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幾多幾少

第一、多訓練少講授。課堂上的講要少而精,強調講基礎知識的重難點,講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規律;注重答疑解惑、查缺補漏,拓展練習、舉一反三。“練要從多到精”,明確要求,使學生掌握方法和規律;強調實際運用、熟能生巧,使學生養成善於質疑問難和歸納總結的好習慣。

“多練”不是搞題海戰術,它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並引導學生通過“練”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自主理解能力和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精練”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精選習題,切忌講量不講質;第二要深化,通過“練”這一環節,使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

“精講多練”和“精講精練”是一個由初級向高級發展的兩個不同的階段。由“精講多練”逐漸向“精講精練”過渡是“講練結合”所追求的目標。

教學中的幾多幾少

第二、多個別輔導少整體說教。一次考試或作業檢查,教師在評卷或批改作業中發現了許多問題,並歸結出了共性的和個性的兩大類;一個階段的教和學活動,教師發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良習慣和現象……怎麼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堂時間劈頭蓋腦,嘰裡呱啦就是一通訓斥,搞得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他,一頭霧水,不知就裡。長此以往,效果自然欠佳。

有問題不怕,怕的是我們教者不懂方法。

輔導是輔佐、引導和疏通。輔導是要通過問題來“輔”來“導”的,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問題是正常的,沒問題反倒不正常,沒問題也就沒了個別輔導。教師要想方設法地瞭解學生,除考試、作業批改等途徑外,還要善於傾聽,在多種方式的反饋中充分掌握學生學習的狀況和思想狀況,尤其是影響學習的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因人施教,對症下藥,個別輔導。

課堂上,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掌握的知識,教師就不要包辦代替,嘮嘮叨叨,只要給出自學的範圍,自學的方式方法,要達到的目標等就可以,然後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學。騰出時間老師幹什麼?就是進行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不是空頭說教,而是有的放矢地進行溝通,交換意見和建議。不能像日常教育過程中的談話那樣,僅僅採用規勸或教誨方式,不能對學生作強制的說理和武斷的解釋,要讓學生能夠充分的表達並接納其表達;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對學生反映的問題表示關心和接納;要使學生排解緊張、懼怕心理,消除自我防衛,使其坦陳心語,直面問題;要使學生感到這是在關心、愛護他,即使是必需的暗示、忠告、說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要力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第三、多反思調整教學策略少做教學無用功。“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路線對了頭,一步一層樓”這兩句話似乎是相映而生的,前者是形容方向路線不對,做多少事情都徒勞;後者是形容只要方向路線對頭,就可以使工作上新臺階。這兩句話都強調的是方向路線的問題。教學也如此。

一節課下來,一個階段的教學結束,效果如何?為什麼會這樣?反思才能不斷調整、充實、提高。

教學策略是什麼?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所採取的步驟、途徑以及所選擇的手段、方法的總和;什麼樣的教學策略才是切實可行的?這不能一概而論,要通過反思、學習才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策略。但就一般而論,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是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面對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靈活的、多樣的教學方法,同時再配上合理的教學步驟、有效的途徑以及先進、實用的教學手段等。

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本質是一種理解和實踐之間的對話。這種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的性質。

教學是教和學的統一,但最終目的是為了學,最終效果也體現在學上。因而教師必須關注教學的效果,而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就在於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從學生的活動狀態、參與狀態、思維狀態和目標達成狀態等方面來反思、評價一堂課、一個階段的教學效果。一節課下來,一個階段的教學結束,如果教師關注的只是自己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完成得如何,而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那麼,這樣的教學狀態就會走許多彎路,做許多無用功。

把學生視為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隨時根據學情調整教學策略,順著學生的學習狀況隨機誘導,為了學情的需要,對教學策略作出靈活的變更和修定,做到教後反思學習,先學後教,以學情定教。那麼,這樣的教學策略就會省時而高效。

第四、多管學習過程少結果的怨天尤人。學習是一個獲取知識的活動過程,而不只是活動所取得的結果;學生不僅要通過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能力、陶冶情感、形成並發展一定的價值觀念。過去,教師和家長過多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的學習結果,特別是分數上,分數高了就可以一俊遮百醜,一好百好,歡天喜地;分數低了就怨天尤人,愁眉不展。

教學中,通常有這樣一種情形:一些授課水平、知識水平大體相當的教師,其教學質量卻有很大的差異。究其原因,就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是否到位的差異:對教學過程管理嚴而有方者教學質量就高,反之就低。

