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報燕王書》解讀樂毅為什麼逃往趙國,燕惠王看了後秒懂。

簡介: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樂資繼位。年輕的燕惠王上位後猜忌樂毅擁兵自重,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派騎劫接替樂毅兵權,結果騎劫兵敗,樂毅為了保命逃到趙國。這次換將導致燕國五年伐齊的戰果付之東流,事後始作俑者燕惠王后悔逼走樂毅,寫信想召回樂毅。

書信中燕惠王把自己受小人矇蔽的錯甩的一乾二淨,反而旁敲側擊,提醒樂毅不要忘了先帝(燕昭王)的禮遇之恩,說好的一起商量如何破齊,而你卻絕情離我而去?

從《報燕王書》解讀樂毅為什麼逃往趙國,燕惠王看了後秒懂。

而樂毅看到這封信後,也洋洋灑灑的回了燕惠王一封信,即著名的《報燕王書》,信送到了,人卻沒想回去。信中開頭就表態: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

燕昭王時期一直把復仇齊國為己任,同時實行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禮賢下士,廣招賢才。當時樂毅以魏國使者的身份慕名出使燕國,卻得到燕昭王諸侯般的禮遇。這一次邂逅,促成了伯樂和千里馬的相遇,奠定了燕國二十八年的君臣關係,以及後來樂毅“五國伐齊”選為首將的關鍵契機。

樂毅也因伐齊一戰名震天下,所以他在信中表達的最多的是感激燕昭王的知遇之恩,感謝燕昭王給他施展才能的平臺,至於說到燕惠王的仁義,也就順帶著恭維一下,卻把自己逃到趙國得由頭歸根到保全燕昭王的名聲上面,言外之意,燕惠王品行不好。

從《報燕王書》解讀樂毅為什麼逃往趙國,燕惠王看了後秒懂。

樂毅覺得委屈?還是燕惠王矯情?

我們從伐齊之戰中尋找端倪,當時樂毅代表燕國率領五國聯軍伐齊,《史記·樂毅列傳》中記載:“留徇五歲,下齊七十餘城。”樂毅用了五年的時間把齊國打的七零八落,但是在即墨、莒兩城他卻選擇圍而不攻,按照旁觀者思維樂毅完全有能力把齊滅國,為什麼止步不前?樂毅的行為直接引起燕國高層質疑,當時最主流的說法是:

(一)樂毅打的是收服人心的“王道之戰”,想從根本上拔除齊國的人心、文化根基。

(二)樂毅有挾功要主的目的,也是燕惠王最忌憚的一點。

(三)即墨、莒城是齊國僅存的政治政治中心,不甘滅國的齊人開始瘋狂反撲。

(四)齊王宗室田單的崛起,樂毅第一次有了棋逢對手的困窘。

(五)燕昭王的去世,關於這點我最後解釋。

縱觀“五國伐齊”是燕國曆史上第一次耀武揚威的軍事行動,而樂毅在戰爭中:“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差不多把齊國的財富掠奪一空,說到底還是侵略戰爭,所謂的“王道之戰”一說根本站不住腳。在自我道德和君臣禮制方面樂毅從未僭越,他一直努力的回報燕昭王,讓燕國的利益最大化。至於“要功”一說,樂毅基本上率領燕國全部兵馬,完全有能力發動兵變實現自封諸侯。

從《報燕王書》解讀樂毅為什麼逃往趙國,燕惠王看了後秒懂。

那麼,真正的原因很明朗了,樂毅的戰績看起來光鮮,可存在很大隱患。伐齊之戰的最後階段是燕國以一己之力獨抗齊國,當時的齊國是堪比秦國的巨頭,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樂毅攻下齊七十多個城池後戰略縱深、後勤補給、軍事防禦都開始範圍擴散。

而田單的橫空出世成了齊國最後的一顆救命稻草,在即墨、莒兩城聚集了齊人領袖、士氣、策略、資源四要素的完美結合,樂毅又怎麼能輕易取勝?最關鍵的是田單敏銳的抓住燕惠王猜忌樂毅功高蓋主的嫌疑,所以戰爭往往打到最後才是最難。

燕昭王能理解樂毅難,燕惠王卻不以為然!

在燕惠王的心裡,樂毅帶著舉國將士,馬上能滅了齊國為什麼不果斷行動?被田單:“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的謠言中傷,又經不住身邊小人讒言,馬上準備更替樂毅。燕惠王剛剛繼位,政權不穩,對樂毅放心不下也說得過去。

當時樂毅並沒有表現出忤逆之舉,我們在《史記》中找到一個記錄:“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於樂毅。”燕惠王當太子的時候兩人就結下了樑子,顯然燕惠王不是個肚子裡能撐船的主,現在他當上了王,還是先下手為強,潛意識中認為樂毅不攻下即墨、莒兩城的目的另有深意。

從《報燕王書》解讀樂毅為什麼逃往趙國,燕惠王看了後秒懂。

樂毅對燕惠王是什麼看法?我們繼續從信中尋找答案。

我把《報燕王書》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否認燕惠王的能力。“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其功多者賞之;不以官隨其愛,其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樂毅認為英明的君主能做到賞罰分明、舉賢任能,明面上是對燕昭王的讚賞,實際上是粉刺燕惠王自私自利、聽信小人、心胸狹隘。

第二部分,樂毅講述自己到燕國的經歷,率領五國聯軍伐齊的過程。“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他替燕國成功復仇,完全對得起燕昭王的提拔和禮遇,所以能坦然接受燕昭王的封賞和食邑,事實上燕國確實在樂毅的手裡風光了一把。

第三部分,樂毅擔心自己沒有好果子吃。“故吳王不寐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他列舉伍子胥幫助夫差復國,夫差卻把伍子胥殺掉的事蹟,說明自己逃到趙國得真正原因,是為了保全自己,免於殺身之禍。

第四部分,樂毅和燕惠王提出保證。“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我是幹不出那種背信棄義的事,只能先小人後君子,你不用擔心我會借趙國報復,就這樣樂毅巧妙的把自己的苦水倒給燕惠王。

從《報燕王書》解讀樂毅為什麼逃往趙國,燕惠王看了後秒懂。

結語:現在回顧燕惠王給樂毅寫信的目的,除了後悔伐齊失敗想召回樂毅,恐怕他最擔心的還是樂毅秋後算賬。看完樂毅的回信後,他明白自己的心思沒藏住,確定樂毅是個聰敏人。借坡下驢君臣之間互相達成默契,看破不說破,燕惠王選擇善待樂毅家人,而樂毅也一直努力維護燕、趙兩國的外交關係。

在歷史上樂毅除了因為伐齊一戰留下將軍威名,更多是留下比肩管仲的賢達。知進退,而不愚忠,燕國日後的衰落也證實了樂毅過人的政治智慧。最後解釋下燕昭王的死埋下什麼伏筆,別忘了樂毅以前在趙國當過官,他是因為“沙丘之變”才選擇到魏國求生,一個經歷過宮廷政變的將軍,是懂政治的將軍,燕昭王一死,恐怕他早就預料到要發生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