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一現的南明為何失敗?天、地、人全不和,何以為戰?

曇花一現的南明為何失敗?天、地、人全不和,何以為戰?

“疊山返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這是南明在十幾年的歷史夾縫中許多抗清名士留下的一句輓歌。沒有南宋抗元時期歷經幾十年的風霜,南明在這短短的十幾年的抗清歷史中逐漸消散。曾今大明王朝的輝煌,到南明的一首首輓歌,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導致了南明迅速地滅亡?讓我們來解讀這一下其中的緣由。

一、南明名將隨波逐流,沒有強大的奮力抗清的意志

明朝幾百多年的興衰背後,有著道 不盡的君臣故事和民間生活。可是,這一切隨著明朝政治體制的弊端和權貴對人的誘惑,這個朝代往著無法拉扯的方向逐漸衰弱。到了南明,似乎加快了這種朝代熄滅的速度,導致南明迅速的滅亡。外族的入侵與南明的抵抗,這時候本應該看著將士為國征戰保衛國土的身影出現在這片南明的土地上,但無奈的是這些身影,並沒有當時人們所想象的,那麼堅定。

1.南明將士洪承疇降清,降低了起義軍抵抗的意志

那個時代,南明將士洪承疇是受人敬仰的大學士,在清軍攻明時指揮著起義軍的戰役。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那個身影,直到松錦之戰後,這個身影漸漸消失。在松錦之戰後,洪承疇被俘,但是他受到了順治帝的器重,希望將其收為麾下。一開始洪承疇的文人氣節支撐著他面對清軍的種種好意,但後來,據說順治對他施加了美人計,孝莊對於洪承疇的影響使他最終放下了最後心中的堅持降了清。

曇花一現的南明為何失敗?天、地、人全不和,何以為戰?

清軍擁有了這位相當於抵抗軍的主心骨後,大大地降低了收服南明各個地區的難度。這位南明將士平撫了南方的大片起義軍抗清的意志,沒有采用武力征服,而是勸服他們,力圖保障他們降清後的利益。他們在洪承疇的規勸下大部分也就放棄了抵抗。沒有導致過多的流血,抵抗的衰弱加快了清軍收服的效率。名將抵抗身影的消逝當然也不止洪承疇一個,另外一個身影是史可法,他對於南明又有何影響?

2.名士史可法抵抗不力,名士氣節反誤軍心

如果說洪承疇是由於名士氣節不夠堅定導致其降清,那麼對於史可法而言,他那“名士氣節”的過重則讓江北四鎮出現了嚴重的割裂。當時江北四鎮擁有了遠多於清軍的軍隊人數,史可法作為江北督師在抵抗清軍的時候卻一籌莫展。江北四鎮的武將不太能夠接受史可法的調配,擁兵自重。史可法不願放下他那過重名士氣節和那些武將達成一致,導致江北四鎮最終降清。

其後的揚州之戰,史可法作為守將名士指揮軍隊在揚州城作戰,可是大學士史可法的軍事才能實在是有限,當時防禦體系不弱的揚州僅僅在一天的時間內就被攻下。要說史可法有抗清的意志,但限制於他的格局和氣度,讓很多起義軍沒有很好的凝聚起來,本來有著軍事上的優勢也無濟於事。

只能說這些因素的縱橫交加使得南明的命運沒有得到挽救,這是某種歷史條件下的偶然,也是時代背景下無法找到很多值得追尋背景的必然。

二、財政問題是明朝一個很大的坎,南明時期也沒能邁過去

1.徵稅過多,百姓的怨氣過重?

曇花一現的南明為何失敗?天、地、人全不和,何以為戰?

每個朝代,經濟問題是維持一個國家生存的一個關鍵。在明朝,在經濟這一個塊似乎總是成為國家治理的大問題。明朝著名的大學士張居正在國家徵稅方面下了很大的心血,可是國家總體的經濟卻總是呈現一股很低沉的景象。我們可能很難想象,在明朝,軍餉不足是很常見的現象,國家沒有足夠的財政來支撐多人數軍隊的征戰。

國家的軍隊實力又是國家穩定的一個保障,所以後來外族的入侵,征服的效率之高也就不難理解了。在當時,由於百姓抱怨國家的徵稅太嚴重了,對於百姓而言,自身的生活保障也側面體現了朝代的繁榮,但是在南明時期,百姓的怨氣也讓人們看到這個朝代的繁榮不在,呈現了一股衰頹的氣氛。

可能明朝的經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響,或許這讓底層生活的農民對於明朝的失落感漸漸加深。南明時期也是想要反抗這種局面,農民起義軍的揭竿正是這個時期的怨氣到達了頂峰,而後隨著外族入侵,當農民面對對方提出減輕賦稅等等有改善生活景象般的條件時,便失去了抵抗的意志。

2.當局財政調節的靈活性不足,不能挽回頹勢

曇花一現的南明為何失敗?天、地、人全不和,何以為戰?

