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慶:只要公司制依然存在 遠程辦公成主流的可能性非常低

毛大慶:只要公司制依然存在 遠程辦公成主流的可能性非常低

外匯天眼APP訊 :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與工作方式。

生活上,人們更加在意個人衛生,口罩和手套成了出門標配,每天洗手的頻率也比以前高了不知多少倍,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往衣服上噴消毒液。

當這場疫情最終結束後,雖然我不確定這些會有多少被長久保留下來成為生活習慣,但至少可以肯定,沒有人會覺得戴著口罩舒服,戴著手套更方便,每天不停洗手也會讓皮膚變得更加乾澀。

基於這個判斷,我想這些都是特殊時期的非常動作,當一切迴歸常態,我們的生活習慣中可能會留下一些疫情烙印,比如大家到了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時會考慮戴口罩,但肯定不會全天候全場景佩戴了。

與生活習慣的改變相比,受疫情影響,人們辦公方式的改變力度更大,春節假期結束後的一個多月裡,大量企業推行遠程辦公,為疫情防控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由此,遠程辦公的協作方式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不可否認,在特殊時期,藉助大量基於互聯網技術的工具,遠程辦公對於無法全員到崗的企業而言成為剛需。

遠程辦公

作為一名企業級服務領域的從業者,我的團隊很早就已經接觸了遠程辦公的相關產品,並持續在優客工場旗下的所有社區進行推廣,我們與多個遠程辦公領域的相關企業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比如協同辦公領域的石墨文檔、遠程會議領域的小魚易連。

對於遠程辦公,通識意義上存在兩個層面,在狹義上,即通過第三方軟硬件技術在非物理辦公空間進行協同辦公操作。廣義的遠程辦公則是指依託公網搭建的遠程交互通道,團隊成員基於此通道可實現包括收發郵件、在線溝通、依據個人權限獲取公司數據庫內容在內的一切辦公需求。

狹義上的遠程辦公早已實現,人們無論在家、在咖啡館、在高鐵上,都可以非常便捷地遠程辦公,但在廣義層面上,遠程辦公距離真正成為主流辦公方式並持續為生產力提供支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甚至我可以先給出一個結論,只要公司制依然存在,遠程辦公成為主流的可能性將非常低,除非在技術上實現了三個跨越式升級,一是場景的高擬真度,二是信息的高安全度,三是員工工時管理的高嚴謹度。

公司制沒有黃昏

首先,公司制是否會長期存在?

這取決於公司的核心利益方是否依然存在對公司的剛需。

股東、員工、用戶三個群體構成了公司存在的價值,三位一體,達成對於商業模式、產品、市場的共識之後,公司的存續才會成為可能。

反過來看,如果沒有了公司,關於商業模式的有效性,產品的可推廣性,市場的激勵反饋都將不復存在。

近兩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關於組織化與個體化的討論甚囂塵上,但在我看來,公司制是在我們有生之年可供選擇的最高效、經濟的組織形態。

幾年前就曾有剛剛離開大組織投身創業的創業者提出過“U盤理論”,認為個體可以成為即插即用的高效自組織,而大公司冗雜的組織架構將阻礙其在不確定性的時代閃轉騰挪,但後來事態的發展是,U盤最終還是演化成了硬盤,隨後越做越大,成為了一家架構完備的擁有現代企業制度的大公司。

所以,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再去探討將公司打散成一個個單獨體之後孰優孰劣的問題了,公司制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

在前互聯網時代甚至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早期,一家公司存在的基礎生產資料就是辦公室,哪怕皮包公司,也需要註冊辦公地址之後才能開始生產經營活動。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似乎發現,即使沒有辦公室,很多工作也可以照做,比如收發郵件,建群討論,視頻會議,甚至遠程簽約。

新冠疫情期間,與遠程辦公技術相關的領域都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有研究機構統計,今年2月開始(法定春節假期結束),中國的遠程辦公應用用戶超過4億人次,在2月10日這一天的新增用戶量達到了475.1萬人次。(數據來自Mob研究院)

由此,人們對於遠程辦公的關注度突然走高,認為相關產品在疫情期間充分教育市場,未來或將取代傳統辦公,成為新的主流辦公模式。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溝通的效率從不由語言決定

說個題外話,上週六我去了趟奧森,北京最著名的跑步聖地,那天北京的氣溫突然回暖,等待入園的遊客居然排起了長隊,據身邊的朋友說,北京的很多公園都已經遊客如織,大家自覺佩戴口罩、保持距離,理性春遊。總而言之,人們已經被長達兩個月的“宅辦公”憋壞了,眼看著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天氣又真是好,於是不約而同地重回線下。

