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皆因此人狂妄自大

春秋末期,晉國公族力量衰微,卿大夫世族的勢力越來越大。整個晉國的國政被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範氏、中行氏六家把持,稱為「晉國六卿」。這六卿雖然都不把國君放在眼裡,但彼此之間是競爭關係,相互傾軋是必須的。

三家分晉,皆因此人狂妄自大

先是智氏聯合韓氏、趙氏、魏氏滅掉了範氏和中行氏,屠盡了他們的族人,瓜分了他們的土地。有一點需要著重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土地是諸侯爭奪的焦點。有了土地,就有了錢糧,就有了軍隊,就有了一切。

可是,四個人共掌朝政還是有點多。這個舞臺太小,容不下那麼多人,我覺得我一個人就夠了。智氏的家主智伯是這麼想的。

霸道的知伯

知伯很霸道,這是有理由的。

智伯勇武善戰,先是兩次率領晉軍討伐鄭國取得不錯的戰績,壯大了智氏勢力。然後又促成四卿聯盟滅掉範氏、中行氏,使得智氏獨佔了大部分範氏、中行氏的土地。另外他還取代了趙氏成為晉國正卿(相當於執政官),掌管晉國政事,使得智氏成為四卿中最強的家族。

智伯原本的名字叫智瑤(也稱荀瑤),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晉國四卿之首,所以就自稱「伯」,也就是老大的意思。

我是晉國正卿,我智氏土地最多,軍隊也最多,我怕誰?

三家分晉,皆因此人狂妄自大

知伯

有一次,智伯和韓氏家主韓康子、魏氏家主魏桓子一起喝酒。也不知是喝醉了還是故意的,智伯調戲了韓康子,還侮辱了韓氏家相段規。

智氏有個族人就勸諫智伯:主公你要好好防備啊,大難就要來了!

智伯很生氣,大難只有我能興起,我不讓別人遭難就不錯了,別人誰還敢發難?

這族人很無奈,說主公你今天在宴席上,一次就侮辱了人家韓氏家主和家相兩個人,現在又不防備,還說別人不敢發難,別人真不敢麼?兔子急了還咬人呢!

智伯不聽。

他心裡想的是範氏、中行氏已滅,現在該輪到韓氏、趙氏、魏氏,怎麼才能滅掉他們呢?怎麼才能再創輝煌呢?

此時此刻,四卿聯盟破裂。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在歷史上不斷地被證明著。

不給就打

智伯決定向韓氏、趙氏、魏氏三家要地。

他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

你們要是給我地呢,最好!我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利,然後過上一段時間我接著要,我要窮你們。

你們要是不給呢,也好!我正好缺個藉口打你們,這下可逮著了,一次性解決你們。

一句話,不管你們給還是不給,最後都得死。

當然,這是智伯的想法。看似很奇妙的計謀,但事實證明只是一廂情願。

智伯先找最弱的韓康子要地,韓康子不是孬種,不給!

但這個時候,他的家相段規說話了。

智伯這個人貪便宜而又剛愎自負,我們不給他,他就要來打我們。他一旦從我們這得到土地,必然會向別人要地;別人不給,他必然會出兵討伐。這樣一來,我們既免於戰禍而又能靜觀其變。

精闢!細細品來,著實高見!段規不光看穿了智伯的熾熱的野心,還給它澆了點油。

韓康子也伸出了大拇指,高,實在是高!

於是,韓康子把一個萬戶的邑獻給了智伯。智伯計謀得逞,很是高興。

接下來該找第二弱的魏桓子要地了,魏桓子也不是孬種,不給!

同樣,魏氏有個叫趙葭的家臣說話了。

你為啥不給?

他無緣無故向我要地,我自然不給。

無緣無故要地,有地的大夫們都會害怕;我們給他土地,智伯必然會驕傲。他驕傲了就會輕敵,我們這些獻地的人就會抱團。抱團和輕敵的人一較高下,智氏必敗,命不久矣。況且道德經有言,“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你不如獻地給智伯,然後聯合受智伯壓迫的人,共同抵抗,幹嘛非要以卵擊石呢?

