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泥鰍,又稱名鰍和鰻尾泥鰍等,在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天然分佈於各地池塘、溝渠、河流、湖泊、水庫、稻田等有水地方的一種無磷小型淡水魚。不僅僅繁殖能力強悍,而且抗逆性好,易於養殖。記得小時候,在荷花塘乾枯期,在池塘底最低的聚水窪地,1㎡左右的半乾泥裡,竟然讓我挖出來10多斤野生大泥鰍,喜悅的感覺讓我終生難忘。回頭想想,別的魚都因沒水而亡,泥鰍卻依舊活得很好,待春雨到來填滿池塘,開始新生……。

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泥鰍在民間有“水中人參”的稱號,可見其營養價值很不錯。古人早就利用泥鰍的食補功效,當作溫補良藥。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泥鰍有暖中益氣的功效,中醫利用其藥用價值,服務於部分患者。現代醫學認為,常吃泥鰍,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等食補效果。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提高,更注重飲食品質,使得曾經普通的泥鰍需求量大增,在泥鰍的自然產量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人工養殖泥鰍悄然興起。泥鰍對生長環境適應能力很強,便於飼養管理,養殖佔地面積也不大,養殖成本低,收益也不錯,是深受養殖戶喜歡發展的一種水產養殖,使得養殖泥鰍,已經成為很多農民發家致富奔小康一個選項。但是,應根據當地的銷售環境和養殖條件,決定自己的養殖規模,初期不應盲目投資過大,少走彎路。

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一、泥鰍的生長和繁殖特性。

泥鰍呈長筒行,頭小,馬蹄形口,5對口須。體表佈滿有不明顯的細小圓鱗,深陷皮內不易看見而已,全身通常為深灰色,分佈有黑色斑點,且體表佈滿黏液,抓到手裡滑不溜秋。泥鰍屬於溫水性魚類,適宜養殖的水溫在15~28℃,最適宜它們生長的水溫在25~28℃。一旦水溫高過30℃,或者低於10℃,泥鰍就會立即潛入汙泥裡躲避。

它們除了能夠利用鰓呼吸以外,還能夠利用皮膚或者腸道呼吸,耐低氧能力很強,完全離開水後,仍然能夠生存1~6個小時。這就是我曾經能夠在有些潮溼的泥土裡,挖出那麼多活蹦亂跳的泥鰍的主要原因。

它們屬於雜食性魚類,幼體以浮游性動物為食;成體泥鰍會利用口吸吮水體底部汙泥,從中尋找有機質碎屑和底棲動物,也攝食水體中的各種藻類。其攝食高峰期,通常在上午8、9點鐘和下午5點鐘左右。

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它們生長速度迅猛,當年繁殖的泥鰍苗,正常飼養管理,當年就可以長到10㎝以上,且能夠達到性成熟。每年當水溫上升到18℃以上的時候,性成熟的泥鰍就開始發情產卵,繁殖期在4~9月,在6月份左右,水溫26℃左右的時候,是其發情產卵盛期。泥鰍的產卵量多少和魚體長度相關,每尾雌性泥鰍懷卵量為7000~40000粒。泥鰍的產卵地,通常選擇在淺水區的水草上,卵具有黏性。剛產出的卵直徑大致0.8mm,吸水後卵膜可膨脹到1.4mm左右,無色透明,經過2~3天就能孵化出泥鰍苗。

二、泥鰍繁殖的相關事宜。

選擇優良種鰍:用於繁殖的種鰍,可以從池塘、溝渠、湖泊等地捕捉,也可以從人工養殖的成體泥鰍中選種。種鰍要求粗長健壯,無傷無病。雄性種鰍體長要求10㎝以上,12~15g,雌性種鰍要求15㎝以上,體重20g以上,腹部鼓囊、柔軟有彈性為佳。挑選種鰍的考量特徵為:雌性泥鰍胸鰭較短,前端鈍圓呈扇形,生殖季節,腹部鼓鼓囊囊的特別膨大;雄性泥鰍胸鰭較長,前緣尖端向上翹起,生殖季節,擠壓雄性泥鰍腹部,有白色精液從生殖孔流出來。

