业链尚未有效形成,无法形成规模性的加工产业,无法实现蓝莓产业化生产。

3. 3 土地流转困难

规模化经营的基本要求是连片种植,既可节约种植成本,又便于经营管理。但是由于近年来产业发展用地矛盾突出,部分农户受传统思想影响对土地依赖性高,土地流转租金也较高,导致土地流转困难重重,而且蓝莓种植对土地又有一定要求,影响了新建基地建设用地的需求。

3. 4 缺乏龙头企业,发展信心不足

黔东南州现有的种植、加工企业多数规模小、实力弱,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能力差,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打开市场,消化蓝莓原料极为有限; 大多群众和企业对发展蓝莓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发展新建基地难度越来越大。

3. 5 科技支撑薄弱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支撑力量薄弱,研发机构不健全,高端科研人员、实用技术骨干及生产技术人员培养力度不够,黔东南州在新品种和新产品开发、科技队伍建设等前期基础工作方面仍有待加强。如: 黔东南州蓝莓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蓝莓花期易受低温阴雨等气象条件影响导致授粉坐果率低,而未能推出抗逆性强的丰产稳产品种,目前由于技术支撑力量薄弱,该项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 另外因技术匮乏,缺乏工程化蓝莓鲜果采前预处理、采后动态贮运、包装技术,大部分现有保鲜库需要改造后才能满足蓝莓鲜果保鲜要求。

4 对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发展的建议

4. 1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蓝莓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新一代健康产品,其栽培、种植、管理等均不同于传统果树,在发展过程中需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加快科研产品研发机构、技术研究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研基础条件,增强蓝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继续加强对蓝莓优良品种引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以及蓝莓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研究在发展蓝莓产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再次,扩大与蓝莓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培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科技队伍,满足蓝莓产业发展需要。

4. 2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蓝莓产业发展是一项投入大、战线长、涉及面广的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得不到市场认可等系列风险,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风险防范,如集中优势资源,配置龙头核心企业,更好地掌握蓝莓加工和主要基地资源; 采用多种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准入条件,走深加工高端路线,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实施品牌战略。其次,进一步加强市场宣传和舆论引导,提高广大种植户对蓝莓产业发展及其价值的认识,自觉维护蓝莓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稳定,提高群众参与种植积极性。

4. 3 抓好政策保障

蓝莓种植前期投入大,加工生产成本高,农户种植和企业在融资和资金筹措方面情况各异,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金融、补贴、税收、人才开发和招商引资等方面优惠政策,根据不同的主体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或补贴政策,更好地引导和推动蓝莓产业健康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