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后妃在故宮如何取暖?古人真是聰明!

冬日漸深,寒氣來襲,氣溫陡降。北方人民開始過上了燒暖氣的日子,南方人民過冬依然靠抖,偶爾用用空調。

而在沒有煤氣和電氣的時代,佔地70多萬平方米的紫禁城,是如何取暖的呢?

皇帝后妃在故宮如何取暖?古人真是聰明!

這一點,早期設計建造故宮的能工巧匠們早就有考慮。

故宮被列為世界五大宮之首,除因年代久遠、文化意涵深厚外,建築本身也有許多精妙之處。故宮內設有周密的排水系統,每組宮殿都有支溝通入官牆外的乾溝,這些乾溝又分別同太和門外的內金水河及總溝相連,最後再匯人故宮外的護城河。為了宮殿的防潮,地面還作了特別的處理,一般要疊墊七至十層地磚。為了改進音響效果,官內的戲樓下都埋設大缸……這些技術即便放在當前,也很有借鑑意義。

對於房屋修建相當重要的取暖,工匠們自然不會馬虎。他們精心藉助外力、修建房屋特殊構造以及發明取暖用具等,力爭從方方面面保障紫禁城中人的冬天也能溫暖如春。

皇帝后妃在故宮如何取暖?古人真是聰明!

藉助外力方面,紫禁城內的宮殿建築大都是坐北朝南,可以利用日照取暖。

同時,房屋都有厚厚的牆壁和屋頂,十分保暖。再加上一道又一道高大的宮牆,可以抵擋西北風的侵襲。同時,宮殿內金磚鋪地,光可鑑人,這種金磚是用泥土燒製的一種細科方磚,具有光潤耐磨、不滑不澀的特點。金磚還可防止地上潮氣上升,故屋裡的被褥決不會潮溼發黴。

用於取暖的特殊構造,則是後來有名的暖閣結構。紫禁城內一些宮殿的地面下都挖有火道,添火的門設在殿外,是兩個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除此以外,還有暖炕,上至皇帝、皇后,下至宮女、太監,凡是居室,都有炕床,炕下有火道,結構與今北方農村中的炕床相似。平時,宮外的灶口都會用磚或木板蓋嚴,一般人不易發覺。

皇帝后妃在故宮如何取暖?古人真是聰明!

此外,宮中還有多樣的取暖用具——火爐,火爐又叫火盆、熏籠,熏籠的製作十分精美,使其既有實用功能,也可供藝術審美。熏籠分為盆和籠兩部分。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青銅鎏金,有的嵌絲琺琅,十分華貴。

為確保安全,炭火盆外均加蓋一種金屬網罩,既實用又美觀。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等處,都陳列熏籠。小的火爐像西瓜那麼大,隨手可以踢動,放在腳下暖腳的叫腳爐,用於暖手的叫手爐,製作精美講究,古時只有皇帝、皇后及妃、嬪們才能使用。

皇帝后妃在故宮如何取暖?古人真是聰明!

清光緒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記載:“今年(雍正元年)殿試,天氣已寒,諸貢士若照舊例在丹墀對策,恐硯池冰結,難以書寫,著在太和殿內兩旁對策。再傳喻總管太監,多置火爐,使店內和暖,諸貢士得盡心作文寫卷。”可見,火爐在殿內用於取暖,廣泛設置。

既然有那麼多火道,卻沒有煙囪,煙火是從哪兒排出去的呢?原來故宮一切用火全部以木炭做燃料,這樣既可保持環境不受煙燻汙染,又可避免高大的煙囪影響整個建築物的美觀。而皇宮內使用的木炭,都是經過反覆精選的如筷子一般長短的上等木炭,如“紅羅炭”,《明宮史》記載:“凡宮中所用紅羅炭者,皆易州一帶山中硬木燒成,運至紅羅廠按尺寸鋸截,編小圓荊筐,用紅土刷筐而盛之。”這些木炭敲之叮噹作響,在漫長的冬季,每年宮內需用木炭數量達數十萬、數百萬斤之多。

皇帝后妃在故宮如何取暖?古人真是聰明!

因是用炭取暖,管理制度則相應嚴格,以免發生火災。但是由於宮殿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仍容易因取暖用火不慎而發生火災。清嘉慶二年(1797年),太監郝世通在一天夜裡把火盆裡的木炭悶滅後,隨手倒在楠木槅扇旁邊,不料餘燼未滅,死灰復燃,竟把楠木槅扇點著了。一時烈焰沖天,大火熊熊,一夜之間,整個乾清宮及其附近的交泰殿、宏德殿、昭仁殿都化為灰燼。為此,“龍顏”震怒,當即把郝世通處死,其餘有關聯的25名太監,也分別受到很重的處罰。

皇帝后妃在故宮如何取暖?古人真是聰明!

這種取暖技術雖然隱蔽,但它畢竟不如空調,屋內難免使入有乾燥之感。為了保證皇帝后妃屋裡的溼潤,太監每天要爬在地上,用溼布擦試地上的金磚和室內的陳設。每天早上還要敞開屋門,排除汙濁氣息,使室內空氣清新。

看完當年紫禁城中人冬天取暖的方式,是不是突然覺得暖氣和空調,也因簡單方便而可愛了幾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