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松的書法怎麼樣?能否成為下一個田英章?

筆尖寫字課堂


按下田雪松不表,我先講一個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陝南一家電力企業工作,六年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離開這家企業去了南方工作,一去就是二十年。去年他終於有機會故地重遊,再次來到當年工作過的地方,很巧的是他一下車,一眼就看到了當年的一位同事,依然那麼年輕,一聊就明白了,只不過是那位同事的兒子。

基因的力量太偉大了!用歎為觀止都不足以形容這種神奇的力量。

田學松必是田英章先生的親兒子無疑,父子倆實在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樣,只不過兒子比老爸年輕時候伙食肯定是要好很多,這大家都看得出來。

田雪松的書法也顯然是從基因裡面帶進來的,根上就有了,看他寫的字跟他爸爸那叫一模一樣啊!一樣的精緻漂亮,一樣的韻味十足,一樣的恪守法度,一絲不苟!

當然,也不光是田學松,田英章的許多弟子寫出來的字都挺像,這說明田英章老師作為教育家,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對書法理論的研究成果全部教給了學生們,也包括自己的兒子田學松。

田學松的治學態度怎麼樣呢?我不是很瞭解,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這孩子只要有他爸爸一半的努力就足以在中國書法陣營混出頭臉來,因為人家是含著金鑰匙出生,而且自帶流量的,比如郭麒麟、王思聰等等,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永書101


眾所周知,田雪松是田英章的兒子,也是當代著名的書法家,而且還是一位全國勞動模範。

他和田中荃應該是田氏楷書的第二代傳人,繼田蘊章和田英章之後,應該就是他們扛起田楷的大旗!

田雪松是80後,如今也是四十多歲的人了,他從小跟隨田英章學習書法,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他的字進步很快,而且也是亦步亦趨地跟著父親學習,寫出來的字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都和父親如出一轍!



在這四幅作品中,前面兩幅是田英章的書法,後面兩幅是田雪松的書法,可以看出父子二人的書法風格相近,都屬於田楷。

而且現在田雪松也基本上走的是田英章的路子,有自己的書畫院,還在全國各地進行面授班,將田楷發揚光大!

至於田雪松的書法水平,田蘊章曾經就說過,他說他和田英章在田雪松這個年齡的時候書法水平就已經超過他們了,可見,田蘊章覺得田雪松的書法水平和他們老哥倆兒比起來還處於下風。

我覺得事實上也是如此,為什麼呢?雖然田英章和田雪松的書法風格相近,但是還是有差距的,田英章比田雪松多寫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年的功力不是田雪松一下子就能趕上的!而且就拿田楷來說,田英章和田蘊章還是代表,田雪松在筆畫,結構上還不如田英章,而且書體風格還沒有田英章那麼穩重成熟,因為書法講究的是人書俱老!

歷來書法史上,父子書家很多,但是兒子超過父親的幾乎不存在!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留言,我是鐵匠論書畫,感謝關注!


存希齋書法


田雪松的書法當然很不錯了,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書法世家,看了讓人羨慕,但是不嫉妒也不恨。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老爹太有名氣了,做兒子的往往很難超越其父的成就,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所以出生在“田門”是其幸,也是“不幸”。

至於能否會成為下一個田英章,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絕對不會。歷史上從來都是隻會記住第一,很難會有人關注第二。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被後世稱之為大、小歐,但是歷代書家又有幾個會提及歐陽通的呢?雖然歐陽通的歐體寫的也很好,但是很少有人去學他的字,大家一說歐體首先想到的就是歐陽詢。

宋代的米芾父子,米芾的長子米友仁,世號“小米”,不是我們吃的小米,也不是手機哦。黃庭堅曾經還贈詩與他們:“虎兒筆力能扛鼎,教字元暉繼阿章”,米芾字元章,米友仁字元暉,父子兩人同用“元”字,與“二王”父子皆有“之”字命意相同。但是事與願違,米友仁的書法隨盡得米芾真傳,但是與米芾的影響力相比差的太遠了,“米顛”也只有一個。

元代的趙孟頫更是厲害,趙孟頫能書會畫,他老婆管道昇能書繪畫,他兒子趙雍能書會畫,他孫子趙麟能書會畫,他外孫王蒙也是書畫大家。但是論及書法的影響力,後世也只會提及趙孟頫一人而已。

明代的文徵明也是書畫大家,他的兒子文彭、文嘉以及孫子、孫女都是書畫高手,但是人們記住更多地還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

即使是被後世一直推崇的“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論及影響力,獻之也只是在南北朝期間有過一個時期風頭蓋過了其父羲之,其餘歷史時期還是“書聖”王羲之的名氣和影響力為第一。

