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風光:一百四十年前的甘肅景象


甘肅秦州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傳說中的伏羲、女媧、軒轅均出生在這裡,故秦州有“羲皇故里”之稱。秦州自古為隴右門戶、戰略要衝和商貿集散地。古往今來,這裡商賈雲集,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有“滿洲鹿角的重要貿易站和出口中心”的美譽。秦州區現為天水市的中心城區。圖為重要貿易站和出口中心秦州。

隋開皇三年,隋文帝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相沿至今。黃河沿岸的水車,是蘭州的一大景觀。水車又名“天車”、“翻車”。圖為蘭州北面城牆邊立於黃河上的水車。據說,它是蘭州一個名叫段續的人發明的。

明嘉靖二年,家住蘭州段家灘的段續考中進士,在雲南為官時,曾宦遊南方數省。一次,他在鄉間發現南方農民普遍使用腳踏水車汲水灌溉,便觀察其構造原理,並繪成圖樣。榮歸故里後,他在腳踏水車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將水車設計成圓形,在放射狀的輻條上裝上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裝水。河水衝來時,水車緩緩轉動,水斗裝滿水被逐級提升上去,然後,又自然傾斜,將水倒入渡槽,流到需要灌溉的農田裡。圖為蘭州城牆西門。


這種水車解決了黃河沿岸高、水位低,難以提灌的困難。於是,當地農民群起仿效。鮑耶爾斯基在蘭州北面城牆邊所拍攝的立於黃河上的水車,就是當時黃河沿岸水車的縮影。圖為蘭州東北面景觀。

圖為甘肅永昌鐘鼓樓。永昌南依祁連山、北枕大黃山,為河西走廊之咽喉,絲綢之路三條幹線中有兩條通過永昌。當年的鐘鼓樓目前仍矗立在永昌縣城中心。鐘鼓樓又名聲教樓,《永昌縣誌》稱:“晨夕考鍾伐鼓,以振文教,故為聲教。”該樓分臺基與樓體兩部分,臺基高7.2米,通達四街。樓體二層三簷,高24.5米。樓體東南西北各懸巨匾三塊,本圖正面系樓的東面,利用放大鏡可以看清其中兩塊牌匾上分別寫著“麗日摩雲”“民淳俗美”。

明嘉靖二年,家住蘭州段家灘的段續考中進士,在雲南為官時,曾宦遊南方數省。一次,他在鄉間發現南方農民普遍使用腳踏水車圖為甘肅甘州。甘州鎮,即今天的張掖市甘州區。甘州南達青藏高原,北抵蒙古大漠,西通新疆以及中亞,東連內地,是陸路交通樞紐,也是絲綢之路和居延古道的交匯點,素有“塞上鎖鑰”之稱。


歷史上這裡曾是國都、省會、軍鎮和州、郡、府、縣的治所,因地理位置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酒泉,又名肅州。肅州地處河西走廊中段,是連接新疆、內蒙古、青海、寧夏等地的通衢重鎮。“甘肅”省名即分別來自“甘州”和“肅州”。圖為被開有四個城門的城牆包圍著的甘州。

嘉峪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是長城西端的起點,也是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構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圖為長城最西端的關城嘉峪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