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有制定計劃、課前預習、專心聽課、做筆記、完成作業、課外活動、系統小結等環節,每一環節都是對立統一在一個互相銜接、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學習過程的大系統中的。青少年時期,良好的學習習慣尚未養成,學習目的性和自覺性還不夠強,因而教師包括家長只有嚴格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並且講究方法才能使他們的學習卓有成效。

幫助學生制訂各學習環節的常規要求,這是加強學習過程管理的第一步,科學性、實際性、具體性、激勵性、有效性是制訂各學習環節常規要求的基本原則。例如文言文翻譯的各學習環節的常規要求是:理解掌握“留、刪、補、換、調,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口訣;課前藉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以及《文言文全解》等工具書和資料按“抄寫原文、重點詞語解釋、翻譯”的“三位一體”的格式和步驟來自行翻譯一遍;課堂上質疑問難;課後看書(不許參看其他材料)一句一句地譯,發現疑難句子還不能準確翻譯時將其抄寫下來,然後再參考有關資料翻譯並寫在本子上;“結對子”雙方互相抽查考試等。

第二步就是要建立一個學習過程的管理體系,其中建立學生自我管理體系是學習過程管理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科任教師——科代表——合作學習小組組長——合作學習對子負責人——組員。”是梯次學習過程管理的基本體系。例如文言文背誦、默寫的學習過程的管理,首先是以“結對子”的方式,一方背給另一方聽,合格後再默寫一遍讓對方檢查,核對無誤後對方簽字併到科代表那裡登記。對於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合格登記者,由科代表負責通知學習小組長,組長再行組織驗收登記。再不合格則由科代表親自驗收。最後還不合格就直接報給老師處理等。事不過三,一般情況下都不需要老師過問。

只有抓緊、抓實學習過程的管理,才能保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項規範及良好習慣,才能使教學質量管理有一個逐步提高的章法,提高教學質量才不是一句空話。所以說:“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是教出來的,是管出來的”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五、多鼓勵少批評。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便學會好鬥;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便學會喜歡別人。後進生在班中經常受冷落,挨批評,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便採取消極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需要想盡各種辦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豐富教學活動,增添學習樂趣,給他們創造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使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對待學習。

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後進生,多用賞識教育,多用些激勵的語言增強學生的信心。平時,多留意他們的神情變化,多提些簡單的問題,使他們處處可以感覺到“我行,我能,我會成為最棒的!”進而認識到搞好學習不是沒有可能。要注意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得到褒獎的機會,讓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進步都能得到老師的肯定,每一個閃光點都能得到老師的讚許,讓大家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教師及時、真誠和恰如其分的褒獎鼓勵,能讓被褒獎者受到激勵,又能使其他人感到鼓舞。因此,教師要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不數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增強信心。

除了面對面褒獎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批閱作業、考卷的機會,用批語進行表揚、指正、鼓勵,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護和期望無處不在。

第六、多民主商議和探究少武斷裁決和限制。“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愚蠢的。”這是法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盧梭的名言。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知識、新事物的。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具有民主意識,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把學生、文本、教師看作對話的三方,還學生以對話者的主體地位,視學生為平等的人,表現為“蹲下身來跟學生說話”。“今天的作業量怎麼樣?”“這一節課我還要給同學們講點什麼?”“今天講的知識你會了嗎”等都要與同學們商量。教師對學生是一種感情投入,反過來,學生對教師、對知識也是一種感情的投入,是驅使其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動力源泉。學生就是在這樣和諧的學習氛圍中藉助與文本、教師的對話、用心靈去感知自然,瞭解社會、體味人生的。

以往的教學,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課堂上討論問題,教師想千方設百計要把學生導入自己設計的標準答案上;臨近考試,教師為了讓學生考試得高分,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所謂的範文、標準答案等知識。其實,對於某些知識的理解,往往是多角度的,對某些問題的闡釋也絕不會是單一的、凝固的,更不會有什麼標準答案。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廣範疇的對話。在對話中,教師對文本的解釋,並不存在最多或最終的權威,只是為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提供一個想象與創造的空間。對材料的理解,要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想象中得出自己的答案,這樣的教學才不會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樣的課堂才會煥發出獨特的魅力……

教學中還有多少“多”和多少“少” 需要挖掘、探討和遵循?吾學有涯而知無涯。也正因為如此這般,成功的教育教學活動才成了我們前赴後繼、永遠追求的目標和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