回過頭我們再看看田松雪的書法,與其父田英章的書法如出一轍,而他今年已經四十多歲了,這個歲數還不能有一點自己的書法面貌,還是其父的書風,恐怕也只能做“田英章第二”了。

以上並無任何貶義,只是有點感慨,有這麼高的起點,但卻被父親的書風所籠罩,不能進一步突破,實在有點可惜。

不知大家意下如何,不妨說說看。


翰墨今香


田雪松至於能否會成為下一個田英章,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絕對不會。只會成為階下石!歷史上從來都是隻會記住第一,很難會有人關注第二。臺越高階下石就越多!!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被後世稱之為大、小歐,但是歷代書家又有幾個會提及歐陽通的呢?雖然歐陽通的歐體寫的也很好,但是很少有人去學他的字,大家一說歐體首先想到的就是歐陽詢。

宋代的米芾父子,米芾的長子米友仁,世號“小米”,不是我們吃的小米,也不是手機哦。黃庭堅曾經還贈詩與他們:“虎兒筆力能扛鼎,教字元暉繼阿章”,米芾字元章,米友仁字元暉,父子兩人同用“元”字,與“二王”父子皆有“之”字命意相同。但是事與願違,米友仁的書法隨盡得米芾真傳,但是與米芾的影響力相比差的太遠了,“米顛”也只有一個。

元代的趙孟頫更是厲害,趙孟頫能書會畫,他老婆管道昇能書繪畫,他兒子趙雍能書會畫,他孫子趙麟能書會畫,他外孫王蒙也是書畫大家。但是論及書法的影響力,後世也只會提及趙孟頫一人而已。

明代的文徵明也是書畫大家,他的兒子文彭、文嘉以及孫子、孫女都是書畫高手,但是人們記住更多地還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

即使是被後世一直推崇的“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論及影響力,獻之也只是在南北朝期間有過一個時期風頭蓋過了其父羲之,其餘歷史時期還是“書聖”王羲之的名氣和影響力為第一。

回過頭我們再看看田松雪的書法,與其父田英章的書法如出一轍,而他今年已經四十多歲了,這個歲數還不能有一點自己的書法面貌,還是其父的書風,恐怕也只能做“田英章第二”了。

以上並無任何貶義,只是有點感慨,有這麼高的起點,但卻被父親的書風所籠罩,不能進一步突破,實在有點可惜。

不知大家意下如何,不妨說說看。

存希齋書法

1月13日 · 文化問答達人 文化領域創作者

眾所周知,田雪松是田英章的兒子,也是當代著名的書法家,而且還是一位全國勞動模範。

他和田中荃應該是田氏楷書的第二代傳人,繼田蘊章和田英章之後,應該就是他們扛起田楷的大旗!

田雪松是80後,如今也是四十多歲的人了,他從小跟隨田英章學習書法,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他的字進步很快,而且也是亦步亦趨地跟著父親學習,寫出來的字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都和父親如出一轍!

在這四幅作品中,前面兩幅是田英章的書法,後面兩幅是田雪松的書法,可以看出父子二人的書法風格相近,都屬於田楷。

而且現在田雪松也基本上走的是田英章的路子,有自己的書畫院,還在全國各地進行面授班,將田楷發揚光大!

至於田雪松的書法水平,田蘊章曾經就說過,他說他和田英章在田雪松這個年齡的時候書法水平就已經超過他們了,可見,田蘊章覺得田雪松的書法水平和他們老哥倆兒比起來還處於下風。

我覺得事實上也是如此,為什麼呢?雖然田英章和田雪松的書法風格相近,但是還是有差距的,田英章比田雪松多寫了二十多年,這二十年的功力不是田雪松一下子就能趕上的!而且就拿田楷來說,田英章和田蘊章還是代表,田雪松在筆畫,結構上還不如田英章,而且書體風格還沒有田英章那麼穩重成熟,因為書法講究的是人書俱老!

歷來書法史上,父子書家很多,但是兒子超過父親的幾乎不存在!

下面是我寫的字歡迎點評






萬堤方


我是一人。目前看來還沒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田雪松是田英章之子,但是我們當代練楷書尤其是歐楷,都很難跳出田英章楷書的圈圈。

田雪松,字中嶽,1978年生於天津,畢業於北京大學。

田雪松10歲至20歲間,在國內外多次書法大賽中屢屢獲獎。

田雪松是田英章的兒子,不管你喜不喜歡,田英章是當代爭議最多,影響力最大的書法家。

田英章的字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我們現在一旦學習楷書,如果還是歐楷,你會不自然的越來越像田英章的字。

甚至田英章的哥哥田蘊章,有時候都會寫得和田英章很相似。下圖田蘊章《每日一題,每日一字》。

一人有感

為什麼現在很多學習歐楷的人,他們的字很容易慢慢的像田英章?