人,終究是一種社交動物,而社交的基礎就是場景,線上的社交場景充滿了想象,但終究缺乏可觸達的實感。

說到遠程辦公中最受追捧的兩個細分領域,視頻會議和遠程協作工具,至少在當前的技術天花板之下,一定會成為傳統辦公方式最得力的兩個好幫手,但如果沒有了桌子和物理空間,想要純粹依靠這兩個幫手打天下,那麼在技術層面上必須要實現一種高擬真度的躍遷。

美國語言學家梅瑞賓在研究中發現,人們在溝通中,高達93%的溝通是通過非語言方式進行的,只有7%的部分是以語言完成的,而在非語言方式的溝通中,肢體語言所起的作用佔到55%

,剩下38%由音調決定的。

現在,請你回想自己在遠程辦公中的實際體驗,尤其是與同事進行視頻會議時,溝通效果真的能與幾名團隊成員聚集在一個小會議室內頭腦風暴相提並論嗎?你通過遠程協作軟件與同事在雲端文檔內修改文案時,真的會好過幾個人拿著一疊打印出來的文稿或對著一臺筆記本電腦的屏幕討論嗎?

沒辦法,這些只是我們為了疫情防控而選擇的非常辦公方式,除非線上辦公場景在技術層面已經達到了超高的擬真度,就像我們在科幻大片裡看到的那種全息投影+仿生技術,才能討論遠程辦公是否可能成為主流的話題。

沒有絕對安全的網絡

除了場景體驗感之外,公司對於信息的安全性也有著諸多疑慮。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競爭對手截獲遠程辦公過程中的核心商業機密的可能性一直存在,尤其是在那些擁有大量專利的大型科技公司中,內網與外網的訪問權限區別很大,這就限制了公司對於遠程辦公的利用率。

自從互聯網誕生之日起,網絡安全的問題一直如影隨形,從未從技術層面上徹底根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安全,只有安全性的概率大小,只有當網絡安全性在技術端出現了巨大提升,遠程辦公的價值才能獲得更大的提升。

不要讓“宅辦公”挑戰慵懶人性

疫情期間,大量企業無法正常復工,只能被迫選擇遠程辦公,除了百貨、餐飲、電影院等必須進入物理空間工作的服務業企業之外,很多以文案設計工作為主的企業的管理者也迫切期待讓員工儘快回到公司。就我瞭解到的情況,優客工場很多入駐企業的管理者都在抱怨,遠程辦公導致員工工作效率降低。

這種聲音與各種關於遠程辦公紅利的觀點大相徑庭,究其根本原因,其實就在於遠程辦公對員工考勤及工時管理上的失控。

在一些初創企業中不存在這種情況,畢竟幾個合夥人為了事業走到一起,每一分努力都是為了團隊,而在大企業中,那些平時朝九晚五的員工一旦脫離了辦公室的藩籬,再沒有顆粒度很高的

KPI要求,你很難要求他們去挑戰人性慵懶的弱點。

在家辦公的好處毋庸多言,員工省去了通勤的時間,老闆省去了辦公室的租金水電和辦公耗材,但對於一項高效開拓的業務而言,更看重的是員工的有效工時和項目進度之間的關係。

同樣一個項目,在公司做,大家彼此互相溝通、督促,一週之內就能完成,而脫離了組織,回到了鬆散的個體狀態後,就算管理者可以用各種考勤打卡軟件輔助管理,也無法像在公司時一樣精準控制項目進展。

在我看來,對於工作效率的把控絕不是僅僅通過技術手段就能實現的,全員參與的企業文化,工作計劃的精細化管理都不可缺少。

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遠程辦公在工作效率上對於公司的挑戰,甚至更大於場景的擬真度和網絡的安全度。

遠程技術不會瓦解辦公室

3月上旬,全國疫情已經初步得到控制,各類企業也已經陸續復工復產。經歷了這樣一個慘淡的2020年開年之後,幾乎所有企業都在面臨著如何彌補損失、追趕業績的重重壓力。

當一切恢復正常之後,人們終將回到以組織形態存在的公司內,無論是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還是為了這一份熱愛的事業,每天奔波在各種會議、項目之間,基於互聯網的遠程辦公工具一定會為我們帶來大量的便利,並推動著效率的提升。

遠程辦公的春天已經到來,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辦公場景被拆解回每個人的“宅體驗”之中。

物理空間中的辦公室終將存在,一切遠程辦公技術不會瓦解它,只會讓它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