當百姓在抱怨徵稅過重時,那麼明朝為什麼還總是軍餉不足呢?其實明朝對百姓的徵稅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麼嚴重那麼不合理。只是當時的生產力因素導致百姓沒有能力支撐這樣的徵稅方式。可是對於國家而言,它實際上徵收到的,也並非是百姓所上交等價的數目。這是為何呢?

這受到了當時市場糧食價格調整的影響,在國家徵稅的時期,農民上交糧食,這個時期,糧食的價格也會上調,這就意味著國家將糧食換成貨幣的時候,往往少於平時兌換的貨幣數量。那麼其中的差價又是流入到什麼地方呢,當然就是在商人的口袋中了。

可以看到,這樣子的徵收方式不夠靈活去適應市場的調節,以至於每每國家收到的錢都和百姓所上交的不匹配。長此以往,明朝的財政收入就沒能達到理想中的狀態。南明想要多收稅顯然就不夠現實,於是這個財政收入不能夠讓南明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來抵抗外族入侵,也不能夠讓明朝的百姓擁有對這個朝代強烈的不捨。

我們不能夠說民族意識就一定能夠面對任何的變數,只是當朝代的更替以其無法阻止的颶風颳來時,希望不要造成過多的生靈塗炭。明朝有過經濟繁榮的時候,只是沒有在南明時期重現,這也不單單只是經濟的原因,複雜而龐大的因素導致我們無法逐一鋪展開來,只是我們通過其中的一面來感受當時的變化,來擴充我們看待問題的視野。

三、帝爭與黨爭,內部的割裂是南明朝漸熄滅的原因

黨爭是談明代不可迴避的話題,東林黨和閹黨的明爭暗鬥拉扯著整個朝代變化,包括了它衰退的一面。黨爭是許多朝代面臨很多困境之後出現的不可控制的結果,歷朝也有因此走向了滅亡。

曇花一現的南明為何失敗?天、地、人全不和,何以為戰?

本來權力的制衡是當局為了控制朝廷穩定而出現的,但是它一不小心就能出現不可想象的

混亂和不安。南明在這個歷史夾縫中,走不出這個困境。

1.黨爭帶來的“抱團”讓朝政更加混亂

在職場上,你難免會遇到或者聽到許多職場同事拉幫結派的現象,不過這不只在發生在現代,在古代就有此番現象。人的進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雖然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可是對於人本身那些劣根性,是刻在我們的基因之中較難磨滅的。

南明時期的各個黨派互相勾結,陷害不同黨派的人,手段層出不窮。可能在災難面前,南明的當局者還是會把自身的利益放在前面,此時看到不確定的未來,更多的是想為自身爭取一點利益。

於是整個明朝的輿論場會變得十分的複雜,一不小心就會被誤解,被構陷。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當有人想要為國家的未來出一份力的時候,也要變得小心翼翼。這樣的“抱團”現象其實是不健康的,不利於岌岌可危的南明渡過這段困難的時期,不出意外的,南明沒有能夠逃離這種命運。

2.立儲之事更多的是利益之爭

萬曆時期,是黨爭的激烈演變和發酵的時期,立儲之事是黨派最重視的事情,這個時候立場需要明確,這關乎他們未來的發展甚至是生存。讀《萬曆十五年》,可以看到身為九五至尊的萬曆能夠掌控的東西是不多的,他甚至想立心愛的女人的兒子為太子都不能夠把握。他被視為道德的象徵,權力是被傳統賦予的,於是他作為人的部分是要求被隱藏起來的。

曇花一現的南明為何失敗?天、地、人全不和,何以為戰?

受到黨派的影響,立儲之事遲遲不能夠讓萬曆有一個滿意的結果,終究,在這種制度下皇帝越來越無心朝政,在晚年花了大量的時間在修建自己的皇陵上,不問朝政。

這樣的結果也就讓黨爭愈演愈烈,到了南明時期,也是在立儲之事上爭論不休,考慮的更到的也是立儲之後對於自身的好處而不論賢德是否能夠匹配上太子的地位,所以雖講的是立儲,本質上還是對於利益的爭奪。南明的局勢也在這般不同立場的當局者下漸漸消亡。

四、結語

可以說南明的速亡是多股力量作用後的結果,這些力量有正的也有負的,民族氣節讓明末的有了讓後世歌頌的故事,而朝代的衰弱和其中的權貴爭奪拉扯著明朝往消亡的方向走去。不免讓人感慨,當時人們的意願終究跳脫不出時代的侷限性,後世能夠做的,只能銘記這段夾雜著無奈和悲壯的過往,更好地展望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