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真的“六出祁山”?是出“祁山”還是“祁山堡”?

受到小說的影響,諸葛亮的事蹟在後世中廣為流傳,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他生前的多次北伐。在《三國演義》中,用了近十三個章回,描述了諸葛亮

“六出祁山”的整個過程。但是,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歷史事實與小說中的描述完全不同。那麼,諸葛亮究竟有沒有六次北伐,且六出祁山,祁山又是具體指的什麼地方呢?

諸葛亮北伐真的“六出祁山”?是出“祁山”還是“祁山堡”?

諸葛亮北伐路線


諸葛亮組織的北伐;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自蜀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到病逝的近七年時間裡面,總共組織了五次北伐。該傳中對每一次出征的時間、地點、原因都進行了詳細了記載,那麼,既然如此明確,為什麼還會有六次北伐之說呢?這是因為在第二次與第三次北伐之間,魏、蜀雙方在漢中地區還發生過一次戰事。

據《三國志·後主傳》載,蜀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六月,東吳的孫權登基建國,冊立孫登為太子,改元“黃龍”。直到此時,魏、蜀、吳三方,才正式以三國之名鼎立。但是,這還並不是令曹魏最擔心的問題,因為三大勢力早已從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已經開始水火不容,相互攻伐,孫權登基建國也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令曹魏惱火和擔憂的事情,是蜀、吳兩國秘密達成了一項協議。

諸葛亮北伐真的“六出祁山”?是出“祁山”還是“祁山堡”?

孫權稱帝


當時,出於禮尚往來兼穩固孫、劉聯盟之誼,諸葛亮上表朝廷,命衛尉陳震作為使節,前往吳國向吳大帝孫權表示祝賀。孫權在宴席上跟陳震達成了一項協議:吳、蜀兩國繼續深入合作,滅掉曹魏之後,以司州的函谷關為界,兗、冀、並、涼四州歸蜀漢,豫、青、徐、幽四州歸東吳,雙方分治天下。誰知,這一酒宴上的秘密約定,竟然傳到了曹魏。

魏明帝曹叡聽到這一消息非常氣憤,立即召集眾臣商議對策,最終,曹魏朝廷也做出了一項決策:集中力量滅掉蜀漢,再反過頭來收拾東吳。曹魏進行了一番精心的準備,於蜀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大司馬曹真率領諸軍浩浩蕩蕩的開往了關中地區。到達長安後,曹真做了具體部署,左將軍張郃帥一部走子午道,大將軍司馬懿率一部從西城沿水路挺近,曹真率主力走褒斜道,三路大軍水陸並進,直指漢中地區。

面對這一次魏軍的主動進攻,諸葛亮所做的就是加緊佈置漢中的防禦,命驃騎將軍李嚴從蜀中率領兩萬部眾緊急進駐漢中馳援,魏延率一小部向西進入羌族人的地界,設法繞到魏軍的後方進行襲擾,以吸引魏軍的主力。魏、蜀之間的這一次戰役其實並沒有真的打起來。由於連日的大雨,加上蜀地的道路崎嶇難行,山洪又把棧道沖毀了好多處,基於這些原因,曹魏的三路大軍行至半道時就收到了朝廷的回師命令。

諸葛亮北伐真的“六出祁山”?是出“祁山”還是“祁山堡”?

大將軍曹真


據《三國志·夏侯淵傳》載,此次兩軍並沒有發生較大規模的交戰,只有夏侯霸率領的一小部分人,通過儻駱道與漢中的蜀軍有過小規模的接觸,除此之外別無其它戰事發生。《三國演義》第九十九至一百回幕中,將這一次漢中保衛戰,也算成了諸葛亮的一次北伐行軍,這才有了“六出祁山”的說法。按照《三國志》中的記載,諸葛亮北上伐魏期間,有兩次從祁山進入了隴右戰場。所以,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二出祁山”

“祁山”與“祁山堡”;

關於“祁山”的位置,在諸多文獻與史料中沒有太大的分歧,在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但是,在具體所指上卻有兩種說法。

首先,根據《甘肅省通志》中的記載,禮縣縣西北約四十多里處有一“屏風峽”,宋代所立的《祁山神廟碑》稱,此處便是祁山。關於這一說法,相關學者進行了考證,據《宋書》載,“屏風峽”古稱為“寒峽”,雖然當地人至今仍習慣上稱為“小祁山”。但是,這與是史料中記載“祁山”的位置,有很大的差別。根據史料中的記載,祁山緊靠著西漢水的北岸,而“屏風峽”離西漢水有將近二十多里。所以,此處記載,極有可能是一處誤記。

諸葛亮北伐真的“六出祁山”?是出“祁山”還是“祁山堡”?

漢水


其次,根據《辭海》中的記載,祁山西距禮縣縣城有四十多里,大漢朝廷曾在西漢水北岸的山上修築了極其堅固的城防。該記載中還明確指出,此處今稱“祁山堡”,是一處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曾於此處北上伐魏。關於這一說法,相關學者們也進行了大量的考證與實地考察。該地的地形是一處東西長約百餘里的谷地,地勢開闊平坦,氣候適宜,土質非常肥沃,西漢水又自東向西貫穿全境,非常適宜居住與農耕。

該地正好又處於自西涼地區進入蜀地的要道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在西漢水岸邊凸起一座數十丈高的小山峰,四周陡峭垂直,頂部較為平坦,該峰便是“祁山堡”。它是整個谷地的天然屏障,也是阻斷東進天水地區的一道關卡,是一處非常理想的駐軍設防的場所。據《漢書》載,西漢初期,朝廷曾在此處修建城防抵禦氐人的襲擾。這與《辭海》中的記載,以及學者們的實地考察完全相符。

諸葛亮北伐真的“六出祁山”?是出“祁山”還是“祁山堡”?

祁山堡


據《三國志·夏侯淵傳》載,漢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馬超與韓遂在關中反曹失敗後,在涼州地區找不到落腳的地方。後來,馬超從漢中借到了一萬多兵馬攻佔隴右諸郡縣。在此期間,馬超曾“圍祁山”。另據《三國志·王平傳》載,蜀建興九年(公元213年),

“亮圍祁山”,王平率部屯守南圍。這兩處記載中都有一個“圍”字,即包圍的意思。而據地方誌載,祁山山脈東西綿延五十多里。所以,《三國志》中所記載的,馬超與諸葛亮所包圍的“祁山”必然是“祁山堡”,也是諸葛亮“二出祁山”的地方,具體位置在今禮縣的祁山鎮。

參考書籍:《三國志》、《漢書》、《宋書》、《三國演義》、《勉縣軍事志》、《辭海》、《甘肅通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