因為田英章對於歐楷的取法取捨,相比其他人是最好的。

楷書風格和風貌是經過取捨的,如果你學習歐楷,目前沒有一個人的取捨能夠超過田英章。

特別說明:一個人楷書風格風貌的形成,經過大量的思考,取捨之後才定型的。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19年12月31日滬。


一人筆記


田雪松其實就是田英章的兒子,其書法明顯存在著傳承關係。所以寫的字和其父差不多。


能否成為下一個田英章我想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從字體來看,田雪松幾乎完全繼承了其父的字體,結構上沒有特殊的風格,審美只是停留在以好看勻稱、對稱、平穩等最簡單審美門檻,也就是說這門檻太低了,我們也可以看看田門裡弟子的表現的夏梁和荊霄鵬,這些字和田英章寫的差不多,既然都寫的一個樣那這樣的審美不會疲勞嗎,不會厭煩嗎?

任何一門藝術的發展都有創新才會有生命力,我們學習書法就是要學好基本的線條和結構基礎,經過大量的正確訓練和用藝術審美的能力來進行創作,這樣只有區別於別人的藝術形式面貌和氣息才會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氣質來獲得別人的欣賞。

只會亦步亦趨的比著葫蘆畫瓢終不會是自己的藝術風格,寫田楷寫的再好也不過是個字匠,田字本來就沒有藝術性可言。目前還沒有見到專業書法領域對田楷的認可,田楷對業餘書法愛好者的學習還是有幫助的,有些人也是通過田楷認識書法的。不可否認的是,通過田楷有些人走向了書法學習的藝術之路,就是從一種單純的好看的吸引來逐步引領愛好者想更深層的研究。


紫血雲袍


田雪松極有可能是下一個田英章,因為小田的血管裡流淌著田英章的血,因為小田的書法由田英章親手傳授,因為小田的商業模式完全沿用田英章的商業模式。


毫無疑問,田英章是書法界的商業奇才。他將書法訓練程序化,他採用封建門徒制度,他嫁接商品直銷模式。

於是,他被包裝成與“二王”齊名、完全超越歐陽詢的大師;於是,他在全國30多個城市以連鎖加盟的形式設立書院,廣收門徒,大力打造“田英章商業帝國”。

田英章現象,一方面說明喜愛書法的人眾多,另一方面也說明書法欣賞能力的普及任重而道遠。

愚民不是田英章的首創,但書法愚民絕對是他的發明。而田雪松的出現,讓人對這種愚弄大眾、誤導大眾的現象更多了幾分擔憂。

會不會還有“田小松”的出現?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田雪松是田英章的兒子,現在也行書書法和書法教育行業,看過他的幾個講述書法史的視頻,他表達清晰,說話很有邏輯,可以看出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我們看他的書法作品,應該是學習他父親田英章的書法,我們看二者書法還是非常相似的,不過田雪松的書法好像更放了一點,露鋒多了一點。

田雪松書法

它能否成為下一個田英章呢?我覺得是很難的,田英章出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個人的水平和書法風格的因素,也有時代的因素,即使和田英章寫的一模一樣,也很難複製出下一個田英章,這種作品、這種風格這幾個時代有一個就夠了。想要再取得這樣的名氣,靠田英章的這種風格是不行了,必須尋找其它的途徑。


田英章書法

在中國的書法史上,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比如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他的楷書寫的也非常好,和他的父親併成為“大小歐陽”,可是我們仍然只能記住一個歐陽詢,很少提到歐陽通。

唐代歐陽通書法


南宋的吳琚用一生的時間學習米芾的書法,他的書法和米芾的書法如同一人所寫,他模仿的米芾書法風格精氣神具備,被稱為“學米第一人”,可是歷史也只需要一個米芾,大家也只記住了米芾。

南宋吳琚書法

學習書法必須要模仿古代的書法家,但是不能一味的只模仿,最終還是要寫出自己的風格,沒有自己的風格,是很難再書法上做出點成績的。

你覺得呢?


不二齋


無論如何,田雪松作為田英章的兒子,未來如果能成為下一個田英章,算是他的幸運也是其極大的不幸。

幸運的在於名利

如果有田英章的名氣和影響力,估計此生不愁,名利雙收。作為一個商人,名人,追名逐利的人來說,這算是不錯了,可以成為“榜樣”。


不幸在於書法

如果書法成為和他老子一樣,或者走他老子的路,這輩子的成就那算是到頭了,說得好一點“登頂了”,說得不好一點“窮途末路”,甚至是毀了。


家學可棄,不應落窠臼

田英章之書法如何,以及我對其的具體看法如何,此前已經寫過不少文章了,就不一一贅言,只想說的是,田家書法,入門尚可,無書藝之過多追求,學習尚可。若是有志於長遠,則越早棄之越好,否則積重難返,永落窠臼,那就嗚呼哀哉了。


