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出糗,犯尷尬症的是我?

如果你讓我回憶人生尷尬的時刻,我首先會想到那次班級表演課,老師要求全班同學上臺表演,在所有同學表演結束自己不得不硬著頭皮上去表演時,那拙劣到我自己尷尬症都犯了的表演,老師和全班同學也只是客氣的對視一笑,掩飾那一瞬間的尷尬。接著想起《演員的誕生》某一片段裡演員的“生動演繹”,讓我尷尬到喉嚨發癢,無從點評。再想起剛剛刷知乎,網上不知名作者發佈自己早上出門沒穿內衣的尷尬窘境,腦海裡浮現出各種各樣的尷尬囧事。

為什麼別人出糗,犯尷尬症的是我?

咦等一下,除了表演課自己演技尬之外,明明其他場景出糗都是別人啊,為什麼覺得尷尬到窒息的卻是自己?

你也不要感到尷尬,因為這是一種大眾通病——“替代性尷尬”。尷尬症沒有固定的時間地點,在不經意的那一刻,氣氛就驟然一冷。無論什麼人都會突然尷尬,這是通病。有時尷尬不一定來自你自己,有時面對他人,我們往往也會尷尬。

看到別人出糗,自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這種現象被稱為“替代性尷尬”。

據學者研究,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替代性尷尬,即暴露在公共場合下,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到當事人做出了違背禮儀規則或道德標準的事情,旁觀者替當事人體驗到了尷尬。我們的大腦在目睹了他人的窘迫後,能夠迅速在很短時間內抓取出因出醜而產生的不良情緒體驗,並把這種體驗“傳遞”到自己身上。替代性尷尬可以是預測性的,即我們認為,當對方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之後,他(她)一定會尷尬。

為什麼別人出糗,犯尷尬症的是我?

還有一種是“共情尷尬”,即當他人體驗到了尷尬之後,這種尷尬的情感傳染給了我們,使我們也感同身受地為了對方尷尬。

共情尷尬與與替代性尷尬略有不同的地方在於,事件主人公是否擁有對當下情景感到不自在、難堪的感受。克里斯蒂安·米勒最先提出這個概念,他認為在共情性尷尬的發生過程中,個體首先對處於尷尬情境的當事人的想法和感受做出關注與理解,在體會對方的情緒體驗後,自身產生了與當事人類似情緒的情感反應,即對當事人產生了共情反應,從而產生了共情性尷尬。

替代性尷尬還是一種學習機制,能讓我們僅僅通過觀察他人的窘境,就體驗到身處那種窘境之中的認知和感受。這樣,當我們日後出現相同的尷尬或者處於相同的環境中時,便能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甚至還能提前進行一些應對。

瞭解了這麼多以後,我還是會看到類似網紅身著奇裝異服蹭紅毯等事件後替他們感到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