魏桓子聽了心中呵呵一樂,幸之趙葭 ,不然我又被怒氣矇住了眼

於是,魏桓子也把一個萬戶縣給了智伯,智伯更高興了。

第一次要地得逞了,第二次要地又得逞了,在韓魏兩家的加火澆油之後,智伯的心氣更高了,膽子也更肥了。但事不過三,真正的硬漢即將出現。

終於輪到了趙氏。

智伯派人跟趙氏家主趙襄子說,我們想要你的蔡、皋狼兩塊地。

趙襄子自然更不是孬種,憑什麼?不給!

不給?沒看到韓氏、魏氏都獻了萬戶之邑了麼?還憑什麼?就憑我能收拾得了你!

智伯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要知道之前沒人敢拒絕他啊!他召集了智氏的軍隊,又聯合了(說脅迫更合適)韓、魏兩家,共同攻打趙氏。

趙襄子雖然不是孬種,但也不是傻子,他心裡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收拾收拾行李,逃跑。因為趙襄子作為晉國的卿大夫是要在都城辦公的,此時不跑等智伯把城門全關上想跑都跑不了。他一口氣跑到了晉陽,這裡是趙氏的封地,暫時安全了。

其實早在趙襄子決定拒絕智伯的時候,他就想好了後路,但他仍煞有介事地問左右,該去哪呢?你們怎麼看?

有個隨從說,去長子城吧,那裡城牆厚實。

不行不行。民眾剛費心勞力的把城修完,現在又要讓他們拼命守城,能和我同心麼?

又有個隨從說,那去邯鄲城吧,那裡庫糧充足。

不行不行。搜刮民脂民膏填滿了倉庫,現在又要讓他們為我賣命,能和我同心麼?

大人,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還是聽你的吧!

去晉陽吧。那裡是我爹當年的封地,尹鐸又在那裡實行寬政,民眾必然能跟我們同舟共濟。

要說這都是趙襄子的爹趙簡子的功勞,當初正是他派尹鐸去治理晉陽的。

尹鐸說,大人你是讓我去搜刮財富呢,還是把它作為保障之地呢?

尹鐸去了之後,私自少報了戶數,從而減少了分攤在民眾身上的賦稅,此舉深得民心。

後來,趙簡子對趙襄子說:“兒子,以後趙氏有危難的時候,不要覺得尹鐸官位低微而瞧不起他,不要覺得晉陽太遠而不願意回來,一定要把那裡當成自己的家啊 ”

三年圍城

趙襄子到了晉陽之後,開始檢修城牆,巡察錢糧兵器。

趙襄子發現武器庫沒有箭說:"張愛卿,沒有箭這麼辦呀?”

張:大王莫急,晉陽行宮修的時候城垣裡面用的都是一丈長的楛木,可以做箭用。

趙:太好了,父王未雨綢繆啊 ,

還一個問題箭解決了,那箭頭從何而來呢?

張:大王莫急,晉陽行宮的柱子都是銅鑄的,熔了可做箭頭。

趙:天助我也 ,愛卿咱們喝酒去,等那個“智障”來戰。

隨機趙張君臣二人,哈哈一樂,喝酒去了。

智伯帶著聯軍瘋狂打了三個月,愣是沒打下來。心想這不是個辦法呀,我投入這麼多兵力,糧草若是城拿不下來。那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還讓韓魏笑話。先不進攻了,先回城,打不死你,餓死你呀!

智伯隨機帶著韓魏王,坐著馬車去巡視去了,發現晉陽城外,有一條河,於是知伯靈機一動,“水淹晉陽”。這一淹就是三年。

趙氏族人和晉陽居民可就慘了,大水已經淹到離城牆還有三尺高了,城中軍民只好住在房頂上,住在樹上,糧食一半在水裡,一半在房頂上,老百姓沒事在水裡還能釣個魚,呵呵也算是有生活情趣了,就是如此困難,城中軍民也沒有投降的,

三家分晉,皆因此人狂妄自大

這全是當初趙簡子和尹鐸積下的功德,這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趙襄子看這樣下去也不行,遂召集開會說“大家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晉陽之困呢?”