田雪松之書法,已在其父書法之路上,不能言寫的好壞。只能說家學傳承,不是走了融匯百家,再創自我之路,而是優勢成劣勢,給自己挖了個坑。


不過,他尚還年輕,不知能否早日省悟,早入走出田家,迴歸經典,此為正途。


李藝泓


田英章一種書體描了40多年,再好的技法也讓他描俗了,現在現在又把這種描出來的美術字教給了兒子,他把筆畫都描成標準件了,拿任何筆畫都能隨便組字,根本談不上自然書寫,更沒有章法氣韻。迷信田字的沒有懂書法的,他們只會欣賞田字的規矩,恰恰是這種規矩是寫書法的大忌。如果說好的書法是一杯醇香的白酒,只有懂酒的才能喝出它的味道,田的字就是一碗白開水,老少都能喝,就是沒味道。田粉們炫耀只要群眾說好就是好,廣場舞群眾也說好,參與的人也很多,遠比參與芭蕾舞的人多的多,能說明什麼呢?說明廣場舞比芭蕾舞高級?芭蕾舞都是醜舞?

我們為什麼一直反對田英章在網上吹噓,就是怕一些年輕人盲目聽信,學了田英章,斷了書法路。一些田粉不懂書法就不要評論書法了,你們這是帶風向,一些孩子們想學書法不知道學誰,看了你們的評論會誤入歧途的。中國書法傳承幾千年,經典都是大浪淘沙留下的,好的書法老師一定是帶領學生學習古代經典,一切讓學生學習自己字的人(我不說他是老師),都是無知無畏,圖財害命。

田雪松是一個非常有成就的書者,年輕有潛力。雖然田氏字體一直存在爭議,但不能不說田楷為弘揚書法,激勵中國人學習書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田英章也強調過,學歐者不應學田,歐楷是他一輩子夠不著的天。這本身就是承認了自己與歐的差距。不過作為田楷來講,我認為他是真正彰顯了自己的風格,雖然不能與古貼並論,但也值得去學習。田英章書法的字無論從結構還是用筆上,都是“精”。誠然這練的少是不可能寫得出來的。但是我還是不太中意他的書法。太過拘謹必定導致韻味和行氣差了很多,跟宋四家和啟功先生的作品一比,追求自然返璞歸真的書法更勝一籌啊!

書法家的遺蹟中有些是有“極限性質”的,比如韭花帖和八大,面對這種極限範本,正確的學習思路是看到他們百分之九十九的那些元素,因為這決定了他們的風格以及懸崖邊的處境;同時更要看到那百分之一的元素,因為這牽制住了那百分之九十九,使作品不至於失衡,使自己不會墜崖。所以對於歐體來說,正確的思路是看到他統一的地方更要注意到他對豐富、變化的追求,而田英章則是在歐陽詢基礎上進一步追求統一,並且磨滅豐富與變化,這就是一種“對極限範本的錯誤學習”,因此田英章的學習思路是有問題的。

或許是我表達能力不好,或許是大家並不是都能像我一樣帶入“書法學習者”的角度來理解我的答案,總之,我並沒有要通過縱向對比說明“田英章的作品和這些古人相比,不好”,所有的舉例都在說明學習思路的問題。至於現代哪些書家是懸崖邊上的,沙孟海、林散之、陸維釗都是,當代還沒有人達到這個高度,但是可以看到有很多人的思路是對的,在不斷靠近懸崖邊而且知道不能掉下去,這在學習思路上是和田英章有本質區別的。

歐陽修已經是歐式體系下的最優化的封頂人,想在歐體裡再做優化已經很難。徒弟想超越師傅,要麼發現師傅的不足加以改進,要麼在此基礎上另闢蹊徑,進行創新。田老師只是完全的模仿,即無法改進歐體,也未能創新,所以不失為書匠中的經典楷模,卻憾失書法家的自我精神。過分一點說,田英章的字已經不能算是藝術層面上的書法了,寫出統一規範印刷體,毫無特色毫無變化毫無生氣。看看沈鵬先生的楷書千字文,差別真的太大了。就像如今很多人描摹二王的字一樣,僅僅描摹出了形。

如果一個人對二王、顏柳歐趙等重要範本均有研讀並且書寫達到一定水準,閱讀過一定的書論並且形成自己的書法觀,這時候他說他最愛田英章的書法,我是尊重他的看法、認為他的觀點是經過足夠的思考和判別的,雖然我對它並不認同;但是現在絕大部分喜歡田楷的……總之你懂的……無論什麼家,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不都是這樣嗎。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如果沒有創新,那就是匠人,如果有創新,那就是名人。如果基礎都沒有掌握就在那裡搞所謂的創新,像噴書、吼書、射書、體書,那就是為了出名急的走歪門邪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