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死真是僅僅因為要“迎二聖,歸京闕”麼?

貓主子看著我,

我也看著貓主子

主子,今天您教我點啥?

我諂媚的問。

滾出去……貓主子冷冷的說。

得嘞~~~

我再一次被轟了出來。

岳飛之死真是僅僅因為要“迎二聖,歸京闕”麼?

西湖岳飛墓 精忠報國 (貓叔攝)


岳飛之死真是僅僅因為要“迎二聖,歸京闕”麼?

西湖岳飛墓 岳飛塑像 (貓叔攝)

沒法子,最近我和我家貓說岳飛的故事,遭到了我家貓的鄙視。

我說岳飛出身農民家庭,少年時候家境貧寒,自20歲從軍,到39歲被秦檜害死,當然,岳飛“迎二聖,歸京闕”操刀宋高宗趙構嫉恨才是根本原因啊……

“喵!好了 閉嘴吧!”我家貓露出了鄙視的表情,“你還人民大學碩士畢業的呢?就這認知水平,丟人!”


  • 情商低下只是其被害原因之一

岳飛是個性情中人,換句話說就是他是一個直性子,根本就不懂得什麼花花腸子和彎彎繞什麼的,史書上說他他“志堅而倔強”,其實就是說他個性耿直,不懂官場的遊戲規則。這樣的人在的政治鬥爭中肯定不善於保護自己。

在“靖康之恥”北宋滅亡之前,北宋的祖制就是武官的地位偏低,而文臣的地位頗高,這是當初宋太祖為了百年基業定下的“壓制武將”的祖宗家法。在“靖康之恥”後,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一大批的皇室宗族人物,被金兵一股腦地押送到了北方,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逃往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了南宋帝國。

宋高宗趙構金兵虎視眈眈,內有遊寇紛紛作亂,極大地威脅著南宋的統治的情況下,他不得不拋開“壓制武將”的祖宗家法,注意籠絡重用武將。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是出身農民家庭的岳飛,因為自身的武藝精湛、兵法貫通得以脫穎而出,嶄露頭角。

大宋朝廷自建國開始,就有一個規矩,就是直接領兵的將帥,任何人都不得參與軍政大計,以防止他們利用機會發動政變,這也是開國皇帝太祖“壓制武將”的祖宗家法之一。

職務低下的岳飛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竟然越級直接給皇帝趙構上書,而且還口氣強硬的要求趙構“還都開封”,還讓趙構“親征金軍,收復失地”。趙構聽到岳飛要他“還都開封”和親征金軍,收復失地”,心裡哪裡會對他感冒,由此岳飛得罪趙構的序幕才慢慢地拉開了。

作為一個皇帝,誰都希望自己在皇位之上能夠坐萬萬年的江山,當萬萬年的皇帝,所以他們都喜歡臣下對他高呼萬歲。當時趙構的獨子趙旉8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揚州潰退時受了驚嚇,成了陽痿,根本就沒有辦法生育子女。

岳飛偏偏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明明滿朝文武百官都清楚這件事是皇上的忌諱,沒但岳飛居然上言,請“無子嗣”的趙構“建儲”,此舉無疑是深深的刺痛了趙構那顆受傷的心,這讓趙構對岳飛很是“怒髮衝冠”,心中的記恨又深切了很多。

  • “阻礙議和”才是其被害的最大原因

當金國議和的談判代表提出了以殺害岳飛作為議和的條件之一的時候,高宗趙構對岳飛的厭惡由來已久,這一次金國要殺岳飛,他也根本就沒打算手下留情。

岳飛被害有一個前提是岳飛的軍事才華是南宋諸將領中最為突出和全面的,並且還是當時惟一擅長組織進攻、並確實在進攻中對金軍進行了毀滅性打擊的將領。

岳飛的軍事才能使金國的國防和政權產生巨大打擊,所以,金國才會對其惱怒不已。

這一點,在他於紹興十年北伐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那一次北伐中,金軍不是單純被打得喪師失地、精銳盡毀的問題,而是在中原兩河地區的整個行政系統,都已經因為岳家軍的攻勢和受岳飛指揮的敵後義軍的活躍而幾近癱瘓了。所謂“燕京以南,號令不行”,“嶽帥之來,此間震恐”,

以至於二十年後完顏亮南征時,金軍將士中還流傳著一個說法:“岳飛不死,大金滅矣”。

在這個前提下,金國如果還想與南宋議和,並且保證和約的長久、穩固,就必須除掉對金國構成致命威脅的岳飛。因為岳飛不僅軍事才華出眾還非常年輕,南宋中興諸將和金國的將領大多是他的父輩。如果不搞定點清除肉體消滅,那麼即便南宋方面罷了他的兵權甚至把他流放、關押也沒有用,只要岳飛不死,他仍然會被起用,畢竟他還不到40歲!所以金人在議和時提出了“必殺飛,始可和”的條件,這是岳飛被害的外因。

當然有人會問,趙構又不傻,萬一答應金人這一條件的時候,就不擔心萬一金人那邊毀約,自己這邊連保命的人都沒了麼?