張孟談自告奮勇說:"大王讓我出城去見韓氏,魏氏的家主把 "

趙襄子:“準了,你去吧 ,注意安全(言外之意別逃跑了)”

一句要命的話

城裡一片汪洋大海,城外一團得意,這時的知伯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於是叫上魏桓子和韓康子,一個給駕乘,一個給知伯當警衛。可謂是志得意滿呀!

人一得意忘形,就開始吹牛皮,各位看官是不是,知伯也不例外,於是知伯說了一句讓他後悔終生的話“我現在才知道河水可以滅掉一個國家啊”說完不知覺的哈哈大笑起來

魏桓子和韓康子聽到這話心裡不免心裡咯噔一下,都是千年的老狐狸,他倆彼此看了一眼,心知肚明瞭,因為啥,他們倆人的都城外都有河呀,

知伯這老小子,萬一要是像水淹晉陽似的對付我們怎麼辦呢?

不免心中一陣惆悵,二人彼此心照不宣

韓氏的都城平陽靠著絳水

魏氏的都城安邑挨著汾水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禍根算是種下了

大致的形勢就是這樣,智伯就快成功了,趙氏就快守不住了,韓氏、魏氏各有各的小算盤。

結盟

張孟談出城去見韓康子、魏桓子,說知伯野心很大,趙氏滅就輪到你們了,

韓康子、魏桓子自然知道這個道理說:張大人呢,我們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呢,為之奈何?

張:“我們聯合滅了知伯,三家分知,總比分趙利益要大的多吧”

韓魏:“有理,省的我倆老是受知伯的欺負,那咱們就這麼說好了”

張:“天知,地知,你們倆知,我知,立誓為盟”


三家分晉,皆因此人狂妄自大

韓趙魏聯盟成立

三個人秘密商議了一整天,包括滅知的方案以及如何瓜分土地等。自此,韓趙魏聯盟達成共識。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知伯軍營裡有個謀士知果,在營外看到張孟談。於是匆忙去找知伯

知果:“老大不好了,韓魏好謀反了,我看到張孟談了”

知伯:“怕他個球了,現在晉陽馬上就破城了,韓魏難道到手的利益不要了嗎?”知伯不相信韓魏會叛變。

知果:“那你把他們二位的謀臣趙葭和段規叫來,許給他們城破許給他們萬戶縣做封賞,因為韓魏的家主都聽謀臣的話”

知伯:“知果你老糊塗了,本來三家分,都不夠還要給他們的謀臣,你是不是傻”

知果一看,咱也說不動,咱也說不了,那愛咋的咋的把,知果看你知伯老小子是命不久矣,我不能跟你去死,遂把自己的姓氏改為輔氏。

知伯算是放棄掉了拯救知氏的機會,知果也算是盡忠了。

客觀地講,四大家族的謀臣都是出了力的,計策也都很奇妙,區別在於其他三家家主都採納了,唯獨智伯沒有,因為他剛愎自負,狂妄自大,聽不進人勸。

滅知

張孟談回城見趙襄子,說知果把姓氏改了。我估計知果已經猜到,韓魏兩家和我們聯盟了,避免夜長夢多,今晚起事,我在出城聯合韓魏去。

趙襄子同意了張的觀點,張孟談再次出城去見韓魏兩家主,約定今夜起事。

三家分晉,皆因此人狂妄自大

韓趙魏聯軍

到了夜裡,韓魏派軍隊偷襲了智伯的守堤的軍隊, 把大堤決堤放水,倒灌智伯軍營。

趁此水淹知伯軍營之時,此時知伯還在睡覺呢,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看到大水衝進來,大軍迎面而至,頓時心裡一涼,長聲一嘆“悔不該不聽知果言”噗一聲,被亂軍砍死。

戰後,韓趙魏三家絲毫沒有客氣,大肆搜捕智氏族人,全族盡滅。唯有智果改姓,才得以倖免。

四卿中最強的家族知氏,就這麼滅了。

老子言:“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狂妄自大的知伯,為自己的剛愎自負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偌大的晉國就這麼沒了,若是知氏不滅,還可能是秦統一六國嗎,難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