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文人的品格与气节,彰显天人和谐的审美,品味写意山水园林

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最初,绘画只是一门简单勾勒线条的工艺,绘画出的作品往往也是简洁有序的。时间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中国绘画也逐渐由稚嫩走向了成熟。

在历史传承与历史积淀之中,中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画派。绘画对象也是日益丰富,在古代画家的笔下,天地万物都被收纳于其中。而时间发展至魏晋时期,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文人画的起源也史这一时期。

在崇尚气节的古代,形成了许多与此相关的绘画理论。如魏晋时期,文人画的代表人物顾恺之,便曾提出了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这一时期的绘画,强调要注重绘画对象的精神气质。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山水文人画日渐成为了中国画的主要创作内容。两宋作为绘画艺术的全面发展时期,更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而前朝文人所流传下的绘画理论,也为山水文人画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对此产生深远且深刻的影响。

而在中国古代,随着山水园林绘画艺术发展的同时,许多绘画理念也被延续到了园林设计的实体创造之中,在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园林布局设计中关于“

生境”,“画境”和“意境”的三要素更是屡次被提及。

这三层境界处于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当园林设计者进行山水园林创设计时,首先第一步便是要营造出富有生意的生境了。这是园林设计的一项基础要求,通过生境,我们能感受到一座园林中本原的自然美。而第二次境界,也就是画境,画境要求园林作为一项艺术品被创造设计时,能让人在视觉上拥有着如画般的美的享受。

而最后一层境界,意境,则是园林艺术的高潮部分所体现了。如果说,生境和画境所体现是山水园林中的景的话,那么意境所体现出的则是山水自然间的情了。意境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过程,是一种给人以精神洗涤和熏陶的美的享受,也是中国古代,所有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创作园林时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境界。

寄托文人的品格与气节,彰显天人和谐的审美,品味写意山水园林

一.生境

生境的营造虽然是一幅山水园林创作中的最基础要求,但是其中所蕴含着的理念也是十分丰富的。同时,要营造一个清新自然且富含脱俗之美的生境也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自古以来,关于生境营造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

在被誉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关于生境的营造,作者曹雪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园林是对自然本原的一种复刻,更要符合自然间运行的规律,从理出发,实事求是。唯有基于此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园林才是富有根基的,也唯有符合自然之理的作品,才能从中体现出自然山水万物的情趣所在。

曹雪芹在生境的营造这,着重强调理,这是对自然本原的一种尊重。这一观点与历史中许多的园林设计家更是不谋而合。明代江苏造园家计成就曾经说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又说:“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曹雪芹与计成在面对山水园林的设计过程中,都强调要注重自然本原的美。

但是,无论再如何强调自然,山水园林终究不是真正的山水自然。园林作为一种居住性和游玩性建筑,在尽力强调自然的同时也拥有着不可避免的人造性色彩。而自然与人造该如何在权衡之中寻求平衡,又成为了园林设计者们所需要考虑地一项重要问题了。

最终,中国地园林设计家们给出了他们地答案,那便是二者之间并不应该放在一个对立地层面进行分析,而应该时期在相互影响中加以交融,在保持园林的自然本真美的同时,不动声色地添加相关的生活元素,并且使其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最终在二者间的相互映衬中,使得园林的生境美达到一个极致的状态。而在此基础上,也就完成园林建设创作造的第一步了。

寄托文人的品格与气节,彰显天人和谐的审美,品味写意山水园林

二.画境

“画境”是中国古代园林在设计创造的过程中,介于生境与意境之间。在园林设计中,画境是设计布局美的一种集中体现。画境的建造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园林的布局问题,而画境美的达成,实际上也就是园林布局自然合理的一种体现。

1.取舍和概括

园林的设计是一个取舍与概括的过程。一方面,人们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希望尽可能地展示其中的山水自然美,但是与此同时,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性,自然中山水不可能完完全全复刻至人造园林之中。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将自然山水景色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呈现呢。这其中就需要,园林设计者的取舍和概括了。

园林从某种意义上来书,是结合生活美对自然山水的一种再创作。而园林设计者这是这再创造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布局者。在对自然山水美的高度凝练与概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待美的相法将这些山水美以鬼斧神工之笔挪至园林之中。

寄托文人的品格与气节,彰显天人和谐的审美,品味写意山水园林

2.总体布局

在山水园林之中,总体布局代表着一个园林的基础轮廓。布局的设计也往往代表着一个园林的格局层面。在山水园林之中,最为基础的布局就是山和水的布局了。在传统的山水布局观念之中,讲求“山要回抱,水要萦回”,“山立宾主,水注往来”。符合这一理念设计的典型园林代表,也就是拙政园中部园林的山水布局了。

寄托文人的品格与气节,彰显天人和谐的审美,品味写意山水园林

3.框景

框景是山水园林营画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山水园林的设计之中被广泛地运用。框景,也就是把圆林中,墙上的门框架或者窗户框架作为画框来看待,而画的内容,也就是观赏者在远处时,从门窗框架中所观赏到的美景了。这种以景入画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

。通过框景的设计,也使得人们在园林之中行走时,充分体会到了画境美,是园林设计师在构建园林画境时必不可少的一项设计。

寄托文人的品格与气节,彰显天人和谐的审美,品味写意山水园林

三.意境

中国古代的文人追求气节,重视对自己内心品质和人生理想的探索。在这种环境之下,文人们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创作本身,而是转而追求再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意象。文人们也往往通过自己的文学或艺术创作传达自己内心深处所蕴藏着的情感。

而中国的写意山水园林的设计者群体,文人在其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并且这批成为山水园林设计者的文人们,往往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背景,那就是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最终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将眼光由平天下转向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这种人生经历经历下影响的文人,他们的写意山水园林创作中也往往体现着相应的情感表达与诉求。园林的设计恰如他们手中挥发着情感的一支笔,表达着他们在人生的低谷时期所反应出的情趣与志向。

因此这一时期的山水园林设计,由于设计者们在仕途上的失意与坎坷,往往存在着一种反封建的意识倾向。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隐晦且扑朔迷离的,园林设计者一方面渴求表达的同时,一方面又在极力隐藏,从这点来说,不可不谓是矛盾的一种存在。

除却这一层较为隐晦的山水园林意境,在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山水园林意境的显性层面的表达则会体现在园林的园名、题咏、匾额、楹联、石刻或铭记中,以这种方式所体现出的意境更为浅显且易懂,

通常情况下会直接寄托着园林设计者的美好愿望与情趣

寄托文人的品格与气节,彰显天人和谐的审美,品味写意山水园林

四.小结

中国文人写意由山水园林吸收中国古代山水文人画的创作理念,最终提炼出三层园林的设计创造意境,“生境”,“画境”和“意境”。这三种意境层层递进的同时也相互融合,在这三种意境指导下创作出的中国古代园林,

拥有着独特的中国式艺术美感,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高水平艺术创作。

寄托文人的品格与气节,彰显天人和谐的审美,品味写意山水园林

现如今,通过我国现存的古代园林,我们仍然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风采,江苏地区的许多园林体现着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特色,展示着中国古代文人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天人和谐的自然审美观。

与此同时,文人山水写意园林更是彰显着中国古代文人所独有的品格与气节。时代发展至今,这一切都在在深深提醒着我们优秀园林文化的传承意义。相信我国古代的写意山水园林文化,将会在历史发展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