南宋當時要北伐中原收復失地就必須用岳飛,但是如果只想偏安江南的話,則不必非留岳飛不可。

具體到當時,就是有劉錡和吳璘就夠了。這兩個人都是戰績不錯而且非常年輕的後起名將,也是趙構為自己的偏安大業留的軍事底牌。

所以,岳飛的部將王俊和王貴,誣告岳飛謀反,把岳飛關進了監獄。公元1142年,趙構不惜違背趙匡胤“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親自下旨,以賜死岳飛,張憲、並將岳雲斬首。

可惜的是 岳飛作為一代抗金名將,他不是犧牲在抗擊金國的戰場上,而是死於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岳飛的遭遇令後人感到無比的崇敬和痛惜。

此外,還有2個錯誤的論點必須點破。因為趙本山大叔告訴我們“說破無毒——這屬於排毒階段”!

1、南宋北伐造成南宋財政危機、民不聊生

持此觀點的學者以為,南宋在當時如要繼續以武力抗擊金人,則軍費負擔實在太重將更使得民不聊生。所以秦檜的堅主對金講和,其實是從國家經濟角度考慮,這對南宋政權和老百姓是有巨大好處的。

呵呵了!南宋大儒朱熹早就說過,秦檜、趙構對金講和的本意,“上不為宗社,下不為生靈,中不為息兵待時”(《朱子語類》卷一二七),這話說得很對,在對金乞降的過程當中,秦檜雖先已把南宋的國防力量摧毀,但從南宋初年以金乞來最為納稅民戶所患苦的“經總制錢”和“月樁錢”等等無名苛斂,原都是在籌措抗金軍事費用的藉口下增添出來的,在所謂議和之後卻並未稍得輕減。而在此以外,秦檜還假借自己的威勢,“密諭諸路,暗增民稅七八”,以致“民力重困,餓死者眾,皆檜之為也”《宋史》卷一七四《食貨志·賦稅》)。以後他更逼令各州縣把民戶所有耕牛、水車、舟船、農具等等皆“估為物力”,依其數目多少而攤派各種捐稅差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三,紹興二十二年五月癸卯)。

這只是把老百姓更推向貧困凍餒的深淵,何曾使老百姓的負擔有一星半點的減輕呢?

2、岳飛因為要“迎二聖,歸京闕”遭到皇帝怨恨被害

多年來,總有人認為岳飛的被害,是因為他經常叫喊“迎還二聖”(徽欽二帝)的口號,深為趙構所忌之故。明代的文徵明在《滿江紅》詞中所說的“念徽欽若返,此身何屬”以及“笑區區一檜有何能,逢其(按:指趙構)欲”等句,到今天也還有人加以援引。而其實,這樣的解釋也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迎二聖,歸京闕”的口號,在南宋政權建立之初,的確是每個主張武力抗金的人都經常叫喊的,岳飛也的確是其中的一人。但是,到1135年以後,宋徽宗已經死在金的五國城,而這時女真貴族卻又常常聲言,要把宋欽宗或其子趙諶送回開封,重新把他冊立為宋的皇帝,藉以向偽齊的劉豫和南宋的趙構進行一箭雙鵰的恫嚇。在這種情況下,如仍舊強調迎還欽宗的主張,那就無異於作敵人的應聲蟲,並且以行動與敵人互相配合了,這當然是岳飛所萬萬不肯為的。

所以,從1136年起,不論在任何場合,岳飛都不再提起迎還宋欽宗的事了。例如,他在1137年春間寫給趙構的一道奏章中就只說道:“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萬年,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

在同年秋季的一道奏章中,他更向趙構建議,把宗室子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立為皇子以沮敵人之謀。

這件事讓本身有生育困難的趙構很是尷尬,所以遭到了拒絕!但在岳飛此後的所有奏章中,也還是隻能看到“復仇報國”、“收地兩河”、“此正是陛下中興之機,乃金賊必亡之日”等類話語,再不見所謂“淵聖”(當時以此稱宋欽宗)云云的字樣了。所以,以為岳飛因主張迎還欽宗而遭趙構毒手之說,是完全昧於史實者的一種無稽之談。著名宋史學家鄧廣銘也持有此觀點。

岳飛之死,乃是南宋政府中抗戰派與投降派尖銳鬥爭的又一回合的悲劇結局。岳飛的殺身之禍,如我在上文所說,只是因為他堅持以武力抗擊金人,堅決反對賣國投降的所謂“講和”而招惹了來的,是秦檜和趙構共同對他下的毒手。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是聽我家貓說的!


關注貓叔頭條號,給你講更多好玩的故事!

岳飛之死真是僅僅因為要“迎二聖,歸京闕”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