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忽必烈的兩次遠征日本,日本方面史書分別稱作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戰爭前後相隔七年,俱已失敗收場,第一次戰爭的本意,是想通過局部戰爭讓對手清醒認識到雙方實力的巨大懸殊從而臣服,其實質上是一場政治戰爭。而第二次戰爭則是因為戰役失敗,以及日本的斬使和強硬,忽必烈惱羞成怒,第二次征討成為了滅國之舉,大兵跨洋過海來擊,兩次戰役之中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兩次戰役又對交戰雙方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忽必烈

在世人看來,兩次戰敗的直接罪魁禍首是來自海上大風浪,元朝大部分遠征船隻的粗製濫造也加重了損失。第一次遠征,船隻全部由高麗國製造,高麗民工不堪驅使和奴役,加之工期短,粗製濫造情況十分嚴重,這為元軍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首次戰爭元軍戰術成功,戰略失敗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在首次戰役中,所謂的文永之役。戰爭爆發在1274年,當時南宋還沒有滅亡,忽必烈在三年前建立了大元帝國,國勢強盛,兵卒勇猛,處於國家的穩定上升期,戰略戰術已經相當純熟,對於日本的拒絕臣服,忽必烈是不能容忍的。他於攻伐當年建立徵東行省,在朝鮮建造戰船900艘,為對日戰爭作準備,當年十月,討伐軍浩浩蕩蕩向日本開進,這是東亞罕見的大規模跨海兩棲登陸作戰,軍隊構成中既有蒙軍,也有高麗軍隊、和北方漢人軍隊。其數量為蒙古軍漢軍有2萬人、高麗軍5600人,加上高麗水手6700人,總計32300人。十月三日,他們從朝鮮合浦出發,下面是戰爭日程表。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十月六日:成功登陸對馬島,全殲島上日守軍。

十四日傍晚:元軍400餘人登陸壹岐島,守護代宗助國父子率領八十騎攔阻,被全殲,元軍立赤旗為標記。守軍左衛門尉平經高率百餘騎與元軍激戰。元軍採用密集戰術,與“鐵炮”(石火矢)等武器,日軍不敵,退守城內。次日城破,平經高自殺。元軍準備到博多灣登陸,在逼近肥前沿海島嶼時,遭到肥前守護松浦一族的英勇抗擊,雙方有一番激戰,松浦一族死傷慘重。

十月十九日,元軍成功登陸博多灣(今福岡附近),進逼今津,此帶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距大宰府有一日行程,元軍於當晚又撤回到船上,準備次日清晨重新登陸發動進攻。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二十日晨,元軍分二路在博多灣登陸。日本幕府聚集九州諸國部隊總數約十萬大軍。元軍西路軍在百道原登陸,藤原經資率500騎前來迎戰元軍,東路軍在博多灣東部的博多箱崎成功登陸,擊敗守軍,佔領岸邊松林,從背後突襲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的日軍。日軍腹背受敵,死傷慘重,餘部向太宰府水城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停止進攻。當晚,元軍召開軍事會議,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於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當晚竟遭到颱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軍損失1.3萬餘人,大多死於這場風暴。最後輾轉回到中國的只剩下1萬3千500人。

2.日本武士刀 、蒙古大角弓的較量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日本武士

此戰以蒙軍撤退收場,日軍並未給元軍造成重大殺傷,元軍在戰場始終佔據優勢地位。但此戰暴露了守衛日軍和蒙古軍武器戰術上的巨大差異,蒙軍當時已經過渡到冷熱兵器並用階段,戰術也有長足進步,而日本仍然停留在600年前白村江水戰的水平。弓箭上,蒙古軍隊使用的是複合弓,射程遠,射擊週期週期短,而日軍使用的仍然是纏藤弓,射程近,過長的箭支也使射擊週期延長。蒙軍的箭矢塗上了毒藥,日軍中者無不肌膚糜爛。鎌倉幕府的武士是此次日本抵抗的主力,他們擅長一騎討,單兵素質很好,這與蒙古軍隊的集團戰術很不一樣,而這些在戰爭中,擁有較好裝備和先進戰術的蒙軍,也的確讓幕府軍隊吃了些苦頭。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根據日本史書記載,交戰時蒙軍擊鼓鳴鑼、殺聲震天,日軍戰馬則表現出驚恐不安,跳躍打轉,武士調轉馬頭衝鋒時,未及衝到陣前,便被毒箭射倒。在如雨的箭支下,蒙軍的長矛可輕易刺進武士簡陋的鎧甲。元軍衝鋒時,排列成隊遇到阻礙,則中間分開兩端合圍殲滅。蒙軍的火炮在戰爭中也發揮奇威,在日軍敗退之時,隨著炮聲陣陣,鐵炮夾雜焰火,給日軍了重大殺傷,被擊斃者眾多。日軍中裝備中較為先進的是他們的武士刀,十分鋒利,要蓋過蒙軍所使用的的鑌鐵刀,戰刀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媲美,其戰刀的優良性能來自其獨特的後期淬火工藝,稍稍補救了日軍戰場上的劣勢。