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自然繁殖:春暖花開後,準備泥鰍繁殖前半月,準備好20~30㎡的產卵池,用生石灰等消毒泥鰍產卵池,然後注入新水,待消毒藥物毒性消失以後,將選留繁殖的雌雄種鰍按照大致1:2.5的配比放入準備好的產卵池中,適當投餵少量的糠麩、魚粉、餅粕或者人工配合餌料等。當水溫上升到18℃的時候,在產卵池中放入一些水草、網片、棕片等紮成的泥鰍待產巢,供種鰍產卵,便於收取。泥鰍通常喜歡在晴天的早晨產卵,要及時檢查,待種鰍基本完成產卵以後,即可將所有產有魚卵的人工魚巢取出,放入孵化池或者孵化器中孵化。產卵池接著放入新魚巢,供種鰍繼續產卵。

人工干預繁殖:為了使得種鰍集中產卵,集中孵化,便於生產管理,可採用人工催產種鰍。當水溫上升到18℃以後,每尾雌種鰍,注射鯉魚腦垂體1個,或者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900IU左右;雄性種鰍催產藥劑注射量是雌性用量的1/2即可。注射完成以後,雌雄種鰍按照1:2的比例放入產卵池中,並投放足夠的人工魚巢。經過注射催情劑的種鰍,在20℃的水溫條件下,大致20個小時就能夠發情產卵。待種鰍產卵完成後,即可取出魚巢放入孵化池中孵化。

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三,泥鰍苗的飼養管理。

養殖泥鰍苗,首先要建立一個良好且安全的養殖池,要根據泥鰍的“土遁術”和逃逸性,做到防逃、易捕。

選擇水源充足,水質優良,減排方便,光照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養育池為佳。泥鰍池四周要做好防逃網,進水口和排水口要安裝好堅固的攔網,防止泥鰍逃跑和野雜魚、以及敵害水生物的進入。在養殖池中間,一定要挖一個集魚坑,大小為魚池的面積5%左右,比池底深30㎝左右為宜,可以給泥鰍提供避難所,且便於泥鰍越冬和集中捕撈。

剛剛孵出的泥鰍苗,以吸收腹部的卵黃囊為自身營養所需,通常3~4天,泥鰍苗就能把卵黃吸收完畢。此時泥鰍苗開始活動、攝食,才能將泥鰍苗,從孵化池或者孵化器中移到種苗池中飼養管理。培育池為水泥或者土池,面積以40㎡左右,深70㎝左右為宜。如果選擇水泥池,池地應鋪設20㎝厚的優質肥泥,放入25㎝左右深度的水。使用前10天左右,需要用生石灰徹底消毒,然後池底鋪10㎝左右厚的腐熟糞肥,注入新水25㎝左右,當水色變成綠色,透明度達到20㎝,就可以進行泥鰍苗培養。泥鰍苗的培育密度應根據養殖條件掌控:如果是靜水養殖,每100㎡放養泥鰍苗9萬尾上下;如果是半流水養殖,每100㎡可放養15~20萬尾泥鰍苗。泥鰍苗入種苗池一個禮拜以後,每10萬尾泥鰍幼苗投餵一個熟雞蛋黃,投餵時應注意,把熟雞蛋黃,包裹在雙層紗布中,需在有清水的盆中搓碎雞蛋黃以後,均勻撒施池中投餵泥鰍苗。在飼養管理上,可以根據不同的養殖條件,採用豆漿培育、或者利用發酵熟的糞便和綠肥等有機肥,或者無機肥培育水質,便於在養殖池中培育出泥鰍苗喜歡的生物餌料。在培育期間應保持水質肥爽,可以給泥鰍苗培育出豐富的天然餌料。此時要防止其他魚類、蛙類和水生物入侵育苗池,避免損失風險。

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當泥鰍苗長成3~4㎝的時候,就需要及時分池養殖,降低養殖密度,提高養殖效率。分池養殖操作事宜,和其他家魚夏花魚苗相似,先用夏花網將泥鰍苗撈出,放入捆箱中進行密集鍛鍊。捕撈攔網速度要慢,操作要認真細緻,以防弄傷泥鰍苗。經過拉網鍛鍊的泥鰍苗,運送到其他準備好的養殖塘中養殖管理。分池養殖密度,根據養殖條件,半流水養殖條件密度大一些,靜水養殖密度控制小一些,100~200尾/㎡的範圍為宜。再經過3個月的精心飼養管理,泥鰍體長達到10㎝以上時,便可以進行成魚養殖,或者上市出售。

