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洲”灣與廣“州”灣

湛江的地理概念和轄區範圍幾經更迭變化。湛江市地名由廣州灣衍變而來,廣州灣則由南三島的廣洲灣坊都銜變而來,“洲”字變“州”字,見證 了湛江的滄桑和苦難。正如黃明德控訴法帝入侵湛江的詩作所指:“洲字被刪三點水,港灣被奪不歸還。”

廣“洲”灣與廣“州”灣

廣洲灣是一個歷史地名,據史料記載,古南三島南端有個村坊叫廣洲灣。我國明清時代,地方設府、縣、都建制。當時高州府吳川縣南部有南一、南二、南三、南四,四個都,“都”相當現在的鄉鎮行政區域,其中南三都管轄18個坊都(即村落),當中有個廣洲灣坊都。《吳川縣誌》 有具體記載:廣洲灣坊都位於縣城吳陽“南六十五里,殷、曾、陳雜居,分四、五村”。《高州府志》對這一地名還特別加以訂誤,指出“此洲在吳川縣境,字從水旁,乃洲諸之洲,凡寫作州郡之州者,皆誤。”後變為水域地名,泛指今 湛江港水域,並以水域中間為界,東屬高州府吳川縣,西屬雷州府遂溪縣。

廣“洲”灣與廣“州”灣

1898年2月21日,法帝以“停船屯煤”為藉口,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南省海面設立躉船之所”。1898年3月,清政府答應把廣洲灣坊都租借給法國作為 停船放煤之所,但聲明:“不得泛言南省海面,將來亦不得另換他處。”法帝未等劃界談判,迫不及待悍然於同年4月22日派出巴斯噶號、獅子號、襲擊 號戰艦直入南三島和海頭汛( 今湛江市霞山),強行武裝登陸,並向吳川、遂溪內地擴張,引發了吳川、遂溪人民聲勢浩大的抗法鬥爭。

廣“洲”灣與廣“州”灣

法國於1899年11月16日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把當時遂溪、吳川兩縣 的部分陸地518平方公里及兩縣間的水域1912平方公里總稱廣州灣劃為法國租 界,租期99年。一字之改, 改變了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地理概念的變化,並由 此形成穩固的地:名,湛江從此淪為法國殖民地。廣州灣租借地面積比歷史上 原廣洲灣的面積大了100多倍,充分反映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

廣“洲”灣與廣“州”灣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政府收回“廣州灣”,才改其名為湛江市,歷史上“廣洲灣”、“廣州灣”之名,成為了歷史。原南三都坊有座靖海宮,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吳川縣誌》卷一,吳川全境圖局部(縱六)旁書有“廣洲灣靖海宮”六字,今成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是準確理解“廣州灣租界”歷史的重要文物依據。

廣“洲”灣與廣“州”灣

文章選自《湛江文史系列·地名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