3.二次征討來襲 颱風依然來眷顧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首次戰爭只有第一梯度的軍隊,跨海來擊,面臨供應和戰線的拉長,加上兵力不足,難以長驅直入,也不適合長久作戰。雖然在戰術上勝過日軍,取得了一些小規模戰場的勝利,但由於兵力不足,主要將領首受傷等原因,也只能選擇戰略性撤退,而遇上大風浪則是天時,非人力所能控制。忽必烈本以為日本幕府已經吃到蒙古軍隊的苦頭,幾番派使節前去卻仍然被拒且被斬首,這導致蒙古軍的第二次海上征討。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這時的忽必烈已經統一中國,他從全國徵調軍隊,在蒙古和高麗等地訓練士卒登陸作戰,遠征軍的規模比第一次還要來的浩大,戰船在高麗和東南沿海同時製造,以備戰爭所需。遠征軍的規模總計達到了19.5萬,一路由忻都、洪茶丘率領四萬主戰部隊及戰船從朝鮮出發,一路,一路由范文虎率領十萬江南屯田部隊,戰船三千五百艘,從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市)出發。如此大規模的遠征軍,在古代史實屬罕見,可戰爭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蒙軍失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中途易帥,無人指揮。在當時通信工具極不發達的條件下,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渡海登陸作戰,主帥沒有親臨指揮,這是很大的弊病。

二是兩路大軍各行其是,沒有嚴密的協同作戰。

三是統率畏懼不前,貪生怕死。

四是不熟悉戰區的水文氣象條件,遭遇颱風,使軍隊遭受嚴重損失。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八月一日,颱風襲來之時,元軍船毀人溺,師喪大半。江南軍張禧等所部主要承擔了拯救落難元軍的任務,江南軍主帥范文虎貪生怕死,拒絕了決一死戰的建議,而是選擇了逃跑,由於船隻不夠,只栽了四千士卒回國,被遺棄在日本海島上的元軍士卒尚有三萬餘人,大部分戰死,被俘者中,除少數被留作奴隸外,其餘大部慘遭殺害。另一路軍也撤退回國,損失慘重。

日本方面戰爭爆發之前,在北條時宗對鎌倉幕府及各藩控制下開始了緊密備戰,幕府在九州徵用民夫於博多灣一帶敵人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一道石牆,用以阻礙蒙古騎兵,這也導致蒙軍在戰爭初期長期難以登陸,日本人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為此在殺掉元使者的七年時間裡一直處於高度防禦狀態,戰爭準備相對充分。

忽必烈兩伐日本:蒙古鐵騎對陣幕府武士,跨海登陸戰鬥紀實

蒙古騎兵縱橫歐亞

此次戰爭的天平傾向了日軍一方,反觀蒙軍失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世人更願意歸結在臺風上,如若時光能夠倒流,沒有颱風發生,雙方的交戰會陷入長期的拉鋸也說不定。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蒙軍的優勢遠比第一次要來的小,雖然兵力擴充了6倍。經過戰爭洗禮的幕府軍隊,在武器裝備、張略戰術上也善於學習,站在他們的角度,他們是保衛家國土地的一方,戰鬥決心和意志也要來的強烈。弘安之役的蒙軍失利只是忽必烈征討大業中的一次挫折,蒙古騎兵仍然在陸地上稱雄,在西方攻城略地,打下了遼闊的版圖,而這撮爾小邦,也許成為了忽必烈心中的小小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