北方地區,泥鰍種苗生長期比較短,通常需要第二年才能養殖成鰍。因此,在水溫降低至10℃以前,要選擇背風向陽、蓄水池比較深、保水性良好、保肥力強的養殖池進行合塘養殖。一旦水溫溫度低於10℃,泥鰍就會進入冬眠期,活動量停止,因此,越冬期間泥鰍的養殖密度,是常規放養密度的2~3倍沒有問題,開春水溫上升以後,再分池養殖即可。

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四、泥鰍成魚的飼養管理。

泥鰍成魚養殖,是把體長5~8㎝、體重3g左右的泥鰍,培養成15g以上的商品食用鰍。這種養殖,池塘面積以1~3畝為宜,根據當地養殖條件,可以選用水泥池或者土池養殖,要求池塘水源充足,保水效果佳,排灌方便為宜。池深1米左右,水深60㎝左右,池底大致保留20㎝厚的肥泥,池內設置集魚坑和投食臺。投放泥鰍種前,先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給池塘做必要的消毒措施,減少池塘中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各種有害寄生蟲等,然後注入45㎝左右深度的水,之後施入適量的腐熟糞肥。清塘措施做好之後,大致8天左右,消毒藥物毒性消失,池水變得肥爽,就可以放養種鰍養殖。

放養鰍種的密度,應根據鰍種的規格大小,池塘養殖條件,飼養技術水平來決定。規格5~8㎝鰍种放養密度為80~150尾/㎡,有流水條件的養殖池塘,可以適當性加大養殖密度。鰍种放養前要做一次體表消毒滅菌:可選用3%食鹽水浸泡6分鐘左右,或者用9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泡4分鐘左右。

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成體泥鰍養殖,通常採用泥鰍專用顆粒飼料養殖。剛入池泥鰍需要馴化,馴化辦法同其他魚類養殖一樣,通常馴化7天左右,便可以正常投餵。要堅持:定位、定時、定量和定質投餌飼養。5月左右投食量為總體量的3%,7~8月投食量為總體量的5%,9~10月為總體量的3%。具體投食量操控,要因地制宜,根據根據氣候變化,以及泥鰍的生長特點,把控投餵量,進行合理投餵,提高飼料利用率,提高養殖效率。

養殖泥鰍的池塘,要求水質時常維持“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0㎝左右,溶解氧保持3mg/L以上,pH值7.6~8.5為佳,養殖戶要認真仔細做好相關工作。比如定期注入新水,保持養殖水體水質優良;時常檢查泥鰍採食臺,瞭解泥鰍具體的採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餵量,及時清除殘餘餌料。飼養期間,要時常巡視養殖塘,做好防逃防病工作,發展漏洞及時補缺。做好池塘周圍除雜草的工作,防止水蜈蚣、蛇和水老鼠等有害生物偷吃泥鰍,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五、養殖泥鰍的疾病防治措施:

泥鰍對環境適應能力比較強,給泥鰍創造一個優良的生長環境,精心養殖,它們就很少發生疾病。但是在粗放式養殖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疾病問題,發現問題,應及時請養殖技術員處理解決。

防治參考:

寄生蟲病:泥鰍被車輪蟲、杯體蟲、三代蟲侵襲的泥鰍常浮於水面,打轉不安。防治方法為0.7毫克/公斤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合劑溶水後全田均勻潑灑,或魚蟲淨(溴氰菊酯溶液)0.15~0.22毫克/公斤全田均勻潑灑。

赤鰭病:泥鰍赤鰭病由短桿菌感染所致,背鰭附近的部分表皮脫落,成灰白色,嚴重時出現鰭條裸露,不攝食,直至死亡。可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或0.3毫克/公斤的強氯精全田潑灑,24小時重複1次即可,以後每隔半月潑灑一次可進行預防。

水黴病:水黴病早期不易被發現,當肉眼能發現時,菌絲已侵入泥鰍傷口,並向外長出外菌絲,簇擁成棉絮狀。黴菌能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可將病鰍肌體組織降解而分泌出大量黏液,加重病情,使之食慾大減,衰弱而死,常在春、秋季節或冬季繁殖,只要魚類皮膚有創傷即可被感染。


池塘養殖泥鰍,花5分鐘學習,掌握5個方面內容,助力水產養殖發展

泥鰍生命力強悍和適應能力強的特點,因此養殖相對比較容易;其營養價值在淡水魚中也屬於“名貴產品”,註定其銷售市場越來越好。綜合這兩點主要原因,使得其養殖附加值比較大。那麼,只要當地泥鰍的消費環境不錯,養殖戶認真養殖管理,養殖出來健康肥美的泥鰍產品,就很容易達到自己的養殖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