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道士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被國人痛罵了一百多年

王道士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一位來自湖北麻城人來到了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此後,這座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歷史、藝術的寶庫被他改變,而在以後一百多年的歲月裡,這位流浪至敦煌莫高窟的人被中國人罵了不知道多少次。

這位道士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被國人痛罵了一百多年

看起來老實巴交的王道士

這位後來聲名狼藉的人,他原名叫做王圓籙,湖北麻城人,原來其實只是一個貧苦人家子弟,為了生活,四處流浪,曾經做過肅州巡防營的兵勇,後來出家做了道士,道號法真。

王圓籙雖然是一位道士,但他到了莫高窟這處佛教聖地後,卻嫣儼然好像這裡的保護神。他省吃儉用,勸人募捐,得到的錢全部用來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其出發點不可謂不好。

意外地發現藏經洞

1900年5月26日,這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就在王道士準備把莫高窟重新粉刷一遍的時候,居然發現了牆壁不對,哪兒不對了?原來牆壁上有一條縫隙,或許是出於好奇,就像現在那些盜墓小說的死忠粉一樣,王道士發現裡面原來有一個藏經洞(當然不是墓穴了)。

這位道士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被國人痛罵了一百多年

莫高窟藏經洞

王道士進去後,發現裡面原來是一些古籍文獻,後來,王道士幾次向當地各級官員求助,甚至還冒死向慈禧太后上書,希望可以官府的力量來保護這些文獻典籍,然而這些建議還是被人置之不理。

就在這個時候,西方學術界興起了對東方文化研究的熱潮,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人接踵而至,這座文化寶庫莫高窟終於遭到了它的劫數。

這位道士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被國人痛罵了一百多年

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

王道士幾次大規模地販賣文物

  • 1902年,對金石學頗有研究的敦煌縣令汪宗翰拿走了幾卷經文,用於研究,從此,敦煌文獻開始了他的流亡史。
  • 1904年,王宗翰命令王道士封存保管,不準外流。
  •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來到敦煌莫高窟,僅用了四塊馬蹄銀(約共重二百兩)就騙走了寫本、印本等文獻古籍二十四箱,佛畫,織繡品等五箱。
  • 1908年,發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也來到了這裡,用白銀五百兩就買走了寫本、印本、經卷、文書、佛畫等六千餘卷。
  • 民國元年(1912),日本吉川小一郎來到莫高窟,用白銀三百五十兩又買走了四百餘卷古籍文獻。
  • 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用五百兩白銀再次五百多件經卷。
這位道士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被國人痛罵了一百多年

敦煌莫高窟

經過這幾次大型的文物販賣,莫高窟的大量珍貴文獻古籍已經流落國外,從此以後,中國的學者也只能遠涉重洋去拜訪自己的文化,這些已經流失的文物簡直難以用金錢衡量。


後世對王道士的評價

王道士販賣文獻逐漸被世人知道後,社會尤其是文化界人士對他多做批評的負面評價。

比如,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在《文化苦旅》這本書的開篇《道士塔》中,就對王道士的行為予以了強烈的批評和譴責,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界人士對於莫高窟文獻的流失是多麼的痛心疾首。

這位道士到底做了什麼?以至於被國人痛罵了一百多年

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

但是,社會上對王道士還有另外一種評價,認為其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平凡人,我們不應該把當時莫高窟文物的流失的罪名全部讓他承擔,相比較而言,當時的國家政府更應該負責人,這是一個國家的不幸,也是一個民族的不幸。

大量文物的流落海外,這是中國的文化損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相較於現在中國對文化的破壞,這批流失海外的珍貴文獻,幸耶?不幸耶?

餘秋雨在《道士塔》中這樣說道: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書!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大舒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